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次贷危机背景下各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以美国及亚洲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工具变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多数国家央行均以稳定本国币值为首要目标,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及国际收支目标的实现.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状况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保障.但次贷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为应对继续发生的金融危机均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
这次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而且使得中国社会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危机向社会蔓延,要经过一系列传导和反向传导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恐慌心理始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恢复民众的市场信心,消除恐慌心理,是阻止金融危机向社会蔓延的关键。对此,政府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政府的首要任务在于赢取民众对自己的信心。为此,政府应在执政理念和行为两个层面塑造新形象,提高政府信心。 相似文献
3.
在当下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及经济法治不成熟的条件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经常会凸显出一种利益上的纠结:企业希望不断地突破政府的依法规限,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利润;政府则希望不断地突破法律本身的规限,从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政府与市场的这种利益互动或纠结,违背了宪法和法律赋予政府为人民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的职能要求.因此,须从宪政的高度解构经济法赋予现代政府的历史使命,努力建成一个有责任的法治政府,实现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转变,通过预防“政府失灵”,进而预防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健康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的宽松货币政策操作略有差异,效果也各不相同,但最终都会引起货币供应的变化并极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预期失控的风险。在分析中国应对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引起货币供应增长不均衡及货币政策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面临货币政策制度变迁的观点,认为双层货币制度安排是实现后危机时代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试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这场金融危机不仅使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衰退,而且使包括中国和东盟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严重冲击。面对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中国与东盟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共同繁荣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6.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作为外向型的台湾经济自然不能幸免,在内需提振乏力、外需市场萎缩的双重压力下,呈现“内外皆冷”的特征,并从低增长轨道步人衰退境地。不仅台湾对外经济循环陷入低迷状态,而且岛内生产和服务业增长停滞,财政状况恶化,民生痛苦指数居高不下,内部需求趋于萎缩。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风险与日俱增.本文重点剖析了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弓I发的金融危机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指出,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在一定的诱导因素触发下导致的,这些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预期逆转下的泡沫破灭、外资冲击、负债规模及结构不合理、银行坏账的逐步积累等.金融危机爆发后,会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在国际间进行传播.历次所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其具有社会性、扩张性、周期性、可控性等特征.基于对历史金融危机的剖析,得到了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越南经济八年的快速增长,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自身经济问题,越南经济一度陷入困境。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走出衰退和政府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越南宏观经济逐步企稳。中国对越贸易在危机中也受到影响,但危机同时也为中越贸易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必定导致金融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在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失败的同时,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有鉴于此,除了必须确立我国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外,还必须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在政府与市场间选择——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应对市场失效的战略与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低迷,外贸市场需求下滑,金融市场面临困境。它们对中国造成影响与冲击。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内需战略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较灵活的信贷政策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其中,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带来一定的问题。为此,要化解结构调整和就业稳定之间的矛盾,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并通过加强管理、做好长远打算、坚持适度原则来有效地实施各项政策。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忽视了中国财政政策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对此,结合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从财政政策的维持和纠偏两方面,揭示了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提出财政政策应该分为稳定和再稳定两类政策;二是从财政政策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两方面,分析了财政政策目标错位问题,提出了财政政策目标应从实现经济增长调整为促进充分就业;三是从财政政策力度计量方面,考察了政府预算账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单独设立稳定账户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零利率时代”是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现实依据;当今世界推出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属于非传统货币政策的范畴,与过去的传统货币政策有本质区别;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预期利率效应、投资组合调整效应和财政扩张效应等三个渠道来发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多依赖于具体的措施,各个国家由于金融环境不同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导致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金融结构决定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国际比较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理论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政治法律传统、金融体系等现有特征决定了一国的金融结构.金融结构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机构传导途径,并进而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同的金融结构影响着储蓄向投资的转换效丰和经济增长,也影响着金融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和宏观经济稳定.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决定了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应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文章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认为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应该是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并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脉冲响应模型(IRF)、方差分析模型、协整关系检验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初步论证了理论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钱津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在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公营企业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所能使用的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被政府救助的商业银行成为了事实上的国有商业银行,不仅银行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且,这些国有化的商业银行所发挥的都是公营金融企业的作用,即政府已经完全将这些商业银行直接置于了自己的权力控制之下.除了将银行国有化,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还可大量地投资设立公营企业在实体经济领域,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刺激经济,使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更快地走出危机的阴影.这样增加公营企业的数量是应对危机的需要,一旦危机过去,这些新增加的公营企业包括国有化商业银行都还要回到民营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5.
黎平海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9,(2)
本文对一波三折的国际货币政策合作问题进行了探因,在三元悖论的基础上将其从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等维度来展开分析,并探究了国际货币政策合作的存在前提、必要条件、可否持续等问题.最后重申了加强各国货币政策信息交流、在货币政策领域率先展开内部协调、在共同政策目标上求大同存小异、加强各国央行危机管理和联动水平等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1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减少损失的前提下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通过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的比较,我们发现由于我国在外需依存、投资比重以及重工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变化,使得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程度远远强于1997年金融危机,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同时也呈现出了一般贸易强于加工贸易、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的特点。在三个产业中,冲击最为严重的是第二产业,而在第二产业的不同子产业中企业的亏损比例、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这种情况产业转移策略、产业升级策略和开拓市场策略是有效的应对和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生的.这一基本特点要求应对危机的各宏观当局,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从传统以企业为主体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或技术合作,提升到政府层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同时,由于美元垄断国际货币体系时代的结束,任何单一货币都不能居于垄断地位而形成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局面,这就要求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加快美元主导下的多元化世界货币体系的革新. 相似文献
19.
吴进红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02,(3):46-48
目前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颇有争议。本文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