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学科性反思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这里,文学理论并不是从来就被规定为阐释的.将文学理论规定为阐释的,就意味着它具有学科性或专业性、客观性或科学性、可操作性或技术性,这就要求一种求真的心态或科学主义的态度,同时也体现着为文学理论的言说寻找合法性的苦心.不过,事实上,在文学理论的功能问题上,仍充满了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2.
对文学理论学科性质认识上的差异和分歧,需要人们跳出某一种理论自身的局限,采用一些新的、更具超越性的理论视角,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属性进行总体、抽象的反思,并归纳出其基本的理论特征,从而为判断现存的各种文学理论形态是否具有科学性提供直接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根据."文学理论学"的建构,在把"元理论"方法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实际结合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相似文献   

3.
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必然有其独特的学术品格,即"自性".但是来自社会价值观念与文学活动现象两个方面的"召唤"使得文学理论在"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之间徘徊不定.本文即通过剖析这两种"召唤"所形成的紧张关系来探讨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文学理论界缺少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董学文教授的《文学理论学导论》就是一项难能可贵的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围绕着对于《文学理论学导论》一书的基本评价,笔者提出了"一学三支论"的新观点.所谓"一学三支",就是任何一个学科都至少有三个分支学科,即学科理论、学科批评和学科史."文学理论学"应包括"文学理论的理论"、"文学理论的批评"和"文学理论史".还认为,"文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错误观念,应废弃"文学"称呼,将"文艺"作为"语言艺术";应废弃"文学学",保留"文艺学"."文艺学"不等于"文艺理论",它的内涵要大得多,包括"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史".应保持"文艺学"的独立性,严守"文艺学"的边界,防止"文化研究"的收编.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文学理论是预设性与基础性的有机融合,是人文性与权威性的逆向存在,是建构性与反思性的同根而生.现今的文学理论研究必须深入到具体作品的语言层面、叙事层面;必须向外拓展到文化层面,建立一种文化诗学;必须打破纯文学的限制,进行跨学科实践.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理论中,通识、学科、批判理论、跨学科性文化研究等几种不同知识形态,既是文学理论的直接学术语境,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塑造文学理论的重要中介,因而知识的语境化应该成为观察文学理论的一种必要方式。同时,语境化与普适性同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框架,都受求真意志的推动,但也都有偏离真相的可能,把握二者的平衡方能接近本真。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存在误区 --文学理论教学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宏 《学术界》2005,1(2):140-146
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对文学理论的阐述范围问题、文学理论的形态问题、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和当代性问题存在误区,值得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中,依托于现代知识体系建构起来的文学理论同时拥有专业知识和社会话语两种身份,这使它卷入了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多种社会文化变革,并不得不面临来自于道德、传统、国际化、学术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基于这个事实,从文化政治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学理论的身份混淆与角色焦虑,能够更有效、更深入地阐述它如何因现代性分化导致的学术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分裂而深陷道德困境,如何因传承本土传统与追求国际化的双重价值取向而遭遇知识体系的冲突,如何因当下学术发展的跨学科趋势而必须扩大知识结构和方法论,从而重建自身的学科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一 我国文学理论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明显出现一股"西方马克思主义化"倾向.这一倾向,不仅在相当的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本质区别,而且大有以"西马"文论取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这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  相似文献   

10.
李万武 《学术界》2006,(1):277-282
《文学理论学导论》"论"与"史"结合地拿文学理论说事,使得这部著作具有着扎实的理论丰富性。它意在为文学理论这个学科定性、立"法",即通过体系性地论证文学理论应该是怎样一门科学这样一个大问题,来实现其为文学理论这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疏浚航道并清淤去垢的整体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