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秉文被后人尊称为"东南大学之父"。"至平至善"是冒荣先生对郭秉文办学思想的高度概括,笔者也借用该词作为郭校长的人格写照:"至平"是说他在待人方面,能够真正做到"平等"而不势利;在做事方面,能够真正做到"平"实"而不空疏;在个人修养方面,能够真正做到"平和"而不急躁。"至善"是说郭校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力求"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有一种浮躁,叫作"等不了"。受"等不了"心理的影响,一些人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都安不下神来,所谓心上长草,说的就是这样的人。急功近利的心态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使一些人做事没耐性,难以持之以恒,更难以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等不了",如果作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倒是值得提倡的。如果是一种浮躁,却对做事、做成事,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令人担忧的是,在经济转型期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在我校的一份调查显示,聋生中男生容易产生烦躁、愤怒、偏激、敌对、逆反的不良情绪,女生容易产生烦躁、嫉妒、抑郁的不良情绪。他们做事被动,有一定的惰性,对任何事都很悲观。学习的自觉性,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自控能力都相对较差。针对聋生的在校表现,我校积极构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管理模式,规范聋生的行为,培养聋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校对聋生的管理和要求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和交流化。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提升。就连西方发达国家的游客到我国参观后都说:"没想到中国人生活水平这么高。"但有些老人却总是被不知足的心理所左右,节外生枝地耿耿于怀自己一生的"未得"和"不得"。对于自己一生没混到什么级、什么长,或没从业到富裕而体面的单位,甚至住房没有别人宽、配偶不如别人的"帅气"、"漂亮",薪水没有别人多、孩子  相似文献   

5.
放下与执著     
史铁生 《可乐》2008,(7):44-44
几位老友,不常见面,见了面总劝我"放下"。放下什么呢?没说。他们断续劝我:"把一切都放下,人就不会生病。"从那劝导中,我听出了一个逆推理:你之所以多病,就因为你没放下。逆推理中,又含了一条暗示:我为什么身体好呢?全都放下了。可谁料,一晚上,主张放下的几位却始终没放下几十年前的"文革"旧怨:那时谁把谁怎样了呀,谁和谁是一派的呀,谁表  相似文献   

6.
情绪性人格维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做事和人际交往中表现急躁和直爽的程度。本研究依据本土化的中国人人格量表对中国人的情绪性人格维度及其两个次级因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个体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均对情绪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看,女性比男性的情绪性倾向更高,年龄越大,情绪性程度越低,工人农民与行政管理者和教科文卫人员相比情绪性更明显,而婚姻状况也与年龄和性别一起影响个体的情绪性倾向,而急躁(耐性)和爽直特点的"双高者"和"双低者"也有明显的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差异。  相似文献   

7.
《可乐》2007,(10)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他们在候车厅等车时,却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掉进火坑了;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一次致富机会。  相似文献   

8.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先生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极高明"是就人的境界说的;"道中庸"是就人的行为说的.就境界说,由于人对人生觉解的程度不同,可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妙的精神境界;就行为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必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只是一种平凡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放学离校就步入了无人监管的"真空"境地,他们不服从爷爷奶奶的管教,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不少不良行为。在学校表现为纪律松散,性格孤僻,脾气急躁,容易冲动,打架,厌学,上课睡觉,有辍学到外面闯世界的苗头;有些过早地谈恋爱。吸烟,赌博,泡网吧,偷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相似文献   

10.
职晓燕 《社区》2012,(3):51
最近,杨波刚升任部门经理,荣耀与挑战同时到来的他,却发现自己疑心变重了:交代下属办一件重要事情后,脑袋里总想着"这个人到底可靠不可靠"?同事说句玩笑话,他也要琢磨很久"是不是他对我有什么意见"……难道得了"疑心病"?杨波非常苦恼。在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的现在,很容易让人产生无助感,进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怀疑,陷入一种"怀  相似文献   

11.
《可乐》2006,(8)
单位最近新招了一个大学生。小伙子姓刘,人非常老实,平时什么活都抢着干,还经常帮其他科室干活。但我们人事科的王姐却总说小刘不正经。王姐四十好几的人了,平时看什么都不顺眼,大伙也就没太在意她的话。一天早上,我刚进办公室,就听见肖姨和王姐说着什么,好像是关于小刘的。"小刘又怎么了?"王姐走后,我连忙问肖姨。"这小刘还真是不正经,什么不好学,光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到底怎么了?"肖姨平时为人很低调,是单位里的老好人,现在连她也对小刘有意见,他到底做了什么呢?"唉!这怎么说呢?年纪轻轻的,一见到女人就往人家胸脯上看,先前王姐说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是人对各种客观事物感到必须的一种心理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们就什么也不能做……”“每一种革命和革命的结果都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是由需要决定的。”“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可见,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起源于需要,都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需要这一心理现象,不管你承认与否,其存在是客观的。需要一旦被人意识到,就会引起人积极的活动动机导致相应的行为,以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抱怨     
我对那些天生爱抱怨的人怀着一种本能的反感。我认为他们做事时肯定没有尽力。如果一件事他用心去做了,即使没有成功,他也会心安理得。越是那些畏手畏脚,浅尝辄止,甚至连尝都没尝的人,看到有人在他前面倒下了,他便大喊大叫,顿足捶胸。其实他哪里知道什么是苦难。在苦难里浸润过,真正  相似文献   

14.
石敏 《今日南国》2007,(24):63-65
面对鸡肋般的工作现状,诸多年轻的职业人感到烦闷和焦虑。他们抱怨枯燥乏味的工作,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缺乏激情和快乐;他们抱怨薪水太少,让生活变得不再有质量;他们更抱怨,怀才不遇的自己什么时候才能遇到"伯乐",能让生活和事业有个彻底的改变……终于他们发现,抱怨以后,现实还是现实,没有任何的改变。曾经为了追求高薪,他们不辞辛劳地给自己充电学习;他们还努力拓展人脉关系,幻想只要得到一次回  相似文献   

15.
我曾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其实从14岁就结束了,后面的日子都在苟延残喘。只有在童年和少年,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活向他们展示了无限的丰富与新鲜。什么都是第一次。第一次见到蚂蚁,第一次遭逢暴雨,上帝仿佛精心安排了每一样事物和孩子们见面的时间和内容。在你没见过蚂蚁的时候,蚂蚁难道不值得你顿足惊喜吗?  相似文献   

16.
正小时候,因为家穷,我直到7岁才进入一年级学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问,成绩在班上多次排名倒数第二。父母最担心我会留级,不止一次说如果我没及格,就和他们一起种田去。我是最怕父母说这句话的,为了长大后能  相似文献   

17.
石头汤     
三个士兵疲惫地走在一条陌生的乡村道路上。在打完仗返家的途中,他们已经两天没吃什么东西了,又累又饿。"我多想今晚能吃上一顿饱饭啊。"第一个士兵说。"有一张能睡觉的床多好啊。"第二个士兵说。"但是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得赶路。"第三个士兵说。  相似文献   

18.
骆统     
骆统小时候,有一年闹饥荒,乡里的和逃难的人没粮食吃,饿得浑身无力。骆统见了,吃得也一天比一天少。姐姐见他总是难过的样子,就问他有什么心事。他说:"看到大家连糟糠都吃不上,我怎么能只顾自己吃饱呢?"姐姐说:"你为什么不跟我说,自己一个人吃苦呀!"于是,她拿出自家的粮食交给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夸儿子懂事。骆统把余粮分给了挨饿的人。  相似文献   

19.
发呆的美好     
陈道明 《社区》2014,(35):51-51
有位三十岁的朋友告诉我,他活得很焦虑。社会走得太深.你就会焦虑。能对生活多控制一点,焦虑就会少一点。朋友往往会问:你在家都干吗?我说。什么都没干,发呆呢。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6,(5)
年轻人一直渴望充分展示才情,当机会突然降临时,很多人都会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第一次演讲,第一次做事,第一次被领导委派任务,都会紧张得一夜睡不好觉,这时你一定要明白,周围的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他们不可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身上,也不期望你一下子就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你只要和别人一样,按步就班地做了,说了,就算圆满完成任务了。也许有人说,好不容易有机会,为什么不借此一鸣惊人呢?其实在这理性化的时代,一个人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