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日本政界的亲台势力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骞 《日本研究》2004,(4):68-72
在战后的日本政界,存在着一股号称“台湾帮”的亲台势力。他们与蒋家父子或者与李登辉、陈水扁之辈的“台独”势力遥相呼应,或竭力阻止中日邦交正常化,或妄图破坏复交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冷战结束后,尤其是鼓吹“台独”的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帮”的活动更加活跃。台湾的“台独”势力正与日本的“台湾帮”相互应合,  相似文献   

2.
高尚举 《社科纵横》2008,23(7):63-65
台湾与中国大陆同宗同源,同属一个中国.她是中国的一个行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投降之初,少数驻台日军少壮派军官策动"台湾独立自治运动",开启了今日"台独"分裂势力的源头.台湾的起源和历史沿革是中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3.
现在,许多报刊和其他公开出版物在表述李登辉、陈水扁之流时,都一致采用了“台独分子”这一称谓。笔者认为,“台独分子”这一称谓只是道出了这些人的行为方式,并没有道出其本质,也就是说,这一称谓并不十分准确。多年来,李登辉、陈水扁之流就两岸关系定位问题搞了很多名堂,什么“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特殊两国论”“一边一国”等,表述有所变化,但他们推动“台独”的本质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台独”是什么?其本质是搞分裂祖国的活动,是搞民族分裂。“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  相似文献   

4.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这是在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指导下实现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使台湾问题进一步凸现,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裂分子的运作下,台湾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倾向,中央根据两岸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把对台工作的重点由“促统”转向“阻独”。2005年3月,《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进一步表明我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这也是大陆对台工作的一个里程碑,从此,两岸关系问题的法律内涵进一步丰富。多年以来,我国对台的基本…  相似文献   

5.
亚洲“四小龙”教育及作用的比较[美]保罗·莫里斯导言在1965—1990年间,23个东亚、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世界其他任何地区快得多,其中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台湾(省)、日本、中国大陆、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的经济增长最为令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台湾工作通讯》2021,(3):F0002-F0002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台湾代表团的审议。汪洋指出,台海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风险挑战不可低估,但主动权和主导权始终在我们这一边。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广泛凝聚反“独”促统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10多年中,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在海峡两岸经贸交往中扮演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以两岸经贸关系为契机,香港不但成为台湾拓展对大陆贸易和投资的“桥头堡”,而且成为台湾拓展东南亚国家投资,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香港与台湾的经贸关系也获得持续快速发展。“九七”后香港主权回归大陆,香港和大陆完全实现一体化。由于“基本法”对“九七”后香港社会、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独特地位,香港与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的紧密经贸关系和香港在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尽管在“九七”后香港的贸易中介功能会受一定影响,但其金融调度、投资营运中心和贸易集散枢纽的功能会进一步发展。为及早因应“九七”回归,保持和发展台港经贸关系,台湾当局对香港经贸政策作了大幅调整。  相似文献   

8.
亚洲不可能形成中华共同体——澳学者分析亚洲华人对地区安全的影响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是来自香港、台湾和东亚与东南亚的华人企业家和资本的参与。香港1997年7月“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事实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融为一体,而...  相似文献   

9.
卢光盛  聂姣 《南亚研究》2020,(1):74-100,150,151
东南亚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线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印度“印太构想”的重要区域.当中国的“一带一路”与印度的“印太构想”在东南亚地区相遇,两国的利益碰撞和影响力竞争明显增强,但也为中印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过程中走向“竞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印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与合作,贯穿于中国和印度参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不同理念中.中印与东南亚区域合作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双方的彼此认知出现错位,印度呈现出明显的排他性,中印在域外因素和合作成效方面也出现明显的差异.比较中国和印度与东南亚区域合作在利益诉求、彼此认知、排他性、域外因素、合作成效等方面的不同,有利于厘清中国和印度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竞争面”与“合作面”,推动中印两国在与东南亚区域合作的“碰撞与竞争、对接与合作”中探索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共赢或多赢,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极强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它从来就不是独立的 ,在与台湾分裂势力进行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 ,也要与台独文化作斗争。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实现两岸统一 ,可以跨越目前的政治障碍 ,也可以有力地打击台湾分裂势力 ,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  相似文献   

11.
马孆 《创新》2008,2(2):48-52
"9·11"以来南海通道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海上袭击比以往更有组织性和协调性,东南亚水域的海盗、有组织犯罪和潜在的海上恐怖主义三股势力存在着合流的可能,南海周边地区存在的武装分离主义运动与恐怖组织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美、日、印等区外大国纷纷藉此插足南海,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及其周边水域的海上安全合作方面对中国存在着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intra‐Asia cross‐border marriage immigration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phenomenon. This study collected questionnaire data from Bachelor of Social Work students (= 1,232) in Taiwan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tergroup contact experience,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female Southeast Asian marriage migrants.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tudents' attitudes are improved by direct contact with female Southeast Asian marriage migrants but are not correlated with students'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pre‐colleg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mproves students' attitudes, college‐leve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dversely affects the attitudes of students who perform poorly in multicultural courses. These findings have valuable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work educators.  相似文献   

13.
东亚合作的新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东亚合作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态势:中国的兴起使"机遇论"和"威胁论"同时上升,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美国重返东南亚,试图主导东亚及亚太合作进程;日澳等国提出区域合作新构想;东盟"大国平衡"战略更为明显,东亚合作政策将趋于内向保守。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个重点(中美协调)"、"两个轴心(中日韩与东盟)"、"三个内环(10+1、10+3、10+6)"、"四个外围(APEC、ARF、SCO、ASEM)"的东亚合作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 a latecom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However, in some countries,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ambitious programmes to exte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and to enlarg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their welfare state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elfare system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s, however, underdeveloped and there still is a relative lack of accurate knowledge about welfare systems in the region. Since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ocial policies of the countries. This paper examines features of welfare regimes in Indonesi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Singapore, South Korea, Taiwan and Thailand, and undert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s and patterns of welfare regimes in the region. Two core questions are answered: can the existing welfare systems help mitigate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What are the needs,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that inform the future of welfare regime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5.
王勤 《创新》2008,2(1):46-49
近年来,随着全球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东南亚国家的服务外包市场不断扩大,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已经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地区。通过对东南亚服务外包市场发展的现状、原因与前景的分析,加深对东南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廖玉玲 《创新》2008,2(2):64-67
中国与东南亚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在双方交往过程中,北部湾沿岸起着纽带作用,成为中国与东南亚交往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汉唐时期为考察时段,阐述北部湾沿岸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东南亚国家代表性居民效用最大化的跨期均衡货币替代模型,我们发现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东南亚人民币化的重要机遇。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实和不断强化的升值预期,进一步探讨了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的东南亚人民币化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冷战迅速向东南亚地区蔓延。遍布于东南亚的华侨开始进入西方战略家的视野,他们担心这些人会在中国共产党向南扩张时充当第五纵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随即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切断华侨与祖国的联系。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的东南亚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地位,普遍采取限制和排斥华侨的政策,表现出极强的民族利己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冷战因素扮演着某种催化剂的作用,并在需要时成为方便的借口。国民党残余力量在逃到台湾后,也趁冷战的形势,以反共为名拉拢和控制东南亚华侨。在此种复杂局势下,大多数东南亚华侨出于生存的需要,最终选择归化于居住国,从而完成华侨史上最深刻、最激烈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Reviews     
R. Goodman, G. White and Huck-Ju Kwon (eds.),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Welfare Orientalism and the State
Kwong-Leung Tang,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M. Ramesh (with M. G. Asher), Welfare Capitalism in Southeast Asia: Social Security, Health and Education Policies
Fen-Ling Chen, Working Women and State Policies in Taiwan: A Study in Political Economy
M. Lavalette and G. Mooney (eds.), Class Struggle and Social Welfare
D. Porter, Health, Civilization and the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