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蕊 《南都学坛》2004,24(3):16-18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画像,是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两种艺术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上的叠合,由此形成了两种各不相同的艺术形式的双向审美效应。在画像石刻有限的空间中展示乐舞最美的造型,使南阳汉画像石刻达到了美的极致;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从一种消失性的艺术变为留传性的艺术,并为现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创造灵感与源泉。它以自身特殊的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精神,透露着民族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2.
王蕊 《南都学坛》2003,23(3):11-12
南阳汉画像砖石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达着汉代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对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 ,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艺术创作表现上 ,以“满”传神 ,以“动”传神 ,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神写形 ,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作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南阳汉画像石与古埃及壁画因其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南阳汉画像石稚拙、粗犷,讲求气势美,其特征是主题鲜明,表现手法夸张变形、灵活多变,以线造型,具有人神和谐、"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而古埃及壁画单纯、凝重,讲求稳定性,具有规则性特征,表现手法理性写实、平面对称,在造型上讲究正面造型与特殊空间处理,凸显出宗教化艺术世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发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任何一种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都依附于它的时代和民族,依托于其独有的社会文化。这种对比带来的启示,可为现代艺术创作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及其《女神》与荆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热爱家园、独抒性灵、崇尚自我、追求创造、想象奇幻、气魄宏大、生动瑰丽、浪漫多姿的艺术特征和文体精神在文化内质与审美取向上都深深烙上了荆楚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5.
刘剑丽 《南都学坛》2003,23(6):17-18
南阳汉画像石动物形象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寓意,反映了汉代人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信仰。  相似文献   

6.
楚文化在南阳的积淀非常丰厚,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南阳汉画像的构图、题材、风格、线条等各方面。南阳汉画像保留了楚人的原始宗教思维形式,缺少了北方文化的周礼约束,其艺术表现形式更为大胆、自由。本文通过对楚文化对南阳汉画像艺术形式的影响进行研究,指出文化传承是其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可为现代艺术创作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薄清江 《南都学坛》2008,28(4):35-36
数以千计的南阳汉画像石(南阳汉画)是中华远古本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形象载体,也是汉代社会生活的曲折展示。它是佛教全面影响中国之前的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的形象展现。它上承浪漫、强悍的楚秦文化,下启魏晋佛教造像艺术。又处在黄河长江之间文化交汇的中原腹地,在汉代被称做"帝乡",是"商遍天下"富庶的人群聚集地。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构筑了以画像石刻为载体的南阳远古文化的厚重和丰富。  相似文献   

8.
金爱秀 《南都学坛》2009,29(5):15-16
汉画像石艺术想象是汉代艺术家对大脑中所存储的记忆表象进行改造,创造出一个彼岸世界场景的心理过程。汉画像石墓的形制、随葬品的种类、画像的刻画及其在墓室中的配置,源于汉代特殊时期的生活逻辑。创作中倾注了汉代艺术家的丰富感情,对人们普遍认同的形象加以美化,对厌恶的形象加以丑化。神秘、质朴的艺术趣味性使汉画像具有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6,(2):98-100
南阳精神有特定的内涵,是由南阳移民精神、"编外雷锋团"精神、南阳农运会精神、南阳见义勇为英雄群体精神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具体形态或类型所构成和体现出来的,构成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在南阳精神生成中,爱国主义是南阳精神生成的深厚的民族心理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南阳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浓厚的区域文化底蕴是南阳精神生成的思想源泉,党和政府的引导与培育是南阳精神生成的政治保证。大力弘扬南阳精神,有利于培育南阳社会文明新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南阳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形象,有利于南阳文化的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南阳民间剪纸中蕴藏了丰富的中原文化内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并一直长久广泛地流传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间。主要体现在表现题材对自然题材的选择上,和以"形象"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及通过对自然形象儿'本质形"的把握表现上。成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民间美术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南阳汉画像石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在其艺术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画面构图、雕刻技法、古拙的艺术风貌、流畅遒劲的线条等方面.其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特征,展示了汉代刻画艺术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它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绘画表现、艺术审美的追求,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料。南阳汉画像石在散点透视、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3.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中的音乐艺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南阳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内容十分丰富,题材繁多,形象生动,艺术风格完美,它显示出我国古代南阳人民非凡的聪明智慧和杰出的创造能力。其中音乐艺术居有重要地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南阳画像石刻音乐艺术。本文拟就画像石中器乐、舞乐、百戏作一些初步探索,以就教于诸方家。  相似文献   

14.
<正> 神话传说是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主要神灵,我们均可从南阳汉画像石中睹其风采。如开天辟地的盘古,(衤专)士造人、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的女娲;教民打鱼捕鸟、钻木取火,使人得以生存的伏羲。大概是由于女娲和伏羲在创造人类,保护人类方面有空前绝后的贡献吧!汉代人对之非常敬慕,南阳汉画像石中女娲,伏羲的形象很多。按照古人的臆想,天、地、人三者生成之后,又有日月的诞生,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儿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女儿,天地间有了昼夜之分。于是我们在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16,(5):21-22
"七夕颂歌"利用最新的数学动画技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话故事进行处理、艺术创造、再现,通过当前流行的数字媒体手段来扩大传播范围,再现汉画像石被历史尘封的面貌,使更多的人以便捷的方式认识和了解汉画像石这座巨大的文化瑰宝,从而为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徐丽娟 《南都学坛》2005,25(2):19-21
南阳汉代画像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汉代艺术形式,其中的人物艺术形象,为我们研究两汉人物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艺术的审美心理、画面布局、人物形象、造型技法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对更深入地理解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及其艺术渊源、今天的人物画创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离形得似”与“以形写神”(上篇)相对应,构成了中国艺术形神论中的有神论一派。对此,较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的是庄子,到唐代又有了更大的发展与充实。“离形得似”的审美内涵有三:一是反对把形似作为神似的基础,不认为形似与神似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是主张由内而外,以神写形,追求“不似似之”的变形效果。二是在艺术形象创造上强调以“真”为核心,侧重于主体内在精神的对象化。这在今天仍有其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南占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区的两个区域。南阳区仅画像石时代分明,每时期有典型墓葬,且题材丰富、雕刻手法多变,并以完美画面高扬线性韵律,表现神秘意境,揭示出汉代艺术精神。苏鲁豫皖区汉画像石在豫之商丘、登封密县两地出现,它们反映了汉墓壁画与画像石刻的形成与结束关系,表明了河南中部汉画像石对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观音图"及其相关艺术造像是佛教中国化过程当中的重要艺术案例,它既包孕着佛教艺术的基本精神与教义教旨,也渗透了其在异域传播过程当中所必经的艺术改良与审美创造。这种改良与创造,一方面表现为佛教传入中土之后"观音"形象的形式化移植与想象创造,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观音图"所代表的佛教精神与审美内蕴的革新。从审美流变与影响传播的角度看,"观音图"从汉迄宋的形式与内容革新过程,也是观音形象逐渐中国化、世俗化与文人化的过程。而宋代"观音图"传至日本后对日本观音画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应在这一维度中获得解读。  相似文献   

20.
影视艺术对创造者主体审美意识的表现是通过画面来实现的,影视形象负载着丰富而含蓄的意蕴信息,呈现着理性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但客观上已具有的精神内容。一个画面就是一个特定环境氛围的生活反映,而一个不断运动着的连续画面就是创造者选择、提炼、加工了的一小段生活的现实性重现。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表现在它对画面视觉形象的创造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