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礼 《山西老年》2012,(3):51-51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不管是因公出差,还是外出旅行,总是喜欢在随行的包里放上一本书。书的内容也不讲究,家中的书,顺手拿上一本。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个翻书狂,什么书都想翻一翻。一是对书好奇;二是职业需要。渐渐地,翻书成了习惯。在书店翻,在书吧翻,在朋友家翻,在办公室翻,在家里也翻,翻翻翻……。这一年,读了几本书我能数出来,但翻过多少书却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3.
<正> 1989年9月,八本的《潮汕风采文丛》,作为潮汕人民奉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庆典的一份厚礼,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是潮汕地区文化出版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潮汕地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的一个标志。我从友人处借到这套装潢精美的丛书,便爱不释手地通读了一遍。由于职业习惯造成的偏好,我对《潮人探奥》这一本读得特别细。同样由于职业习惯的驱使,我读完这本书,忍不住拿起笔来记下了对这本书编辑体例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精神之谜》谈的是全息现象,局部大于整体,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很有影响。花功夫读的一本书是《奇妙的心理效应》,当时还是在师大图书馆看的,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书几乎手抄了下来。最近才看《平凡的世界》流了好多次泪,最后不敢看下去,所以还留了点悬念。我最早看的两本书是《敌后小英雄》和《格林童话》,当时还小,看后幻想好多,让自己整个儿生活在童话里,常傻傻地自言自语。能让人有眩晕感的书籍,它的感染力一定无以伦比,有机会一定找《世界文学》来瞧一瞧,但愿我也能被眩晕。让我想起一本令我动邪念的书,叫《现代…  相似文献   

5.
正我在报社工作,多与书,与作家打交道,我试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谈谈对《福山村史话》这本书的印象。我们往往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才会生发出一定的历史幽情。在此之前,我对福山村是完全陌生的,但《福山村史话》,让我对这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这本书在这时候就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在拿到这本书时,我心里是有疑问的,一个村能有多大的历史和文化容量?值得用史话这样一个词来与它搭配?从一本书的传播角度来说,我不得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作文课,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的习惯》。老师说,人的习惯有好的,有不好的。是啊,爸爸妈妈就常说我的好习惯很多,可是,他们也常说我的坏习惯也不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人生第一课     
沈洪 《社区》2002,(10):1-1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  相似文献   

8.
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我碰巧先后读到了《十年风雨情》和《我的非正常生活》两本书,前一本书的作者是章含之,著名文人章士钊的女儿、前外交部长乔冠华的妻子;写后一本书的人叫洪晃,是章含之的女儿。两代人写的是两个世界、两类人生,用的是两种文笔,但读来都鲜活生动,情之所至,印象颇深。所以,当得知有一个论坛请洪晃作主讲人时,我毫不犹豫地赶了过去。  相似文献   

9.
怎样的习惯     
在街上看到一本畅销书,书不厚,价钱不便宜。翻过来掉过去讲着一个“习惯决定命运”的道理。作者认为:“世界上之所以有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同。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成功的习惯,而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习惯不好。”据说这本书最大的卖点就在于总结出了哪些是成功的习惯,哪些是失  相似文献   

10.
《成才与就业》2022,(4):48-49
古语云:"学无止境,"学问没有边界,学习也并非学生的"专利"只有当学习变成终身的习惯后,人生才能不断突破,才会不断发现新的世界,本期推荐四本书,为你开启终身学习的大门--推荐理由:为什么自己读了那么多书,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还不知如何精进、管理人生?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是因为掉入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里。读过的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知识点。  相似文献   

11.
晕书综合征     
赵毅衡 《社区》2008,(35):16-16
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本书”作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由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答复,大多数年轻人给的是:“我一看书就头晕。”  相似文献   

12.
周伟 《社区》2012,(5):12-13
我常爱抚摸那本素朴的《曲终集》,久久地出神。在书房里如此,出门也常常带着它,一个人在寂寞时与它为伴,心中就多了一份温暖与光明。这是《耕堂劫后十种》里的一种.也是孙犁的最后一本书。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美学界的艺术起源理论研究上产生影响最早最大的有两个人,两本书。这就是普列汉诺夫与他的《没有地址的信》,格罗塞与他的《艺术的起源》。长期以来,这两本书中的观点已被人们视为所谓劳动创造了美和艺术的经典注释并到处加以引用,而且人们在征引时,又总是习惯于将二人排列在一起作相同的对待。原因无非是这二人都最早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审美的发生,肯定了生产方式对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决定性意义。也正因为这一共同之处,使他们之间有了可比性。通过比较,也许能使我们在一种普遍性的误解后,发现一点意外的什么。  相似文献   

14.
兰州方言给予句中的“给”——兼谈句子给予义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零兰州方言里的给予句式只有一种,即:N_1+给+N_2+V+给+N_3。如“我给他送给一本书”。这种句式中至少得有两个“给”字出现,有时还可以三个“给”字同时出现:“我给_1 他给_2 给_3 一本书”。我们把这三个“给”字依次记作“给_1”“给_2”“给_3”。普通话里的给予句式可分为下列四种: S_1 N_1+V+给+N_2+N_3 (我送给他一本书) S_2 N_1+V+N_3+给+N_2 (我送一本书给他) S_3 N_1+给+N_2+V+N_3 (我给他写一封信) S_4 N_1+V+N_2+N_3 (我送他一本书,我给他一本书) 以上四种句式都只出现一个“给”字,或者不出现。为了便于和普通话比较,我们先假定普通话里也有给_1 给_2 给_3:给_1出现在S_3里,给_2出现在S_4里,给_3出现在S_1和S_2里。显然,这三个“给”一般是出现在不同句式中的,往往不同时出现在一种句式中。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犹太人每人每年要读64本书,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50本书的计划。而我国平均每年每人不足5本,这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有一个专家说得好:"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因此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及习惯。  相似文献   

16.
王玉龙 《社区》2013,(28):62-62
去柏林旅游,德国朋友巴拉克说要带我出去逛逛,我欣然同意。我见他出去时手里拿着一本半新不旧的书,便问:“你逛街时还有看书的习惯啊?”他笑了笑说:“我是顺便去换本书回来看。”  相似文献   

17.
吴小毛 《社区》2011,(8):57-57
一天.儿子见我捧一本书坐在便盆上,笑我难看死了!我反驳,一个人最优美的、最迷人的、最值得赞美的、也最耐看最经得起欣赏和品味的一个姿态,就是人在阅读的姿态,这是一个人最优雅的姿态。  相似文献   

18.
最近 ,我在看一本书 ,也在敦促大家看这本书 ,这就是戴家宏先生向我推荐的《你不可不知的法则》。这本书原来是以职业生涯中的个人为对象 ,谈左右人生的一些规律的东西 ,但这些规律又具有广泛的普遍性 ,能对我们有所启发 ,能对目前正处在机会与危险中的中天有所启发。这本书 ,谈的是小道理 ,体现的是大智慧 ,它把我们在平日工作忙忙碌碌中屡屡感受到但又不甚清晰的东西 ,甚至是一些困惑、一些怎么走也走不出来的怪圈 ,点得比较透、说得比较明白。也是这本书里 ,通过对一些简单道理的概括 ,使我们对今天一些看似复杂的现象有了更本质的认识 ,…  相似文献   

19.
这个问题看来很好回答。可是有很多人并不懂。前些时候,《人民日报》上关于我的报道,说我是研究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误会。我没有研究古典文学,也不懂得古典文学,也没有教过古典文学;我只教过古代汉语,主编过一本书叫《古代汉语》。所以,我今天讲的是语言的问题,不是文学的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呢?就是古代的汉语。中国古代的语言,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古代  相似文献   

20.
远离吸烟     
李捷 《社区》2002,(20):26-26
最近,江苏一位读者魏丽丽来信说:“我和丈夫关系一向很好,结婚以来,相敬如宾。没有发生过大的争吵。互相都比较宽容。但最近我对丈夫吸烟的习惯,越来越不能容忍,提醒过他多次,他毫不在乎。前些日子,我大动肝火,没想到他毫不相让。我们俩已经连续一个多月不说话了,我很苦恼。”魏丽丽女士,你好。吸烟确实不是一个好习惯,形容吸烟是二十一世纪的“鼠疫”,一点也不过分,它不仅害自己也殃及无辜。但是,你劝诫老公的方法不太对头。一个人的习惯一但形成,想在一天之内戒掉,可能性很小,凡事要有一个过程。你用生硬的态度、过激的办法改变丈夫的习惯,我看不仅不会奏效,反而还会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夫妻结合是缘分,千年难遇这一回”,望你俩珍惜。俗话说,“锅勺哪有不碰锅沿的”,夫妻俩在同一空间共度岁月,难免有冲冲撞撞,难免有争争吵吵。为了帮助你使丈夫戒烟,我们讨论这一期的题目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