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应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长、株、潭三地在社会保障领域与建设两型社会,统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农村社保是整个社保领域中的薄弱环节、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社会保障体各部分问题众多等.因此,建设完善的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确立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思路和原则;其次,需整合社保工作机构,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第三要贯彻统筹发展原则,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以五大社会保险为基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雏型。但是,长、株、潭三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必须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保障统筹发展,这对于为城市群发展提供稳定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型”视角下长株潭公共交通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株潭城市群的公共交通建设,目前面临着一体化程度不高,交通管理水平滞后,公众交通意识薄弱,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发展困境。基于"两型"社会视角,完善长株潭城市群公共交通系统可通过加快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公共交通一体化、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建设"两型"社会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等对策实现。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位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附近,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及"生态城"的建设起着示范和带动作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其保护生物资源的职能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公众参与,因为公众参与有利于解决长株潭城市群的环境问题。要构建相应机制,促进公众参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即鼓励和引导长株潭城市群的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健全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宏观上促使公众牢固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微观上强化公众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6.
云龙示范区“两型”产业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龙示范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五大示范区之一。通过对现有"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首先指出资源节约是"两型"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首要任务,环境友好是"两型"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基础,综合绩效是"两型"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创新能力是"两型"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然后提出适应云龙示范区长株潭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功能定位要求的"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总结出"两型"产业评价程序。  相似文献   

7.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循环经济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需要落实到企业层面,分税制改革以来,国家税收调控对区域经济的调节主要表现在区域支持与产业优惠上。综合改革试验区区域税收政策的“先行先试”权利,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禀赋,在关键税种上加以改进才能诱导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对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部崛起和地区协调发展以及加快湖南富民强省步伐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开展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建设路径创新,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水平,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完善政策.  相似文献   

9.
湖南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之一,"长株潭"三市又是湖南旅游业的中心和重轴。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整合为研究对象,从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发展现状入手,并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旅游发展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阐明了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区域旅游整合的必要性,为该区域的旅游整合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环长株潭城市群8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进行网络密度、中心度、凝聚子群状况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密度高,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网络中心势较高,城市群网络化结构明显;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基于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出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