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万光军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
在仁的界定上,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也",这涉及结构与内容,也涉及自然与社会.孔孟在仁上既有一致、又有区别.孟子的界定表明他对孔子思想有所具体化、又有所狭隘化.在仁上,应该由孟子向孔子回归. 相似文献
2.
今年陆小波故居开放以来。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许多人在瞻仰之余不免要议论一番:陆小波一生经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领袖群伦,历执镇江商会及江苏省商会之牛耳60余年,而且闻名海内.成为工商界的不争领袖。道理何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时不由想起小时候听到的关于老爷爷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三件事。 相似文献
3.
冯晨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59-64
《论语》中的"忠""恕"一般被后人理解为"为仁之方",从而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原则。在形式上,"忠""恕"从两个侧面规定了以"立人"和"达人"为目的的成德的行为要求,但在伦理实践中,"忠""恕"却需要"爱人"这一道德情感促成两者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忠"所表现的"笃实"与"恕"所表现的"以己度人"等特征都是因为有"爱人"作为其内核。因此,"忠""恕"的道德动力才能发生,有关"忠""恕"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忠""恕"的上述特色与孔子始终注重伦理生活中的道德自觉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王工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3,(11):89-95
今年适逢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新中国美术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张启仁同志诞辰100周年,也是张启仁同志逝世30周年,我们纪念启仁同志,追思启仁同志,非常的感慨,也非常的感动。一启仁同志是我父亲的学生,我自小就认识他,在我幼小的印象里,一眼就能看出他就是文艺作品里描述的典型的革命家。他温和、宽厚、不激烈,然而坚毅、镇定、凝重,在我里他高大,却几乎是水远微绉着眉头,很少见到舒展过……启仁同志是新中国美术队伍里的专业干部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5.
6.
王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1-4,29
由于求真和求善的侧重不同,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智在德前,智慧为四德之首,而孔子则强调仁在智前,仁者三达德之首。孔子所说的仁者与智者乃是道德境界不同的两种人。从人类社会的大背景来看,仁者与智者追求的价值目标及采用的手段有明显区别,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但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4-58,80
群己关系是孔子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论题。与后期儒家哲学片面强调群体原则不同,孔子的群己观为个体生存预留下极大的开放性空间。其以具有理性判断能力的独立个体为出发点,尊重人作为现实存在的情感需求,通过推己及人的道德生发路径,形成了以"超越自我中心"为特征的特殊群己观。 相似文献
8.
仁是儒家价值理念的核心,强调亲亲爱人的真心,注重自立通达的善行,追求天下归仁的美景。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出现心理失调、行为失范、理想失落等现状,凸显出仁的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应该以弘扬孔子仁的思想为路径,以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大学生用"仁"的思想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用"仁"的思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仁"的思想秉持积极的人世态度。 相似文献
9.
徐小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
仁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汉字之一,也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出发点,属于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含有明显的首善性质。从字源上分析,仁字本来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于春秋时期被儒家提炼为人间最高的道德标准,并由此催生出道德内涵极其丰富的仁学思想,而仁爱、仁君、仁政、仁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仁这一最高道德标准的具体化。今天,作为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仁无疑是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进程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淑华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1):11-14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仁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仁者爱人是仁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是实现仁的具体举措,孝悌为仁之本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杀身以成仁则是孔子仁学社会伦理责任的具体体现。孔子仁学思想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的“仁爱”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现代意义,重点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邱适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仁一直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仁为孔子思想核心,论述《论语》中关于仁的条目所体现出的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意在说明仁的核心是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13.
韩星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8
儒家仁爱是建立在亲疏远近、尊卑责贱等级基础上的“等差之爱”,具有同心圆式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层层扩展的特点。具体体现为仁者自爱,身心和谐;孝悌之道,家庭和谐;泛爱济众,人与人和谐;万物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继承发扬儒家的仁爱精神,培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和爱护他人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意识,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 相似文献
14.
李士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141-144
朱熹“仁”学思想内涵超越了以往儒家传统的内容,是在继承、发展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认为立意为善是仁的首要含义;“仁是爱之理”;“仁是心之德”;仁有层次性,等等,是仁的具体内容。他的仁学思想是终极目的和科学方法的和谐统一论,是人人立意为人人好,用实际行动为人人好,用科学的方法为人人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见危不救涵义和表现形式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古代社会和国外关于见危不救入刑的考证,新阐述了见危不救的涵义和表现形式.在我国把见危不救纳入刑法的调整范畴,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必需的.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方面而言,道德需要不断的法律化,而且道德的法律化是因时而变的;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适度入刑有利于不断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同时,道德文明和法治文明也要求适度的法律化;另外,从"见危不救"的社会危害性方面来看,它也需要刑法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6.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阮忠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9(1):26-30
魏晋士人的尚情,表现为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为情感的率真与行为的放诞.尚情的成因自是人的意识的觉醒,而魏晋哲学有关人之"无情"与"有情"的探讨在观念上也对魏晋士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汉末以来的社会风尚、社会心理对士人率性纵欲、任情而行亦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4):12-14
本文就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自治权”问题展开探讨 ,认为民族“自决权”和“自治权”有根本的区别 ,并指出对“自治权”和“少数民族人权”的理解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思维的逻辑化过程是与自然结构稳定性把握平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决定了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客观性具有属人性质,其构成的知识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王德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1):102-109
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的同题之作,大都表现出丽色-爱悦-自持-分离-怅惘的情感模式,反映了人神邂逅之际或人神爱慕之时,一种来自生命本能的爱悦与内心礼防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一冲突下不得不分离的怅惘.这种脱却外在政治寓意与伦理道德的情感主题,在志怪小说中因"志怪"的外衣而得到更加真实的再现.这一时期的辞赋作家将辞赋虚构的文体特征与创作主体第一人称叙述模式相结合,利用赋体的铺陈功能以及颂与讽的表达效果与模式,让辞赋适时地承担了这种情感主题的表达.随着南朝诗坛声色大开、宫体诗兴盛改变着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态度,此类辞赋创作在南朝逐渐衰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