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文 《北京纪事》2011,(1):58-61
不久之前,国际大导演张艺谋拍摄的又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在全国院线火热地放映后,观众纷纷予以肯定,对片中女主角“静秋”的纯情表演更是交口称赞,并猜想,生活中的周冬雨也一定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相似文献   

2.
最初以网络小说出现的《山楂树之恋》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静秋与老三之间那份纯净的爱情感动了许多读者,让读者思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该如何去爱,该如何保留最纯真的一面。同时,静秋那份"最干净"也吸引了书商、导演的注意,他们利用这一"干净",将其刊印成书,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尤其是张艺谋的电影,充分地利用了"纯",从中获取了高额的利润。而《山楂树之恋》这样一个感人肺腑、"干净"的爱情故事,也在这不断为商人的利用中,扩大了故事的流传度,让这故事在不断的消费中传播,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论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叙事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山楂树之恋》用政治语境下的"纯爱"故事展现人性,其叙事手法与海明威"压力下的光辉"及"冰山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山楂树意象蕴含着三个维度的隐喻:政治和人性、生与死、人与物,从而使影片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影片用政治色彩的解构反衬至美的人性光辉,用生命易逝的缺憾凸显人类存在的悲剧宿命,用灰白色调衬托自然永恒的空灵之美。该片是张艺谋艺术风格的转型之作,也是对当代大众娱乐文化的反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纯爱文学题材作品流行,并产生了"山楂树现象"。基于文化隐喻的两个层次分析山楂树的红色隐喻可以看出:小说及电影《山楂树之恋》还原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其结局是一个悲剧性隐喻。山楂树的颜色转换,宣告着主人公爱情的必然死亡。"山楂树之恋"现象只是"想象"的一种爱情纯洁。今天的文学需要更多地直面普通人生存的艰辛,并趋向认同妥协的合理。小说以平淡叙事完成了对红色年代纯真爱情生活描述的超越;电影创作者以主题的转换和对小说内容的忠实重现,完成了对小说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人生与伴侣》2010,(9):41-41
电视剧《山楂树之恋》开拍在即,据可靠消息,该剧导演此前一直希望气质清纯的江一燕出演女一号,之后却因男一号定下了李光洁,而李光洁坚持要与王珞丹合作,江一燕无奈辞演。记者在江一燕的微博上看到:“对于我不演《山楂树之恋》的事,请大家不要遗憾了……不是我的,我不争,也成全更默契的合作者。”据知情人称,曾合演《杜拉拉升职记》的王珞丹和李光洁目前正在热恋中。  相似文献   

6.
流沙 《社区》2013,(4):63
小城里有个公交站点,有人说设在这边,有人说设在那边;有人说设在左边,有人说设在右边。"聪明的人"此时最好不要发表意见,因为一个人的意见不是终点,而应必须接受更多的评判再决定。它的终点,应该止于"有利于最大多数市民"的面前。张艺谋多年前拍了一部《山楂树之恋》,结果人人心中都有一棵象征初恋的山楂树。同样,住在城里,人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位置最好的公交站点。这个社会的价值多元、利益多元,它的"果实"就是意见多元、建议多元。很像跷跷板,你踩下了这边,却抬高了那边。  相似文献   

7.
绝唱才千古     
真的很好看,我想再看一次。你看,这么多人推荐呢。小妞的极力推荐显示了她有多喜欢《山楂树之恋》。一天时间,我通读了全文,还书的时候,小妞说,这么快啊。感觉如何?绝唱才千古——我说。  相似文献   

8.
在畀质媒介一纸张和荧幕的承载下,《山楂树之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产生了迥异的影响。通过两者的差异性比较可以发现,《山楂树之恋》在影视艺术上的成功同时代语境、社会意志以及影视媒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是文化热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杜拉丝(Marguerite Duras,1914—)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家。她的那本获奖小说《情人》,风靡欧、美、亚各大洲,令成千上万的文学爱好者争先恐后地捧卷而读;她的那出世俗戏剧《英国情妇》,调侃自如,情节错落多致,堪称是《情人》的姊妹篇;她的那部受到广泛赞许的电影《广岛之恋》,音、形、画融为一体,今朝、往昔相互渗透,被誉为“左岸新浪潮电影”的经典之作。法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德尼丝·勒当岱克在《巴黎信札》中说:“法国当今最伟大的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丝,她已是73岁的老人了,正好  相似文献   

10.
《可乐》2006,(4)
张艺谋号称投资3.6亿元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已经正式开机,备受关注的新"谋女郎"终于扯下面纱。张艺谋的这位新宠名叫李曼,今年17岁,身高1.70米,与巩俐、章子怡师出同门,有表演和舞蹈功底,是中戏的在校学生。据说,她是从六万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甚至打败了拥有众多粉丝的李宇春。从《红高粱》中的巩俐开始,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因此张艺谋电影的女主角就有了所谓"谋女郎"的称呼。在众多"谋女郎"中,巩俐和章子怡无疑是最成功的,她们  相似文献   

11.
今年烂片很多。 面对观众对《山楂树之恋》的质疑,老谋子干脆力不从心无精打采懒得回应。老谋子这回真的是在吃老本,继“三枪”之后再一次透支自己的信誉。我们还会说:嗯,下次我们期待老谋子的回归。然后再一次买票坐在电影院里面等着忽悠。在中国文艺与商业片就这么难结合?票房与口碑就这么难兼得?不知道当老谋子也成为票房毒药的时候,中国电影的春天在哪里?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中国商业电影票房出彩而难以温暖人心的尴尬境地,以《山楂树之恋》为代表的我国文艺电影在精神路向上创造出彰显真性情的造境空间,去传达一种能将自然律动与生命之流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以修复中国商业电影因为过度追求票房而剑走偏锋所造成的价值坐标倾斜,完成现代人渴望生命诗性生存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玛格丽特·杜拉丝(Marguerite Duras,1914- )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家.她的那本获奖小说《情人》,风靡欧、美、亚各大洲,令成千上万的文学爱好者争先恐后地捧卷而读;她的那出世俗戏剧《英国情妇》,调侃自如,情节错落多致,堪称是《情人》的姊妹篇;她的那部受到广泛赞许的电影《广岛之恋》,音、形、画融为一体,今朝、往昔相互渗透,被誉为"左岸新浪潮电影"的经典之作.法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德尼丝·勒当岱克在  相似文献   

14.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15.
秋季恋影     
浪漫的爱情电影总是让人不能忘怀,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演绎的一个又一个童话般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陷入故事中或浪漫、或辛酸、或痛楚的情感世界。一部《山楂树之恋》让我们又重新感受到纯爱的美好,但是在那之前,有更多的经典爱情电影曾让我们感动。在这个浪漫的季节,让我们跟随导演们的镜头,到那些爱情电影的发生地去寻找刻骨铭心的爱情痕迹吧。  相似文献   

16.
姜文在冒犯常识,但他不是以冒犯为目的的,否则,就成了矫情戴锦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少见的有着独立思想的电影理论专家,游弋书海、立场鲜明。戴锦华现在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著有《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镜与世俗神话》等电影理论专著。中秋节那天,戴锦华全天都在上课、开会。见到她时,已是中秋之夜的晚上。提及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戴锦华流露出兴奋之情。她说:"这是一部非常好、非常好的电影。"  相似文献   

17.
《人生与伴侣》2010,(12):12-15
策划背景 随着《山楂树之恋》的热映,纯爱话题再一次被人们翻牌。那些纯美的画面伴随着渐渐展开的剧情,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相似文献   

18.
1989年,葛优、巩俐主演的《代号美洲豹》是张艺谋通俗化的试水之作,人财两空后,他又回到了《红高粱》的路数上。直到2000年的《幸福时光》,张艺谋的电影始终是拍给文化精英看的。而从新世纪  相似文献   

19.
亚清 《北京纪事》2015,(5):73-76
王德顺1936年生于沈阳,演员,先后演过话剧、哑剧、影视剧,并自创"造型哑剧",57岁创造"活雕塑",在北京首演引起轰动.曾出演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天地英雄》《功夫之王》《我知女人心》《重返20岁》等.  相似文献   

20.
张艺谋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争论.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讨论中,张艺谋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说张艺谋电影是开放的能与世界文化对话、具有民族特色的、属于“第三世界文化”的好作品;有人说是受西方话语制约的,投合西方中心权威需要的,取媚于洋人的作品.究竟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笔者不揣浅陋,略陈愚见.一、先给个”说法”:张艺谋电影属“第三世界文化”“第三世界文化”理论首先是在第一世界的西方提出来的.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伊德写了两本轰动的著作——《东方主义》与《文化和帝国霸权主义》他发挥了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以极其激烈的态度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了谴责,批判了西方的“东方学”,论述了西方近代文化与帝国霸权主义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说:现代西方文化的主线,就是为帝国霸权主义张目.美国白人左派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撰写了《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正式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学”的字眼.杰姆逊以东方“他者”的眼睛来反视西方文化,对西方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