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尔凯郭尔并未彻底抛弃主体形而上学知识,而是以文化批判和有效性划界的方式对其进行反思。在克氏看来,主体形而上学的问题不在于知识内部,而在于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时的知识越界及其引发的个人精神危机。以此为切入点,克尔凯郭尔批判了知识越界的表现,进而分析了其根源和原因。他力图表明,越界早已成为西方哲学人类学的思维方式,人们应该借助西方宗教核心思想中的绝对悖谬,重新划定观念与现实领域的边界。  相似文献   

2.
徐岱 《东南学术》2002,(2):52-54
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不仅塑造了西方文明,也导致现代社会文化的危机,文典诗学与文论也随之衰落。中国应当避免走西方非理性的道路,建设新理性精神,作为后形而上时代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美学把反对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并因此而形成了两大思想传统直观主义和解释学。直观主义试图通过消除审美主体的各种先入之见来克服主客体之间的对立;解释学则把主体的先入之见作为审美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认为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的解释学循环可以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后现代美学对于现代美学的上述努力采取了否定态度,认为西方语言的固有特征导致西方思想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形而上学。但超越形而上学的关键在于抛弃形而上学的意义理论,不再把合乎逻辑作为判断语言和思想的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和艺术语言本身就具有超越形而上学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情感文明建设: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文明建设是个人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双向互动机制有二:情感控制与情感赋权。情感控制表现为社会情商力;情感赋权表现为个人情商力。社会情商力的承担主体是国家及政府,其功能有两个方面:制定合理的情感社会规范;对情感资源合理配置与使用。情感文明建设内在动力来自个人的情商力,取决于情感赋权。情感赋权不仅帮助人们获取应得的情感权力和情感资源,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情感责任和义务。实行情感赋权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提高个人情商的质量和品位,在情商中注入理性、道德和审美等文明因素。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在黑格尔哲学之后遭受势头凶猛的后现代主义挑战,传统形而上学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批驳并似乎被逐渐边缘化。本文溯源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嬗变,分析形而上学在西方产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西方形而上学与后现代哲学的彼此对立及相互关联,从而揭示出形而上学的哲学复兴是一种历史和理性的必然,依然彰显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征服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而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物化了,失去了人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物化的关系,于是大众化的现象就出现了。在这种大众化的现象中,人和人之间建立了一种仿真的社会性联系。而在这种仿真的社会关系背后发挥作用的是一种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使得西方文明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而在西方文明危机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深层的形而上学问题,即精神和肉体、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因此,克服这种二元结构就成为解决西方文明危机的核心要素之一。真正解决这个危机需要承认自然的合理性,需要精神和肉体的和解。从哲学上来说,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形而上学。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统一的思想表达了这种全新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蒋德海 《江淮论坛》2013,(1):117-122
教和养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就是道德教育和教养的关系。道德是灵魂和基础,教养是外化和表现。道德和教养都离不开教育,但教养作为一种行为方式除了教育以外,更要靠社会环境特别是制度的保障。现代社会的教养是法治文明的产物,法治文明和教养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充分发展的法治文明,不仅是现代道德的体现,而且是道德和教养之间的桥梁,是道德走向教养的最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张文喜 《社会科学》2007,1(2):91-98
人和动物的对立,是西方哲学的根本原则。从这个形而上学的主导原则出发,人被视为一个自然的、动物性的要素和一个社会的、神性的要素相分裂的产物,此乃是西方全部形而上学的基本状况和基本建制,同时也是其基本的和难以解决的困境。对这一基本状况和基本建制的批判是当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人与动物的差别的哲学划界在马克思那里首先具有隐喻的性质。这种哲学划界的要求本身包含了一种政治的价值诉求: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着眼,对何为人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的追问,以及对形而上学人本主义的有力挑战。  相似文献   

9.
作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实事求是"在经历了"唯物论"和"认识论"两种解读方式的过程中,以"经验"和"先验"的对峙,铺叙了西方哲学史中关于这个问题演绎的中国版本。而经验之"是"与先验之"是"的逻辑断裂,则导引了经验解释原则和先验解释原则在哲学教科书并存的现象,由此导致了一种顾盼于经验和先验之间的混乱哲学观。在特定的哲学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在"中国化"的历史中被改写。"实事求是"命题的理论嬗变,不仅构架了历史中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旋律,而且以"问题"的方式,催逼人类理性必须在走出经验习性和先验企及的矛盾困惑过程中,用时代的精神谱写出形而上学的现代音律。  相似文献   

10.
科学、文明社会和形而上学:中西方比较周昌忠这里的文明社会乃是与封建社会相对比。西方科学史上两次革命也就是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的兴起都同文明社会的形成及其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对于科学和社会的这种互动,形而上学也进行了自己的反思,作出了响应。无疑,这种响应...  相似文献   

11.
道德始终是人们关注的对象,目前理论界多注重硬性研究,缺乏对道德元伦理思想的分析,因此,对道德形而上学理论进行谨慎的梳理,尤其对康德道德伦理思想体系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正本清源,基本伦理难题和伦理矛盾也都被暴露或揭示,只有把道德形而上学这个根本源头梳理清楚,才能使整个伦理体系大厦更加牢固。道德基础问题是康德伦理思想的基点。康德伦理思想在现代不仅没有死去,反而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因为康德伦理思想注意到了人生、人的理性的双层追求,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力图将它们统一于整个先验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2.
《文明小史》展现了二十世纪初西方文明侵入中国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半殖民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文明的不同接受态度、价值立场与身份变迁,揭示了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碰撞下的结构失衡与分崩离析。面对西方文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表现出了不同的半殖民特征:官员将西方文明的各个部分与质素进行区分,对西方殖民主义怀着惧怕谄媚的态度,对西方思想文明又充满仇视;青年学生对殖民主义的抵制终究敌不过西方的文化殖民话语,被西方收编,并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出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底层民众亲身感受到西方商品带来的舒适便捷,因而对西方文明充满羡慕和向往,同时不得不承受殖民主义带来的民族屈辱,进而产生自我矮化、自我殖民的心态。小说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文明书写提供了范型。  相似文献   

13.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4,24(2):20-26
在理性精神的再生产过程中,尽管充满思辨色彩的先验批判不是最直接的,但作为一种原理却无疑是最根本的。如果这个深层结构中的诸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其他一切的经验批判在根基上就不会变得真正牢固起来。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先验批判的一些疑问和批评,表文从先验批判的概念问题、先验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先验批判话题本身的意义、先验批判作为学术批评的合法性、先验批判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先验批判与意志独断论、先验批判与思想生产的关系以及先验批判的实践意义等八个方面阐释了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4.
一、超越性道德与底线伦理近年来,针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中出现的“伦理失范”问题,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纠治方案乃所谓“划界论”,即认为:市场行为所遵行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人类求“善”的超功利道德价值原则本质上是对立的,放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必须找出不可市场化的领域,中断市场行为在其中的延伸,以确保道德价值原则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严这个方案虽不无见地,但它的尴尬之处在于:首先,在现代社会中,市场行为及其规则并不仅仅直观地显现在经济领域,那么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如何能够毫厘不爽地分划出纯粹的市场空间和伦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先验批判的回应与阐释(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4,24(1):18-23
在理性精神的再生产过程中,尽管充满思辨色彩的先验批判不是最直接的,但作为一种原理却无疑是最根本的。如果这个深层结构中的诸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其他一切的经验批判在根基上就不会变得真正牢固起来。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先验批判的一些疑问和批评,本文从先验批判的概念问题、先验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关系、先验批判话题本身的意义、先验批判作为学术批评的合法性、先验批判与道德批判的关系、先验批判与意志独断论、先验批判与思想生产的关系以及先验批判的实践意义等八个方面阐释了作者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是其对人类解放的终极诉求。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因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外界因素的挑战而深陷困境。所以他没有迷恋形而上学的迷梦,同时也没有陷入反形而上学的泥潭。而是主张建构以语言为基础的、引入主体间性的、在生活世界之中重建理性的后形而上学理论。不难看出,其理论在先验理性和非理性之间保持了适当的张力。在一定意义上,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想所指向的解放旨归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发挥和延伸。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上 ,中国和西方分别具有儒家人本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而上学传统。这两种形而上学传统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其形成对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在现代会出现强烈反对各自的形而上学传统、重新肯定其非形而上学传统从而使中西互相接近的思想倾向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 ,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乃至世界新文化的产生。一、中西形而上学形成的宗教背景历史上 ,形而上学的形成与宗教思想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形而上学是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而产生的 ,是…  相似文献   

18.
西方思想史上的“文明”概念在出现之初就隐含了高低、优劣的二元对立结构.这种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文明图谱以现代西方社会为模板,在确立西方霸权地位的同时,也为全球殖民扩张找到了依据.马克·吐温对西方文明的全球化现象非常关切,对土著文化的消亡表示痛心.在1897年出版的游记《赤道环游记》中,他对西方“文明人”的野蛮行径予以痛斥,对异域文明进行了“厚描”式再现,并建议西方人摒弃那种妄自尊大的殖民心态,在文化交流中完善自身的文明社会.而这一点和当代社会对文明的理解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19.
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所出现的理性与感性、先验与经验、主体与客体的二者之间的非此即彼的两难对立,以一种更深入的方式体现在康德的哲学里,成为其哲学的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康德经剥茧抽丝般的分析工作后为我们所还原和昭示出的著名的两个‘物自体”的命题,即《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谓作方‘先验对象”的“物自体’与作为“先验自我”的“物自体”。前者是感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地(即“先验地”)设定的认识对象方面的条件;后者是知性的来源、基础,是我们从事认识所必须预先设定的认识主体方面的依据。而“认识…  相似文献   

20.
康德道德个性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伦理学是西方近代两大伦理学流派之一的义务论伦理学最典型的体系,他的道德个性论亦独树一帜。本文力图通过对其个性理论的审查,揭示其结构、内容及其历史局限性,以求印证个性发展的基本的伦理学结论。(-)如同其逮密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个性论就其思维方法而言也是以理性为桥基。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就奠定了这一基础,并以之拱托道德个性结构,理智个性和经验个性的关系正以之为依归的。康德认为,好的个性、道德个性必须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个性,理性个性取决于每一个理性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和履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