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鲁南普通农家少年到少林僧人,从一名功夫超群的武僧到禅武文化的传播者,少林寺武僧总教头释延鲁认为,少林寺不仅仅让自己拥有一身武功,还让自己明白事理。最近,他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2.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影视作品创作,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呈现出产品单一、思想内容单薄、没有系列感,以及缺少可持续发展后劲等方面的缺陷。作为中国重要文化符号的少林文化及相关影视作品,同样存在类似问题,需要将其深度符号化、充分系列化。深度符号化,就是要将少林文化及其影视作品的基本形象和性格,用各种有吸引力的符号表现出来,比如,将少林武僧形象卡通化、建立少林文化游艺园等,以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充分系列化,就是要在保持少林影视作品基本性质和特点的前提下,开发少林武僧、禅僧、名医、茶艺等系列文化产品,打造少林童子、少林方丈等系列影视形象,生产出内容、风格各异的文化产品。高度民族化和人文化是少林影视作品符号化、系列化的支点,其本质就是要挖掘少林影视作品背后的丰厚人文内涵,使少林影视作品具备独有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3.
我第一次看到他时,简直吓住了。他只有上半身,下半身一点也没有,整个人只有短短的一截。那是市里组织的一个书法会,有他,亦有我。  相似文献   

4.
少林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少林武术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璀璨耀眼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逐渐吸收禅宗思想的文化精髓,原本具有明显技击搏斗特征的少林武术,与弘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主旨的佛教思想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少林武术以此在众多武术派别中发扬光大,成为影响中国武术发展的主要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5.
广告公司为什么不为自己做广告?广告行业的著名人物大卫·奥格威先生(DavidOgilvy)对于这个问题好象也没有搞明白,这位广告行业鼎鼎大名的祖师级人物在他著名的《奥格威谈广告》里提出:“我很困惑,为什么广告公司不为自己做广告?”很多年后,市场营销大师、“定位理论”的创始人阿尔·里斯(AlRies)在他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里也提到,他曾经查看了连续5期的《广告时代》,没有发现一个来自广告代理机构的广告。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没有能够幸免,你或许还能在《国际广告》等这些专业广告杂志的广告插页上找到几个广告代理机构的名号,但是它们…  相似文献   

6.
褚双林 《可乐》2010,(8):60-60
一天,带小儿回山东老家,我让他尝尝大饼卷葱。饭桌上有酱,我指点他说:“你蘸着吃。”他立马站起来。看他误会了。我又说:“我是叫你蘸着吃!”他一时不明白,委屈地说:“我不是站起来了吗?还要我站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7.
《老友》2003,(11)
前不久,我和老伴头戴旅游帽,身背旅行袋,带着矿泉水和食品,待在公共汽车站。一熟人见后问:"哪儿去?"我回答:"旅游去!"他又问:"杭州、桂林,还是苏州、西安?"我笑了:"南昌市!"他很惊奇:"你都算得上一个‘南昌佬’了,还在市内旅游,真新鲜!"我看出他的疑惑,便说:"南昌市很多地方你也可能还没有去过呢!"他点点头:"这也是。"我在南昌已经生活40多年了,除了那些旮旮旯旯,哪里没有去过?不过,现在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旅游点,不是值得再去  相似文献   

8.
武僧团的前身是少林寺僧兵。关於少林寺僧兵起源,一般都认为起源於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有功,唐王颁诏允许少林寺常备僧兵。到了宋代,传说宋太祖曾来少林寺,还调遣各路诸将轮驻少林,一来授艺於僧兵,二来取少林武术之长。元朝少林寺方丈福裕被皇帝任为国师,他倡导武术,支持僧兵练武。明代是少林寺僧兵规模最大的时期,少林寺僧兵应诏抗倭立功的就有500多名,寺院常备僧兵达到千人以上。清代少林寺有反清复明之嫌,朝廷多次降旨,禁止习武,少林僧兵作为一种制度,就逐渐衰落了。喜欢习武的武僧,只能自己偷偷练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  相似文献   

9.
我那天坐公交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一个小伙,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张地图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估计是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  相似文献   

10.
齐夫 《中华魂》2022,(2):44-45
<正>在电视剧《功勋》里,"两弹元勋"之一的于敏先后做了两次"烤鸭梦"。一天深夜,他和妻子孙玉芹聊天,妻子说饿得睡不着觉,许久没闻过肉味了,想吃"宫保鸡丁"。于敏说反正也吃不着,干脆就想个大的,我给你说说怎么吃烤鸭吧。他详细地把烤鸭的制作过程和如何食用讲给妻子,越说越起劲,让妻子的口水都差点流下来,连忙叫停他的描述,"别说了,再说我就更睡不着觉了"。还有一次,历经千辛万苦,我国氢弹终于爆炸成功了,于敏高兴至极,很想庆祝一下,  相似文献   

11.
杨慈湖的仁说思想,与以程明道为起源的"以觉训仁"的仁说具有体貌上的相近。他对于"觉"的理解,主要源自于他的家学教养;对于"仁"的肯认,归功于陆象山的提点以及他自身的体认。杨慈湖仁说的要义,主要是从他论"觉"这一"即本体以为工夫"的思想中发展而来的,并集中体现在他以"觉"论"仁"的言说之中。从这个角度看,他的仁说可称之为"以觉训仁"。慈湖的仁说,融摄了佛禅的思想,最终以儒家精神为旨归;并且在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反响,是陆王心学乃至宋明儒学发展、深化的必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星期一上班,常规中的堵车发神经似的没有出现,于是我也就发神经似的离上班时间还差一小时就到了公司。大厅里空空荡荡,有史以来第一次早上上班没有人跟我抢电梯。  相似文献   

13.
佛教的"无情有性"是随着"佛性"概念而产生的重要思想.关于无情识之物是否有佛性的问题,在佛教中争议很大,争议的关节点在于怎样理解佛性这个概念.如果说佛性为根本觉性的话,无情自然不具有能动的觉性,因此没有觉知佛性,如果把佛性理解为真如理性,站在法性无二或一切唯识的角度,我与世界本是一体,则情与无情同具佛性.因此,无情是否有佛性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佛性概念.  相似文献   

14.
张宝俊 《金陵瞭望》2006,(10):51-53
今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将河南省少林寺定为他访问我国的最后一站。然而,与汉语类似,少林文化正遭遇“外热内冷”的尴尬,在被外国人趋之若鹜的同时,在国内许多地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在南京,练习太极拳的超过10万人,学习跆拳道、空手道等外来武术的也超过1万人,而学习、练习少林武术的却不到千人,真正的高手不过二三十人……与少林武术颇有渊源的南京,为何独独让少林武术这样“艰难”?  相似文献   

15.
二、饮食起居 首先谈生活方式。可能再也没有谁的生活方式像毛泽东那样“古怪”了。他和一般人的习惯完全不同。他饮食餐次不定,不是一日三餐,常是一日两餐或两日三餐,每餐间隔甚长;吃饭时间日夜不定,他自己告诉我说:“我24小时里哪个时辰都睡过觉,哪个时辰都吃过饭。”饮食内容也不一定。正常时一餐中有四菜一汤,量也不多;煮一缸麦片,或烤几块红薯也算一餐。  相似文献   

16.
病床上,我帮着护士为他翻身、擦身换衣服的时候,面对他逐渐裸露的身体。忽然意识到,这竟然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真正面对他的身体。一个年过六旬的男人的身体,已经毫无美感,松弛的皮肤上生长出星星点点的老年斑,没有硬度,只有苍老——这是我所陌生的男人的身体,  相似文献   

17.
足球人生     
《可乐》2007,(11)
男孩身材矮小、反应迟钝,一直被同学瞧不起,每天除了学习,就是站在远处观看同学们踢足球。体育老师注意到男孩,对他说:"我一眼就看出,你将来会成为伟大的球星。""什么?我连足球都没有,"男孩一脸悲戚,"也没有人愿意和我踢球。"  相似文献   

18.
日前,中新社网络新闻发布了前阶段我国几个大贪官的“廉政语录”,读后令人啼笑皆非。考虑到它能起到一点反面教材的作用,故摘录几条,以飨读者。成克杰(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想到广西还有100万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是觉也睡不好呀!”这短短的一句话,曾令不少人感激涕零。一个自治区主席这样的大官,竟为部分农民的贫困连觉都睡不好,能不让人感动吗?到了后来,这个“神州第一贪’的罪行暴露出来了,人们才知道,他之所以睡不好觉,是在想他的情妇,想那  相似文献   

19.
释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是承印度佛教大乘教义应机而成的,对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根据释印顺的人间佛教理论,从释印顺生平及"人间佛教论"、由释印顺"人间佛教论"观照贾宝玉和贾宝玉的佛乘境界三个方面,得出贾宝玉深具佛性、最终成佛和达到缘觉乘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将真谛"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解释为"心本清净",以此为核心观念,将其溯源至弥勒学,并综合真谛译著,赋予"阿摩罗自性清净心"以"本觉"义,最终将真谛学定位为"善绍弥勒学,而向真心派走"。印顺对牟宗三的真谛学判释做了回应,以"赖耶通真妄"一观念为真谛学之底里,将真谛学定位为"糅合如来藏学与瑜伽学";之后则明确拒绝将"阿摩罗自性清净心"视为"本觉"心、反对将其作《大乘起信论》式的解读,坚持真谛之基本立场为唯识学。印顺与牟宗三两位大师的真谛研究,是在"创造的诠释学"之"当谓"与"必谓"层次上的诠释活动,他们各自站在自身立场与教相判释的基础上,做融会贯通的工作,并提出了新课题,为我们呈现出真谛学的新面貌。比较印顺与牟宗三真谛学之判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宽真谛学的研究理路,寻求诠释真谛学的新路径;亦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两位重要学者的立场与方法在创造性诠释中所具有的具体诠释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