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减贫问题历来受到国家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通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以合作型反贫困理论为视角,运用问卷调查和农村参与调查方法,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造成武陵山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与人力不足,主导产业培育困难;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村落组织弱化等问题.提出加强资源部门间互动,提高政府主导能力;经济主体间互动,提升市场带动能力;政府与农户间互动,加强社区整合能力三类互动的建议,从而达到有效治理武陵山区的贫困.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体质健康状况,选取湖北省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0年间20~59岁少数民族居民国民体质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此十年间,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居民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各项指标出现了下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地区身高指标有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与所处地理环境、体质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健身配套设施、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有关。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加大对该地区国民体质监测力度与频度,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体质监测体系,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扶持政策,加大运动场地建设及配套设施力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提高体质健康认识与落实宣传工作,积极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并逐步形成自我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当前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重点之一。武陵山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具有政策、区位和资源等优势,但在农村产业结构方面却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低级结构状态,农村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以及农村各产业部门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如何来推进武陵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实现该地区农村小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武陵山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措施应立足于本区域,抓住产业结构整体调整与升级的机遇,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构建劳动技术密集型支柱农业产业体系。培植特色经济产业,壮大规模经济,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新农村产业生产和组织结构,集中力量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同时还要坚持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原则,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山寨与山寨经济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寨入手,概括了山寨的特征即封闭性、民族性、生态环境脆弱性等,并分析了山寨经济存在的问题,传统自然经济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加工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提出了发展山寨经济应从山寨这一特殊区情出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山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武陵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及人们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得出该地区影响文化融合的主要因子,为更好促进文化的融合提供参考,以助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业科技发展事关武陵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业增产增收。以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为例,对“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农业科技含量偏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投入“欠账”,科技资源“短缺”等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应对策略:加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设,科学构建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拓展“科技示范”工程,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作用,借力借智壮大农村农业科技队伍,创新农业科技多元投入,探索非农科技与农业科技“嫁接、杂交”。  相似文献   

7.
武陵山区农村民族社区发展面临人居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低、管理体制模糊等问题。因此,推动典型社区构建工程,划分社区带,实施“宜居搬迁工程”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增进区域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武陵山区农村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武陵山区农民工大军中的主体。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武陵山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依然异常严峻。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的长效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自主创业能力;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亟需乡土人才资源。武陵山区乡土人才队伍具有以下特点:年龄结构中、老年者偏多;性别结构男性比例过多;文化程度结构高中以下偏多;行业结构从事种养业的人过多。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员失衡、培训低效、培养资金匮乏、人才管理经验不足、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应完善乡土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组成结构,增强人才培训实效性,搭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创新乡土人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武陵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并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转移,因为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是劳动力具有同质性。本文试图将传统的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武陵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方面的不足.针对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必须通过建立梯度旅游增长极和建立遗产廊道,为这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促进旅游业更加健康、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片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特色产业内涵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性两方面选取了4个指标对武陵山片区的16个产业部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文化旅游业是当前武陵山片区最具特色的产业部门,武陵山片区应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循环联动模式,通过构建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产业群、工业与旅游业结合产业群、旅游带动型产业群、不可联动型工业群四大产业集群,推动片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不同地区包括经济基础、小康条件、人文素质等在内的实际情况有别,各地区在全面小康建设的进度上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决定了各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必然呈现多样性。准确定位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当前所处的小康建设阶段,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全面小康建设战略对于小康基础薄弱、小康实现程度较低的武陵山全面小康建设尤为重要。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战略选择包括三个层次:宏观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导向;中观战略--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动力;微观战略--特色式发展战略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探寻与当前农村社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创新路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实现农村和谐稳定与农村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农村社会管理过程中依然面临农村基层政府职能定位不清、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农村社会组织欠完善以及农民自身综合素质较低等不适应问题。故此,健全农村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量、培育农村社会组织以及增强农民综合素质是农村走出社会管理日益乏力窠臼的实践理路,也是遏制农村治理性危机、走向农村善治的最佳维度。  相似文献   

16.
源于上世纪90年代J市的村干部创业承诺制,是一项农民创造、地方政府推动的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地方政府在该制度创新中扮演了探索者、支持者、推广者、制度供给者的角色。地方政府之所以在村民自治背景下主动推动乡村治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是由国家宏观政策环境的变迁、乡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现行压力型政府体制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等因素决定的。在j≥村治理创新中,地方政府应当理性地确定自己的行为边界,主动地推动村民的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东河源欧村为研究对象,以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内部的三个利益主体的策略型博弈模型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博弈均衡收益的分析,分析了该制度在微观环境中经济绩效的实现。文章认为:各利益主体在微观环境约束下具有不同的成本收益反应弹性,会采取不同的博弈策略,进而影响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经济绩效的实现;最后认为可以改变各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反应弹性,提高制度的实际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城乡结合部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卫生模范城市、绿色家园,从根本上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既是城市的发展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是城市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城市的整体形象,更是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充分了解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现状对于政府部门制定公共政策,从而改变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现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