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4):21-24
本文从文化软实力的提出与重大意义入手,阐述了红色文化软实力的特殊性与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甘肃省红色文化软实力的资源特征及核心价值,从加强理论研究、拓展认同广度、创新传播手段、扶持红色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甘肃省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路径,以期对甘肃省文化战略的完善和整体实力的提升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竞争力的基本内核,而文化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以文化软实力为主要形态的综合国力竞争,如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扩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防止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既是我们必须应对的考验,也是中国政府需要迫切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趋势,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路径。以策源地文化为主线创新与建设广州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和载体,有利于凸显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着力提升南宁城市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从城市的民族凝聚力、核心竞争力、文化影响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表现力、可持续发展力、内在向心力和文化创造活力等层面,壮大和提升南宁城市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倪国良  耿宏 《社科纵横》2008,23(12):43-44
即将在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是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筹办的又一重大国际盛事.它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在诠释文化软实力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上海世博会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原因,进而探讨如何通过全面、细致的工作来达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6.
张静  田卫亮  王非 《社科纵横》2013,(7):101-103
近几年来,中国通过推行文化外交在软实力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通过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等文化交流形式,中国拓展了自身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体现了强大的综合国力,面对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应当继续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建设,同时警惕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和渗透。  相似文献   

7.
霍秀媚 《探求》2010,(2):60-65
广州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又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岭南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开放兼容、创新求变、重商言利、务实功效的特性,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价值理性、缺乏科学精神的弊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60年的文化发展,既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容,同时对岭南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要提高广州文化的软实力,增强广州的城市竞争力,必须创新岭南文化,建设广州和谐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6):138-142
本文通过对红色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及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分析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的进程与不足,提出将红色文化的四个价值体现融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战略之中,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1):123-127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际主流战略,而流行文化可以说是扩大本国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最理想载体和最主要战场。流行文化不仅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使国家在推行其政治政策与国家利益时更加容易和有效。提高中国流行文化竞争力,必须推广汉语、构建新型文化媒体、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规范流行文化行业秩序。  相似文献   

10.
文化软实力彰显的特性与我国的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视中外文化软实力的形成、积蓄和发展态势,它具有传承性、凝聚性、支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较之发达国家,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优势,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优势,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保障优势.把握特征,发挥优势,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策略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激活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扩大文化产品消费,拓展文化生产力发展空间;制定文化创新规划,构建国家文化创新体系;致力高端文化产品"走出去",增强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相似文献   

11.
英国文化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成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竞争和海外利益驱使下,独具特色的英国文化外交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数十年来,英国文化外交并不满足于语言、对象和机构设置上的比较优势,而是适时将外交动因从文化帝国主义调整为文化国际主义,不断扩展文化的内涵,并在重视精英路线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大众路线。英国以比较优势为后盾,积极创新文化外交的实践特色,将其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三种资源有效地转化为软实力,使得英国的"帝国余晖"仍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英国通过文化外交的路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的国际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关注文化建设和发展、关注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更应当成为城市政府的理性自觉。在广州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建成“新岭南文化中心”成为广州当下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应从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双重维度来审视并制定广州的文化发展策略,着眼于推进以岭南文化为底色与特质的城市文化新发展,来提升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软实力作为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被提出之后,围绕海洋软实力的研究逐步展开.海洋软实力在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治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海洋软实力进行系统研究之前,有必要明确海洋软实力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海洋软实力的概念与内涵,海洋软实力提出的重要价值,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水平及测度,我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途径.因为这些基本问题关系着海洋软实力研究的方向与可能达成的共识,厘清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有利于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海洋软实力的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在文化研究及政治实践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该理论以实践哲学为基础,将意识形态领导权归结为人民的自愿"同意",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来执行文化方面的"阵地战"策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展开的,基于反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理解目的而强调社会实践的主体性维度,这对我们将意识形态领导权重新理解为一种包含主体性维度的文化软实力建构实践具有很大的理论启发。面临网络文化迅速发展、国际间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攻击加强等新情势,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比以往更加扩大化、国际化、复杂化,已经转换成为文化软实力概念。要想牢牢把握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新阵地维护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地位,在国际社会新平台唱出中华文化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5.
在向世界准确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时,高等教育担负着以人力资本为导向,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中译外翻译人才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对中译外人力资本的培养工作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了当前中译外人才严重匮乏与队伍的断层状况,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在文化上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影响了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基于此,应加强中译外人力资本培养,建立良好的中译外生态环境,为使中国文化更大规模地走出去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梁凤莲 《探求》2013,(2):97-103
广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塑造自己的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其核心即为凸显以文化为中心、以文化为引领的发展方针.为此,要正确把握广州文化发展的历史,重视创新广州文化的历史因素与传统价值,推动广州城市文化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姚一民 《探求》2018,(1):52-60
本文在阐释经济文化化的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广州、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深圳的经济文化化发展能力进行比较评价,并提出进一步加快广州经济文化化进程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盛晟 《社科纵横》2013,(1):224-225
本文从消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疑虑、走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误区、实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举措几方面,阐释了让传统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生长点的论题,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软实力是精神文化对本国人民的凝聚力、动员力和对其他国家的人民、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合称.文化软实力具有无形、非强制性和人性化、作用时间持久和渗透性的特征.文化软实力的外在形态即文化软实力所表现出来的人们能看得见或感觉到的外在形式,主要有四种: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国家的形象力、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雷兆阳 《探求》2011,(2):4-6
广州亚运会是一场融合亚洲文明,但明确以岭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盛宴.广州亚运会和首届亚残会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广州文化软实力,对于广州文化今后的发展,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要实现昂扬向上的广府文化和亚运精神财富的融汇,引领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推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文化名城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