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可以把神明赐给人类的火,运用得出神入化,可以烧出堪称火之艺术的超级莱式。”这是香港电影《食神》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这句话就是对职业厨师的赞美之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喜欢热闹,从吃饭的习惯上就可探究一二。围坐一桌,觥筹交错,常常饭桌成为谈资最好的场所。因此,中国人刚接触到“自助餐”是不习惯的。  相似文献   

3.
今年秋拍,福建东南与福建省民间艺术馆仍然以回归寿山石雕的“文人气韵”为主线,倡导“品位收藏”,推出10个寿山石雕专场拍卖,分别是把玩雕件专场、印章专场、名家专场、珍品夜场、寿山石研究会专场、田黄专场、当代工艺精品专场、当代名家漆画专场、当代沉香木雕专场和当代古典家具专场。  相似文献   

4.
饕餮考释     
钟鼎类青铜彝器图案花纹、常见者有云纹、雷纹、螭纹和夔龙纹等。还有一种花纹为兽形图案、有首无身、掀长牙、舞利爪,状极凶猛。宋代王楚(原作王黻)之《宣和博古图》首先采用的名称是“饕餮”。其后考古学相沿使用这一名称,以迄于今。殷、周青铜器上所铸造之花纹、其象征有二、或为各部、族之族徽,或为自然界物类、多为当时人们所崇拜之图腾,各有寓意,饕餮是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正>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刻画性格、塑造典型的有效手段.茅盾说过:“善于描写典型的伟大作家不但用大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而且不放松任何细节的描写.”(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李准说得更具体:“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李准:《短篇小说的人物塑造及其他》)可见艺术的典型化,离开了细节描写就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科学地认知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运用空间形式的逻辑理论,分析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空间形式具象,即空间形式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中的具体表现,进而研究其在文学中的作用。分析认为,文学作品的空间形式有其特定功用,它促成文学作品成为丰满完整的"有机"体,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形成陌生化效应,增强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7.
当教条式的逻辑形态粗暴侵入文学取厌于读者之后,议论成了“文学的不受欢迎的人”,读者如是说,评论者如是说,文学大师亦如是说,大有欲扫地出门而后快之势。然而,事实上是扫不出门的,因它原本就是文学作品的组成要素,在文学作品中有其特定的地位、功能及运行规律,只是一些作者不慎或故意把它面目弄得丑陋难堪了。本文试就其实质、功能和规律作一粗浅论述,以勾画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中的创作源于文学家内心深处的矛盾 ,是文学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常表现为文学家对社会和人生的绝望、对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希望而进行的表达 ,最终通向对人性、人生的终极关怀 ,追问生的意义 ,体现了人们的生命激情。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城镇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权益维护,更注重发展前途……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既和过去的农民工一样面临共同的问题,同时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和新诉求.从文学作品中新生代农民工形象切入,以打工者性别差异所呈现出的不同命运为线索,通过文学作者与社会学研究者不同关注点体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奋斗和困惑.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语言常常从不同的层次上阐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词项自然是最主要的层次。句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层次。而语音则是文学语言的另一个重要层次,它表达的文学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如重读表示强调;音长在不同场合,根据说话人的意图,可以显示威胁、憎厌、悲愤、挖苦、喜爱等;停顿可以表达犹豫、制造悬念、显露激动情绪。语调的文体效果更为明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态度、立场观点的具体化,承载着作者的主观情态性。主观情态性作为"人本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对其本质内容的认识上,还表现在它的意义类型方面。评价作为主观情态性的本质特征,其分类标准为主观情态性意义类型的划分提供了参考。讲述人、叙述者角度的"价值情态",以及主人公自身角度的"认知情态"把读者带入文学作品中的主观情态世界。  相似文献   

12.
等待是经验时间的一种特殊形式,文学作品中的等待折射出了不同时期人类的时间观和精神向度。时间从最初的测度到直面本真,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动的阐释。不同时间观的出现也同样起着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时间观的流变反映了文学思考从对外界的关注向内转的演变过程。文学用具体情节和人物表达出了时间与等待这个深刻哲学命题的思考内涵。  相似文献   

13.
14.
翻译不再局限于文字层面上的静态转换,而要考虑到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动态因素。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主要阐述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语读者及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且提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采用创造性叛逆的技巧,如虚实互化,增减达意。  相似文献   

15.
汉英两种语言中拟声词都很丰富.它能增强声势和动态方面的描绘效果.对汉语拟声词的英译、翻译过程中词性对等与转换、英汉拟声词的差异与空缺进行了讨论,并用大量实例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个现象:主人公都设定在父母亲缺失或者淡漠的亲情观里.这与夏目漱石自身缺少关爱的童年,以及对家庭的理解、对亲情的具体体验密不可分.通过解读这种亲情观,可以更好地把握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18.
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小说中,我们都能读到这样一些作品,它们能从其所叙述的故事或所描写的景色中超越出来,除了让人在了解某个故事、欣赏某个美景之外还能给读者以人生启迪,使读者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感悟。从形式上来说,它们与一般的叙事、写景之作并无不同之处,它们也是以写景或叙事为其主要内容,他们可以说是在一般的叙事作品的基础上经过点化而成的,就如成语画龙点晴所说的那样,一幅画经过画家的妙笔点化,纸上的龙开始腾飞,作者通过这种对作品中具体内容的超越,使一篇作品从所叙述的事件,从所描写的景色的狭小空间中升腾起来,将…  相似文献   

19.
由于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跨学科研究的分量加重。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本身呈多元性和复杂性,所以多学科研究才能促进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目前隐喻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形成了新的隐喻翻译研究范式。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它更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隐喻的本质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需从语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有关问题。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词语,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感是一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文学作品中通感现象是心理感觉之间的交叉使文学形象的情感色彩或情绪感染得以强化的一种方法。通感是艺术家(特别是以语言为材料的文学家)创造才能的高低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