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日本学刊》2006,(6):94-104
金融制度主要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类型。后发展国家日本实行的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有效配置稀缺金融资源、促进战后日本工业化赶超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完成,其金融制度也面临着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问题。因为在经济赶超阶段有发达国家为样板,政府在制定引导经济符合政府战略意图的特定政策方面,拥有信息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对金融业的一系列管制,使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制度能够比市场更高效率地配置金融资源。而在实现经济赶超后,政府虽然逐渐丧失了这种比较信息优势,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拥有更高的效率,由此引致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从1993年4月1日,日本对金融制度实施了新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4月1日日本政府对会融制度的改革,即允许银行和证券公司组建子公司并可相互参与对方的经营业务,以创造金融业间的竞争环境,强化新的竞争格局。随着此项金融制度的改革,以长期信用银行为中心的日本各大型证券公司等纷纷着手组成新的子公司,开展相互参与型的金融竞争。日本兴业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农林中央金库、住友信托银行、东京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和野村、大和、日兴、山一四大证券公司  相似文献   

3.
赵旭梅 《日本学刊》2012,(4):19-33,157
随着现代商业金融的日臻成熟和企业融资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日本的大规模政策性融资的存在已非必要,其妨碍公平竞争、加重财政负担等非效率问题反而日益凸现。历经十年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重组,日本将原来的"两行七库"精简合并为一个新的机构——日本公库,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降为原有规模的三分之一,运行机制也逐渐从依靠财政融资转向依靠市场融资,同时引入商业化运营机制,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分析日本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进程中的制度设计原则、变迁动因、突破领域和运行效果,可以在规划融资领域、创新投资模式、完善经营机制等方面为中国实施相关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民营资本参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已构成中国特色金融改革理论与实践。本文基于民营资本向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基本事实与制度梳理,系统总结了民营资本向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中国经验。民营资本扩张动机的演变,即从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便利转向追求银行超额利润,提高了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而监管套利和“友好型”公司治理则会导致民营资本持股的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波动性上升。本文研究有助于合理引导民营资本在金融领域的扩张。  相似文献   

5.
企业融资受信贷制度约束,从中国的实践看,信贷活动中的制度结构主要涉及到产权性质、管理模式、经营规模和信贷产品.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在管理模式,经营规模和信贷产品上的匹配,能够增强借贷双方的信用关系与融资效率,由此形成企业融资的信贷制度结构.中国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导致中小工商企业迅速发展与中小商业银行建设滞后,由此带来信贷制度结构不对称,致使广大中小工商企业无法从现有银行体系中获得相对充分与持续的信贷支持.需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中小商业银行体系建设,通过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融资渠道与信贷机制,来为中小工商企业发展提供相对充分与持续的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6.
向新民 《浙江学刊》2003,(6):163-166
从金融的视角看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未来 2 0年中国经济有三大产业群需要发展 :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投入少 ) ;二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本投入多 ) ;三是高科技产业 (需要巨额的资本投入 )。中国现有的融资机制难以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依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的国情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现代市场化的融资机制 ,主要包括 :间接融资机制、直接融资机制和风险融资机制 ,而风险融资机制处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融资机制是金融制度的函数 ,因此要加快金融制度的改革 ,建立市场化的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7.
刘红 《日本研究》2007,(3):27-32
日本于上世纪80年代推行了"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呈现出起步时间晚、推进速度慢以及改革不彻底等特点.其中"渐进式"金融改革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政府金融监管职能调整的滞后.而政府认知的迟滞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则是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直至90年代中期"金融大爆炸"改革的出台,金融体制改革才得以实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8.
日本金融渐进式改革失误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战以后 ,日本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套主银行制度为特色的日本金融制度 ,推动了日本经济长达 2 0年的高速增长。 80年代开始 ,日本又顺应形势发展 ,开始了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随后 ,日本推出了“大爆炸”式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 ,以求对金融体系进行彻底整顿 ,实现金融市场自由  相似文献   

9.
浅析日本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的大爆炸式金融改革终结了日本护送船队式的保护机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但是随之大规模出现的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事件却令金融改革陷入困境。2004年日本启动了第二阶段的金融改革,要点之一即在金融立法中全面加强并逐步统一有关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性规则。随着一系列法制改革,尤其是出台《金融商品交易法》,日本逐步构建了统一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国正处于放松金融监管的市场导向型改革进程中,相似的金融法制传统和改革进程要求我们重视对日本经验和教训的借鉴,关注其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日本 9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其主要表现是 :不良债权大量增加 ;金融机构接连倒闭 ;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金融丑闻频繁出现 ;国际地位显著下降等。日本金融危机是其经济畸形发展与政府“护卫舰队”式金融行政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金融危机 ,日本政府加速了金融自由化进程 ,对金融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 :加速金融机构业务自由化进程 ;增强日本银行的独立性和决策的透明度 ;进一步开放金融和资本市场 ;强化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1.
同样是针对美国主导的新兴领域国际制度,为什么中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改革路径?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提出从“网络性权力”这一新理论视角对守成大国的权力进行测量,补充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了一个“守成大国网络性权力+国际制度弹性”的理论框架,并用来解释中国在跨境支付、互联网域名分配、开发性金融等新兴领域参与国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在跨境支付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制度弹性较高,促使中国选择了叠加型改革路径;在互联网域名分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规避型改革路径;在开发性金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小,而世界银行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替代型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2.
纪莺莺 《社会》2012,32(5):230-242
一、引言2011年以来,报章上关于民间高利贷崩盘、融资链条断裂导致企业老板出走、银行高管卷入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的报道越来越多。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以探求民间金融合法化与规范化的道路。这些密集的讯号显示,市场化改革至今积累下的大量民间资本及其对更高效率金融资源配置体系的需求,最终也使得针对民间金融(或称非正规金融)的改革日益紧迫,否则终将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毛伟  史晋川 《浙江学刊》2006,116(6):150-159
本文将Diamond and Dybvig(1983)的银行挤兑模型嵌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从理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出发构造了新的银行危机模型。模型表明,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决定危机是否会发生,而外部性冲击决定危机什么时候发生。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开放和政府担保对经济增长和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国外间接投资规模条件下,金融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银行系统稳定性;政府担保不会明显影响经济增长,但能够增强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本文的模型,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金融开放和政府担保,而是国外间接投资规模过大、投资收益下降以及过度政府干预和无效率政府监管。最后,我们还分析了模型对中国银行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必然导制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加快建立商业化体制,进行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国家除运用货币政策调控金融市场外,加大依法监管银行企业行为的力度,应成为今天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改革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日本学刊》2007,(4):96-105
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初实现了"全民皆年金"以来,经过多次改革,养老金制度不断完善。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老年人口的增加,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过大,养老金制度也受到了严峻挑战。日本历届政府都把养老金制度改革作为一项主要任务。2000年以来,日本又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本文对进入21世纪后日本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及面临的课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借机重组,以家族为中心的旧财阀,整合为以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中坚,以商社为先锋,通过系列企业相互融资、相互持股以及相互派遣管理人员而形成的具有联合体性质的垄断企业集团.这一体制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但在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后,逐渐暴露出其缺陷,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蔚 《日本研究》2010,(1):71-76
本文基于金融功能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了日本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审视了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在非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影响下,银行作为经济体融资的中介身份正在缩水,从而增加了近几十年的系统风险.金融体系的运转是在由公共机构创立并维护的宏观经济、监管及政治框架下运作的,而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引发了危机.为避免危机的爆发,必须增强银行与金融市场的互补关系,增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配合使用的灵活性,同时要确立按照风险分配资源,以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农业金融在日本金融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包括了农业、林业和鱼业三大方面,一般称为农林渔业金融,对日本的农林渔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就日本农业金融体制,资金筹措与运用及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启示,作一初步探讨,以资借鉴。一、日本的农业金融体制日本的金融体制较之欧美有所不同,它是从日本银行(日本中央银行)为顶点,以政府系统金融,民间系统金融为两边,以农林渔业金融为底边的金字塔型金融结构。政府系统金融主要有二行十库;民间系统金融主要有八十六行(都市银行十三、地方银行  相似文献   

19.
当前,金融改革正在成为日本经济界所关心和议论的重要课题。所谓金融改革是指日本对现行的金融制度、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政策等诸方面进行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会对八十年代日本的金融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将给八十年代整个日本经济带来一系列变化。 一、日本金融改革的背景  相似文献   

20.
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 《日本学刊》2004,(3):84-97
日本护送船队式金融监管体制形成于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它对维持战后日本金融秩序的稳定、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日本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护送船队式监管体制赖以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开始崩溃。在国内外重压下 ,监管当局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改革尽管标榜自由化 ,但是其金融监管仍与缺乏透明性及回避金融机构破产的政策紧密相连。直至 1995年东京共同银行的成立才标志着传统监管体制的彻底失败。日本开始向新型监管体制过渡。本文通过对 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监管体制从旧制度到新制度变迁历程的考察 ,试图从总体上把握新型监管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