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改善其周边安全环境,满足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美国的歧视和制裁政策导致的.但朝鲜核危机使半岛局势更加紧张,为美国对东亚事务的介入提供了借口,为日本大力增强其军事力量甚至核武器提供了契机,并有可能出现核扩散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不想朝鲜半岛再生战事,中国不愿再次卷入朝鲜半岛的战事,所以中国必须努力通过六方会谈促使各方协商,从而促进朝鲜核危机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2.
朝鲜战争是联合国成立后爆发的第一场大规模国际性战争,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组建联合国军入朝,参与了战争的全过程,并在民间救济、停战谈判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联合国干涉朝鲜战争既是美国及其盟友操纵的结果,也是联合国与朝鲜问题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联合国的决策虽有瑕疵,但履行了相应的法律程序,具有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承认联合国干涉朝鲜战争的合法性并不意味着否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合理性与功绩。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对未来国际秩序、战争权、联合国和国际法、恐怖主义、伊拉克的未来都产生了影响。强调当今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转折,我们必须面对这一转折,重新认识世界局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联合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国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大国否决权"制度作为联合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制度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现有大国否决权的不可撼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联合国改革陷入了种种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朝鲜有些部门中非国家或计划外生产盛行,但这并不能说明市场化已从制度上确定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朝鲜经济既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朝鲜真正的市场化虽然尚未全面开始,但"市场化的底部"已经给最高领袖和朝鲜劳动党统一领导的朝鲜政府体制带来了离心力。考虑到朝鲜的产业结构,消费品稳定供应主要取决于农业生产,轻工业生产和进口增长。重工业的恢复和增长需要更多国内外投资。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朝鲜应引入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导向政策。这既需要朝鲜自发的动机,同时也需要来自外部的支持。健康的经济状况是后金正日时代朝鲜政治管理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朝鲜半岛与我国东北地区隔鸭绿江、图们江相望,在长达1300多公里的两江沿岸居住着朝鲜族、满族等许多少数民族。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对朝鲜族地区的影响更为深刻。本文回顾朝鲜半岛历史、现状及其与我国的关系,叙述我国朝鲜族及其与朝鲜半岛的联系,重点阐述朝鲜半岛局势对我国朝鲜族地区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朝鲜半岛问题的主题转换、历史根源与民族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素有"冷战的活化石"之称的朝鲜半岛问题,时至今日依然牵动着国际社会的敏感神经。不过,时过境迁,当前朝鲜半岛问题的主题已经有所转换,生存与发展问题、安全与和平问题、和解与统一问题,代替了战争与革命问题。由于朝鲜半岛问题的历史根源十分的交错和盘结,致使相关当事国家在面对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变化时,依然是深陷于对这种"历史根源式"的战略分歧的认知困境当中而难以自拔。由此,朝鲜半岛局势一直处于"高烧难退"的危险境地。而朝鲜民族的独特性,意味着朝鲜半岛问题的真正妥善解决,最终离不开对立性和竞争性的民族因素的消除与弥合。  相似文献   

8.
朝核危机视阈中的“停战体制”:流变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局势的动荡不安和核危机久拖不决表明,1953年建立的停战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局势发展的需要,而在东北亚地区构筑新的安全保障机制已成为大势所趋。六方会谈的各参与方在高度重视朝核危机和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都应以客观和现实的态度看待朝鲜的生存关切,尽量规避狭隘的传统地缘政治观念与零和游戏的机械思维,努力从根本上促使朝鲜半岛停战体制的转化与和平机制的理性塑立,这不仅有利于朝核及其连带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利于在本地区实现多赢的格局。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前期,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干预和扩大朝鲜战争的决议,其实很多对决议投赞成票的国家并非无条件追随美国。对美国扩大战争的倾向,美国的部分盟国及以印度为首的亚洲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内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抗争,成为推动朝鲜战争局部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2月13日,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举办了“朝鲜半岛局势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有关专家、学者二十多位出席了会议。会议分两个主要议题:一为近一年来韩国和朝鲜国内政治问题,一为近期围绕朝鲜半岛的大国政策。对前一议题,与会者同意这样的看法:金泳三政府已经促成了韩国政治从“军人权威”向“文人政党”统治的转变,目前这种转变仍在继续,但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对朝鲜国内问题,与会者认为朝鲜国内尽管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政治上瓦解政权的条件还不成熟,朝韩双方关系不时紧张,但不会突变。中、美、日等大国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朝鲜战争后,韩国历届政府把朝鲜半岛统一问题视为重要议题,采取和实施了许多不同的政策和措施。2000年金大中政府时期,韩朝进行了首次首脑会谈,发表了"6.15宣言",韩朝关系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以此为契机,卢武铉政府利用经济合作进一步推进南北关系。但李明博政府上台后,采取和"阳光政策"截然不同的政策,即对朝鲜实施"非核、开放、3000"的强硬政策。朝鲜对此反应强烈:两国经济交流活动急剧减少,韩国和朝鲜再次陷入了敌对状态,朝核问题久拖不决,东北亚冷战局势也仍然看不到结束的前景。分析李明博政府的对朝政策对于认识朝鲜半岛问题乃至整个东北亚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金日成之死     
1994年6月,朝鲜半岛的局势再度紧张起来,起因是美国指控朝鲜正在试验核武器,要求朝鲜无条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特派人员前去检查,如果朝鲜拒绝检查人员入境,美国将呼吁国际社会联合对朝鲜进行严厉制裁。  相似文献   

13.
说话算数     
"像疯子样拿着剃须刀跑来跑去、胡乱挥舞,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普京:在葡萄牙出席俄罗斯·欧盟峰会时,普京谈到美英等国推动联合国严厉制裁伊朗时说,威胁制裁和军事行动只会把局势引入死胡同。"他好色成瘾,他需要得到治疗。"福特:新上市的书《当我离去时写下这一切:与福特总统不公开的对话记录》讲述了已逝美国前总统福特对克林顿的印象,福特说克林顿"不放过社交场合的任何一位漂亮女士","一直色迷迷的"。  相似文献   

14.
奥巴马政府继承了小布什政府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的政策,在完成美国本土和东欧的反导部署之后,转向亚太特别是向东北亚地区扩展。亚太反导部署已经成为美国全球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以来朝鲜核导计划的发展,特别是2016年的两次核试验促使美韩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使得东北亚国际关系和安全局势愈加复杂和危险,也给中国的安全与外交带来严峻挑战。中国有必要冷静分析和应对,从中美关系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朝鲜战争由于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近10年来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朝鲜战争原因、性质、结局、责任以及停战与谈判问题、朝鲜战争与相关国家关系问题、朝鲜战争中的大国关系问题、朝鲜战争对地区及世界局势的影响以及朝鲜战争中的重要人物等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10,(2):13-13
《朝鲜战争》 王树增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定价:50元 朝鲜最近的核试验,使东北亚局势又成为世界政治的焦点之一。2009年5月27日,朝鲜宣布推出《朝鲜战争停战协定》,朝鲜半岛从法律的意义上回到交战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朝鲜战争与东北亚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战争是战后冷战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次热战,它对于国际局势,特别是东北亚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朝鲜战争,以便深入探讨它对东北亚政治格局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8.
2OO3年8月27日到29日,朝鲜核问题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六国代表首次围坐在一起,就朝鲜核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标志着从去年以来因核问题持续紧张的朝鲜半岛局势向着和平对话解决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希望平安能沐浴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潘基文话音刚落,马上有一个记者提问:"秘书长阁下,您所说的平安,是什么概念?"潘基文并没有正面回答,讲了一件令他至今记忆犹新的事。潘基文小时候曾在朝鲜南部一个小镇上学。当时,战争席卷整个朝鲜半岛,小镇上的孩子们仍在坚持上课,每次听到防空警报或看到通报,就不得不中断。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朝韩关系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朝鲜半岛是在局势不断紧张中度过的,这是由朝韩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美国推行其东亚战略的结果。局势不时紧张,甚至发生武装冲突,已成朝鲜半岛的常态。朝韩目前的实力都不足以压制、吞并对方,美国也无力发动对朝鲜的战争,中俄是遏制战争的有力因素,斗而不破是朝韩关系的特征,半岛发生大战的可能性极小。2011年初朝韩都发出缓和关系的信号,下半年会进一步缓和。朝韩双方都无法支撑长期紧张局势的压力,美国也需要在缓和中寻求朝核问题的解决途径。2011年下半年朝韩双方可能重启经贸合作,有限恢复韩国对朝鲜的人道主义援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