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直被奉为启蒙思想家对启蒙的经典定义.因此,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的批判往往把矛头指向康德的这篇文章.事实上,康德的启蒙观必须在启蒙运动的问题情境中,并结合他的其他著述才能获得完整的理解.康德将启蒙置于人自身的理性自决的前提之下,强调理性实践运用的自由原则,从而使其启蒙定界获得了革命性的内涵,显示了植根现实的强烈的政治批判和宗教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
启蒙:精神的延伸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杰 《浙江学刊》2004,(1):18-24
启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启蒙指兴盛于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广义的启蒙最一般的特征是精神的延伸性.启蒙在不同时代和民族中不可能是一样的,昨天的启蒙与今天和明天的启蒙也不是一样的.启蒙的精髓是呼吁独立思考的勇气,启蒙的自由意味着突破精神的禁区.本文沿着这样的思路分析了三个世纪以来法国启蒙运动的不同倾向.  相似文献   

3.
启蒙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思潮,在启蒙的视域中考量卢梭与马克思的承继关系,能够彰显两者在思想上的承继关系,并凸显他们对于启蒙超越的不同维度.卢梭和马克思都对启蒙精神进行了反思,并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了对于启蒙的超越:卢梭在政治学语境中实现了他对于启蒙的批判,提倡公意,追求良知、道德自由;马克思则在经济学语境中实现了他对于启蒙的超越,把启蒙问题转化为了“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问题,并在对于资本逻辑的批判中塑造了一种新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4.
梁旭辉 《学术交流》2005,3(12):13-17
传统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启蒙精神,主体活动的本质是将必然转化为自由,然而自由再次向必然的转化往往产生始料未及的后果,科学技术"双刃剑"的负面效应在传统发展观的实践层面愈演愈烈.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层面问题的剖析,试图揭示人类遭遇"不可持续发展"这一瓶颈状态的根源.认为启蒙运动唤醒了人类,使人类发现了转变全球的潜力,真正成为了万物的尺度.但与此同时,它也将人类中心主义进一步强化和固定了下来.启蒙精神暗含的功利性价值指向,导引西方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产业革命,使其在征服大自然方面积累了空前的力量,拥有了征服的荣耀和工业化的辉煌,然而,物极必反,启蒙精神在创造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在挖掘着生态、科技、伦理、增长、分配、消费和战争等等发展的陷阱.启蒙精神在把人从"神性"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却又使人陷入了"物性"对"人性"的奴役之中.启蒙精神事实上使人的自主性转变为依赖性,使解放转变为压迫,使合理性转变为了非理性.因而,要建构自觉理性的可持续发展观,必须超越启蒙精神的悖论,启蒙精神是我们必须加以创造性转换的哲学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一种浓重的启蒙氛围中诞生并发展的.如何理解启蒙及启蒙的进展,启蒙的哪些原则和精神应予肯定,哪些应予反思、批评、修正,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然而,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启蒙进行大力批判,以各种怀疑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展示对于真理的解构主义威力,甚至宣扬一种批判启蒙越激进越好的倾向.这对唤...  相似文献   

6.
李河 《求是学刊》2016,(5):27-40
启蒙思想涉及现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基础观念和规则。先发现代性国家的启蒙大多顺应其社会的内源性要求而出现,后发国家的启蒙则有明显的外源性。文章据此区分了原发型启蒙和后发型启蒙概念,刻画了相关思想群体的话语特征,揭示了先发与后发国家思想群体间的"异时代的同时代性",探讨了后发国家的启蒙辩证法。文章认为,18世纪启蒙思想家普遍信奉理性增长与个体自由和谐共进的原理,但法兰克福学派却发现了二者的深刻矛盾,由此指出启蒙在自我毁灭。福柯晚年的思想则表明,唯有回到"批判理性"或"对理性的批判",才能真正守住精神的自主性,这才是启蒙的自救之道。  相似文献   

7.
曲达 《学术交流》2013,(2):18-20
启蒙运动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有着鲜明的反对宗教神学、高扬人的理性的立场。马克思曾深受启蒙精神的影响。后来随着马克思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他逐渐转向了对启蒙精神的批判。无论是启蒙精神带来的政治解放或自由,还是这一理论所倡导的人类理性,看似与启蒙精神决裂,然而马克思本质上仍是启蒙的,他从未否定启蒙运动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评判标准,只不过他对启蒙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比原本的启蒙意义要更进一步。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展现出的正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8.
吴先发  陈益元 《社科纵横》2012,(5):121-122,130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著《启蒙辩证法》一书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启蒙精神从原本反对神话,要求进步到后来自己却走入另一个神话,导致了全面的倒退。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分析了启蒙是如何走到自己对立面,从人的一般生存困境出发,考察了启蒙"自我摧毁"的证据。对他们的批判持一个正确的态度使我们对批判精神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在科学和人文并重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要在当代中国进行以后现代主义为背景的"新启浆"观点,本文简要论述了对启蒙之真实意义与普适价值的理解,指出应把反思启蒙在西方社会以及在中国现当代社会中所导致的弊端,与继承发扬启蒙的合理思想与精神区分开来,要反对整体化筒约化和一般化抽象化的方法,从现实的历史语境出发,看待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启蒙这个问题.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仍然需要科学理性、市场经济,个性解放和人权,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治等西方启蒙思想中具有普适价值的精神和内容.并以高等学校为例,着重分析了思想文化层面的启蒙所应特别担当的艰巨任务和可能体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把启蒙运动与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一起探讨现代性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路径,即从自律精神、技术理性精神、自然法精神、和谐精神等启蒙精神的基本内涵出发,在更深层面发掘启蒙精神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是一种新视角。从思想史看,启蒙精神对西方现代性生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基督教文化演变背景看,现代性是基督教不断去魅和世俗化的结果。现代性是以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精神为支柱所构筑的价值观念体系。而现代性危机又同启蒙精神有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从价值多元论和反启蒙立场出发,以赛亚·伯林拒斥现代性.在他看来,启蒙的理性主义一元论必然导致吊诡的现代性:一种经由理性思考的现代性构想只有依靠非理性的方式才能实现.然而,作为自由主义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并不否认启蒙的影响.他承认启蒙之后,人类必然要脱离传统社会而进入一个"新时代".自发性、多元性是这个"新时代"最基本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福柯对"什么是启蒙"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表征了启蒙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后现代性由启蒙所塑造,作为一种批判的哲学态度和气质,后现代性同启蒙的批判精神相一致。福柯运用考古学的方法、系谱学的批判,突显启蒙批判的肯定性意义,从而把启蒙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3.
柔石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位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但他的小说创作却处于五四文学向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转型阶段,从作品主题、题材、人物形象到创作视角,柔石的小说都与五四启蒙文学有着明显的精神联系.我们在解读左翼作家柔石时,不应该忽略他与五四启蒙文学特别是鲁迅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4.
张洪春 《社科纵横》2012,(1):121-123,135
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之源和知识分子的立命之本的"启蒙",虽发端于欧洲,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已百年,然则命运多舛,时断时续,现代启蒙任务至今远未完成。尤其在社会转型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启蒙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为此,学界在呼唤启蒙的同时,对启蒙在中国的开展进行深入反思,并试图提出当代中国推进启蒙的途径。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推动启蒙在当代中国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冯骥才的《怪世奇谈》系列小说,以颇为反讽的态度重述被“五四”新文化运动定性为封建糟粕的辫子、缠足和阴阳八卦,试图以世俗精神和常识经验为依据颠覆“五四”式启蒙话语的逻辑,体现出作者拒斥理性启蒙、回归常识启蒙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理性的启蒙或批判的心态--康德与福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两篇经典启蒙文献,即康德的<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和福柯的<什么是启蒙>,指出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启蒙精神与福柯所代表的消解启蒙的主张之间的根本差异所在,并借此揭示出他们的视野所不及之处:这就是启荥以及启蒙的出路究竟是人本身的变化还是关于人的认识变化?而无论是人本身的变化还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变化,人们必须关切的乃是在这些变化之中人本身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宋喜坤  张丽娟 《学术交流》2012,(12):192-196
发生在1946年的东北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30年代新启蒙、延安革命启蒙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启蒙运动,是对五四启蒙的隔代回返后的继承。哈尔滨《文化报》倡导的新启蒙实践作为东北新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上表现为五四启蒙,在思想上表现为民族的思想和鲁迅精神的双核心,在哲学上表现为内外双线的双轨道启蒙。在这种文化、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文化报》新启蒙实践以其合理的方式解决了"启蒙"和"救亡"之间的历史冲突。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与"人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上看,以启蒙精神为代表的现代性既拯救了"人",又葬送了"人"."人之生"和"人之死"均源自同一个基础、同一个事件.这一悖谬正是启蒙的辩证法.现代性对"人"的解构,无疑是一个多层面协同的历史进程,它体现在世俗基础、制度安排和学理依据等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问题是西方神学—政治问题的突出体现,青年马克思曾对之予以重点关注,而围绕着他的犹太人身份,百年来亦争论不休.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可以重新梳理马克思的经典文献——《论犹太人问题》中的理论线索.其一,将神学问题转换为现实问题,倡导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这些观点主要从财产权批判入手,阐释了启蒙主义的政治平等原则;其二,在政治思想史中,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观有其历史渊源.斯宾诺莎认为,犹太人只有恪守自由理性原则,摒弃狭隘的民族宗教及相关的文化习俗,才能同化于现代民主国家,进而获得公民权.马克思秉承了这一思想原则并予以深化,他号召无产阶级积极扬弃资本主义异化,最终建立普遍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两条思路共同构成了共产主义理论的隐秘前提,马克思也由此实现了对近代启蒙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从1.启蒙的定义: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2.启蒙的主体与对象:人;3.启蒙的依据:理性;4.启蒙的方式:批判;5.启蒙的前景:一项未竟的事业等五个方面希冀对康德的启蒙批判作出厘定和梳理。在行文过程中,本文还以福柯的启蒙批判为参照体系,以期对康德作出更为恰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