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视史学是李达学术思想的一大特色。李达认为史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他说:“历史很重要,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社会科学的中心一环”①。虽然李达主要不是历史学家,但作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其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李达的历史理论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有三李(李大钊、李达、李汉俊)并称之说。三李的学说各有特色。李大钊主要宣传了唯物史观。李汉俊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见长,李达则以科学社会主义为…  相似文献   

2.
吴汉全 《江海学刊》2004,(2):145-152
对历史学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是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要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李大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诠释 ,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做了基础性的工作。通过研究李大钊对有关历史学概念的诠释 ,能够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史学理论体系 ,提供认知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人民群众观是关于人民群众是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想认识的理论形态。李大钊基于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人民情怀,以唯物史观为认识工具,以中国实际和中国革命进程为现实基础,以人的平等、自由、富庶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构建起属于马克思主义谱系的人民群众观。在"Democracy"的多种汉译词语中,李大钊主选了"平民主义"。在李大钊的语境中,"平民"一指集合意义上的人民,二指占社会成员或国民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三指平等、自由之民。李大钊"平民"范畴的多义性决定了其"平民主义"意蕴的多维性。以"平民主义"为核心范畴的李大钊人民群众观的思想主张主要有:爱民忧民重民生,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亟需教育、组织和训练,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人类的解放,知识青年须走与民众相结合的道路等。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之交新型人民群众观的开创者,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早奠基者,他对历史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中国历史上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对中国史学科学化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史学领域内曾对“科学的历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进行过引人注目的争论。其间,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的李大钊从指导理论、学科形态、目标追求、研究体系等不同的层面提出了中国史学向科学化形态发展的构想。在当时,这一理论阐释,其前瞻性和科学性显而易见。它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李大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跨越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本文所说的李大钊的早期思想,是指辛亥革命至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这一时期的思想,具体时间是指1911年10月至1917年.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克利姆林宫传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对亚、非、拉人民是一个有力的号召.李大钊、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给予高度重视和热情宣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与一般历史学家突出不同的地方是,把革命与治史密切结合起来,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哨,开拓历史学前进的道路,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中国史学发展新纪元的开创者,为中国历史科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同志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人所熟知的。相对而言,他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先驱,还没有充分地被认识。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全面地把握李大钊同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也有助于弄清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源流。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4,(2)
2015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在中国济南召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诞生于欧洲,从1898年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经历了从创立、发展和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其发展受到西方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反过来也极为深刻地影响着现当代西方史学。中国历史学家与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及其常设机构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早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联系,胡适于1938年8月参加了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此后中国与它若即若离,直至1982年重新入会。中国史学目前迫切需要走向世界,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作为一扇中外史学交流的窗口,可以让中国了解世界与国际史学,更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中国史学。重绘新的世界史学地图,它将会起到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这是六十三年前李大钊在《Boishevism 的胜利》一文中写的一句历名史言。它是一种预言,也是一种信念。这种预言和信念,是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的估价,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的炮声,震动了中国思想界。李大钊独具慧眼,以他对历史  相似文献   

12.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才能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科学的历史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已为我国历史学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先驱是李大钊。他在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四年间,先后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史学要论》等论著,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提出运用唯物史观改造旧史学,建设新史学的计划和设想,但没有来得及实现,就被北洋军阀以“阴谋分子”的罪名逮捕杀害了。从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人相继而起,以唯物史观作为武器,研究、整理中国历  相似文献   

13.
<正> 毛泽东的史学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的史学理论,不仅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理论发展史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也是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迫切需要。本文的重点是分析毛泽东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一) 毛泽东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总结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创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从而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基石。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五四”时期发生了划时代的历史变革,这就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在这一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李大钊是头等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过程之中。中国近代新式学校教育普遍实行以来,许多史学家都是以史学专业教育或研究为职业而成名成家的,李大钊也不例外。李大钊1920年7月开始了近七年的北京大学史学教授的生涯。北京大学史学教授职业为李大钊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契机与舞台。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北京大学史学教授职业的职责要求以及其本人的尽心尽责的履职是密不可分的。李大钊在史学教授的岗位上,积极参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认真教诲学生,大力提携青年。在这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师者李大钊也受到诸多启发,成为丰富其史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同志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为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探讨李大钊在史学思想史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于我们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史,对于促进我们今天的史学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1902年梁启超写的《新史学》打起“史界革命”的大旗,对封建史学展开猛烈批判。他在历史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新史学的历史观,建立起历史哲学,论说历史有客观的公理公例。五四运动后,到了本世纪20年代,梁启超否定自己的新史学理论。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同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国历史和近代社会,提出建设现代史学的主张,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年代中国新史学发生的变化,留给人们的启示是:要发展新史学,就应当处理好历史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史料的关系,处理好输入新学理与史学理论创新的关系。五四时期的科学与民主的要求,对中国新史学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朱佳木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史学传统和深厚史学理论积淀的国家,但直到唯物史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并为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之后,史学研究才得到了“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界在今天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追求真理、学以致用、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左玉河认为,唯物史观促进了中国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使历史研究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事件为主的方面,转向面对社会和经济这一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使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并重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牛润珍从十个方面论述了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引导了中国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方向,还形成了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史学思潮的主流.赵梅春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对唯物史观的普及工作,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理论与实证并重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常识,为后来中国史学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