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光绪帝师翁同(龠禾)因力主维新变法被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又遭革职交地方编管的重惩。对于他开缺、革职的原因,一百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翁同(龠禾)在甲午战争中坚持主战、反对慈禧太后对日求和、上折奏请停止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支持光绪帝维新变法等,是慈禧太后下令将他开缺、革职的主要原因。翁同(龠禾)不顾慈禧的专制淫威,在事关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持正义进步,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磊落胸襟和战略勇气,十分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公元1858—公元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因是广东南海人,后来也有人称他“南海先生”.或“康南海”.他生长在当地有名的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康达初,曾经在江西做过知县.康有为从六岁起就在家中接受儒家正统教育,十二岁能赋诗.十九岁起受学于广东著名学者朱次琦,重“经世致用”之学.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风气每况愈下,民不聊生,加之列强相继侵扰,使他对传统文化能否救国产生怀疑.三年后,他怀着这种苦闷的心情辞别朱次琦,到西樵山去攻读道教、佛教的一书.在西樵山,他结识了当时的翰林院编修张鼎华.通过交往,康有为从张鼎华口中得知朝野上下已有要求变革现状的呼声,这使他大为高兴.从此开始,他便潜心研读西方政治制度以及西方的自然科学书籍,进一步明确了他的变法维新思想.1879年底他又去已沦为殖民地的香港游览、考察,并为当时香港一片繁荣景象所吸引.两相对比,使他确信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远远胜于中国古老的封建制度,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实行变法图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宪政思想是康有为指导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设议院”、“兴民权”、“立宪法”、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等较系统的宪政主张。研究康有为的宪政思想,不仅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困境和艰难历程有更深刻的体认,也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维新立宪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推动当今中国的宪政建设。在此,本文拟就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宪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康有为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以及其宪政思想的西学渊源等作一粗浅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湖南维新变法思潮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实表明,甲午战争之前的湖南,在郭嵩素等人的引导下,绅民之间已有“讲求洋务”的思潮。但就城市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而言,尚不能称得上开放。因为,除了要求兴办小轮,表明部分绅民已认同了“部分洋务”外,湖南绅民毕竟未作出其它开放之举。对外界而言,以往湖南的“守旧”印象,依然未能混除。在这里,我们引用一下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或许有助于说明问题。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相似文献   

5.
19世纪 90年代 ,康有为曾两次来桂林讲学 ,开展了一系列变法维新的宣传组织工作 ,得到了桂林一部分官绅、学子的大力支持 ,促进了桂林维新运动的发展 ,在广西近代史上 ,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在中国近代史上 ,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武海军 《学术论坛》2006,(9):163-166
身任广西按察使的蔡希邠与康有为相待至厚,以不凡的胆识与有利的地位,鼎力支持康有为在桂林的维新变法活动,对推动桂林维新变法的蓬勃展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蔡希邠在桂林维新变法活动中的作为加以稽考,有助于如实考察桂林维新变法活动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7.
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民权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权思想是粱启超宪政理念中最富时代意义的内容,文章对维新变法前后梁启超的民权思想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就是这样一次可歌可泣的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在发动和领导这次运动的过程中,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自觉精神,批判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历程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也给各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作为晚清最重要的书法理论专著,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这一事实是人们熟知的,而实际上,这部著作还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康有为的思想文化观念。如何透过谈碑论书的表象,去探寻其中的思想文化意蕴,并以此认识康有为思想体系的发展轨迹,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些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1898年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历时103天,终于失败了。作为维新变法主要鼓吹者康有为,其维新变法思想动因如何,论者往往语焉不详,未予深究。本文试从康有为所处的历史条件及其阶级、经济地位探讨他的维新变法思想动因,提出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文学在维新变法前后向现代文学开始全面转换,其前提是世界文学的背景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特征不只是单一的文学作品而是全方位的:创作主体的现代化是关键所在,文学观念更新先行或并行于创作实践,创作实绩乃文学现代性的复杂载体,四大文体组成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格局,翻译文学是中国现代转换的重要维度,而中体西用则是中国文学实现现代化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2.
张元济(1867-1959年)在戊戌期间,积极参加了戊戌变法活动,受到维新派的支持和帮助,得到支持变法的帝党派的信任和保荐,曾被光绪皇帝召见过。“微官幸得觐天颜,祖训常怀入告编,温语虚怀前席意,愧无良药进忠言。”随着百日维新运动的发展,张元济经过认真的思考,于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和八月初三日,迭上封奏,阐述他的变法主张,总纲五条,细目四十项,“仰求宸衷独断”,“痛除本病,统筹全局,以救危亡,而成盛业。”根据张元济的封奏和其他资料,结合他在戊戌变法中的言行,本文试图论述张元济的戊戌变法维新思想,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论──兼论汤寿潜的早期维新思想戚其章(山东省社科院)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早期维新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伴随着洋务思潮的发展而萌生,为尔后的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起着筚路开山的作用。汤寿潜是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对其早期维新...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宪政发轫与实践的重要转型期。维新变法揭开了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序幕,辛亥革命则是清末民初宪政转型的一次重要实践。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清末民初宪政实践的发展依时间的推移由缓变激,渐次演进。考察清末民初的这两次宪政实践活动,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和体认宪政。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的变法维新思潮,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康有为及其同志的推动,不但形成为因革改制的理论系统,而且改变了它所从属的阶级关系和现实表现形态,由洋务派的附庸变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由空谈变为直接的政治运动。这是变法维新思潮的黄金时期,同时也预示着它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王增智 《江淮论坛》2006,(4):141-146
王韬是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睁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之一。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思想家,王韬的变法思想自然烙下了儒学的印记。王韬变法思想的原则是“变其所当变者,非变其不可变者”。这一原则既有中国特色,又充满西方政治色彩,体现出变法者思想上的矛盾,一种解不开的心结。  相似文献   

17.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江苏南通人,近代立宪派、资本家.光绪二年(1876)为淮军提督吴长庆幕僚,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始创办纱厂、轮船公司、垦牧公司、银行、铁路等实业。清末又参与发起立宪运动,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1909年当选为江苏谘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和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等职.他经历了清王朝、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闽政府等三个时代,为官五十年,对内外政策有不少看法;他的实业生涯,也有三十年之久,在经济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他有丰富的变法思想.对当时和后来影响颇大,为此,甚有必要进行分析与探讨.张謇十分重视法,他认为,如欲天下走上轨道而达到太平,没有法是不行的,所谓“微法律末由矣”。要避免相互间的争斗和解除人民的痛  相似文献   

18.
简论晚清的三次“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论述晚清社会变革运动的三个阶段,即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清末改革,以及它们的共同点、差异和相互关系,并阐明戊戌维新是“变法”,洋务运动、清末改革同样是“变法”.论述洋务派、维新派的活动虽贯穿于运动的始终,但他们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以及两派之间的关系.同时扼要叙述评价慈禧太后及清廷在历次变法改革中的正、反作用.变法改革虽充满矛盾与斗争,经历曲折与反复,但证明社会变革是不可抗拒的.  相似文献   

19.
张岩岩 《理论界》2010,(8):123-125
在君为臣纲的封建时代,人臣之高贵,无如帝师。而翁同龢以两长帝师、教育贤君被传为佳话。本文以翁同龢教授同治、光绪皇帝为背景材料,通过对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等方面改革的阐释,略述他的教育思想,以期对当代的教育改革有更深一层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日甚一日,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洋务新政在近代化方面虽颇多建树,但终未能转弱为强,反被近代化同时起步的东邻小国日本打得惨败,表明“中体西用”的理论不再适用。在这亟需变革又缺少指导思想的时候,康有为提出了以变政为核心的维新思想,指出了中国近代化的方向。他的托古仿洋的论证方式,也为当时沉闷的中国思想界注入了一些新鲜的空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