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华清  刘旭 《统计研究》1997,14(2):42-45
 中国即将完成生育率的转变,人口迁移将成为人口变动的重要部分。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将人口迁移作为解决其人口负增长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迁移人口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迁移的性别上也存在差,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与非移民的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异。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四普”)第一次全面普查了中国1985年7月1日到1990年6月30日5年间积累的迁移人口,但是基于该次普查的按龄迁移模式一直没有见到报告,而迁移的年龄模式是研究迁移对人口变动影响的基础。四普中关于迁移询问的是五年前的居住地,其优点是简单易行,可得到五年以来迁移强度与流向的信息从而消除了短期波动性;但是,由于统计时间上的限定,迁移发生的准确时间无法确定,从而导致迁移发生时的年龄的不确定性,这些缺点使得难以求出分年龄组的迁移人口和按龄迁移率,并且有可能受回迁及多次迁移的影响而低估迁移的强度,对于回迁及多次迁移的问题无法从四普中得处结论,本文不予考虑。本文将给出基于四普的按龄迁移模式必须引入的假设,并给出引入假设后能够得到的结果,并对省际迁移和省内迁移年龄模式作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从人口迁入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省内迁移与跨省迁移进行聚类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迁入省的经济特征与人口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进行假设,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行为与迁入省的非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对外依存度、城镇失业率、区域总人口和文盲率等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人口死亡率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是人口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人寿保险精算的重要数据基础。从数据特征来看,死亡率作为年龄的函数,是一种典型的函数型数据。本文使用函数型数据方法分析中国人口数据,基于1994—2010年中国人口分年龄死亡数据,建立函数型死亡率预测模型,对未来分年龄死亡率进行预测,并通过生命表方法计算了未来平均预期寿命。同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预测,说明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可信。  相似文献   

4.
我国迁移人口特征及影响广东商学院李惠通常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自然特征的人口在迁移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迁移人口中哪些人更容易迁移,他们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方面有何差异。这种迁移的选择性对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我国迁移人...  相似文献   

5.
国外劳动力迁移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来运 《统计研究》2005,22(8):72-2
一、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迁移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可能最早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人口流动的原因,他指出:比较经济利益的存在,会促使社会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但瑞文斯汀(Ravenstein)是最早从人口学的角度全面研究了人口迁移原因,并利用大量的数据总结出那个时代的“人口迁移规律”。瑞文斯汀提出了人口迁移的六个原则:一是有关人口迁移与距离,人们能迁移到他力所能及的地方;二是有关迁移的时间,有短期和长期之分;三是人口迁移总会遇到不同的阻碍;四是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容易迁移;五是女…  相似文献   

6.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生育变化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的发布,为定量分析中国人口生育的特点和变化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就生育水平、生育模式,以及生育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在生育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结构性因素逐渐成为左右未来中国生育水平走向的决定性因素;生育模式方面则体现出初婚初育间隔扩大,生育孩次向低孩次集中的方向发展;尽管年龄别已婚生育率的变化使得一般生育率上升9.61%,但在导致生育水平下降的各因素中,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婚姻状态等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过去和现在,科学地预见和适应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统计》2012,(11):2
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系列资料已经面世。这套系列资料包括《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分县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0年分乡镇街道人口普查资料》和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普查资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普查资料;部分城市人口普查资料。本系列资料汇集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包括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家庭、生育、就业、老年人口、死亡、迁移和户口登记地、住房等人口基本状况和结构情况,同时附录了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相似文献   

8.
人口规模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和特定地域的人口总量。人口规模的大小不但影响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影响就业等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研究适度的人口规模是研究就业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前提。特定区域内人口规模的形成是由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迁入人口、迁出人口共同决定的。人口出生率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风欲习惯、社会整体福利状况、伦理、道德等因素;人口死亡率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状态、医疗卫生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生活习惯等;而人口的迁移取决于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及迁移成本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成分的日益多元化,计划时期形成的抑制人口迁移的政策性壁垒逐步削弱,农村人口的迁移权利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也迫使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到城市谋求出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规模逐年增加,并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民工潮",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推动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LMDI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及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析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能源规模、能源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乡人口结构和生活水平在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叠加分解模型。该模型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作了完整的分解和系统的量化,可为碳减排路径的选择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与能源强度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强且稳健的驱动因素;能源结构、生活水平也显示了较强的驱动作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乡结构的历史驱动贡献度相对较小,但驱动力巨大,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浙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等指标呈逐年增长态势。通过对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人口和城乡结构、价格变动因素等的相关分析,并对其预测模型的构建,得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浙江GDP增长影响显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与人口增长、城乡结构变化、价格变动因素等高度相关等结论。  相似文献   

12.
江易华 《统计与决策》2012,(11):109-111
在功能区划的背景下,厘清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对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内生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县域人口城镇化的主要自变量,为构建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理论模型奠定基础。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人员、城乡收入比和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是影响县域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我国城乡人口划分和城乡人口统计方面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变动频繁;城乡人口统计对象(分类)缺乏统一的科学标准;城镇中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下降,削弱了城镇特性;反映国情失真。因此,制订科学的适合当前形势和国情的城乡划分标准,科学确定城乡人口概念和统计口径,以保证不同时期数字的统计可比往,是解决问题、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的主要方法。下面就几个基本概念提出理解和看法。 1.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是相对应的人口地理概念,是按地域划分人口群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庭式迁移已经成为农民工流动的重要模式。家庭式迁移的女性农民工需要同时扮演雇佣劳动者和家务主要承担者的双重角色,这种迁移模式对女性的劳动供给行为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利用浙江省农民工的调查数据,试图考察家庭式迁移女性农民工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工作经验、培训经历、本地生活时间、工资对女性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但子女或老人随迁会显著降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工作时间;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女性工作时间不同分位数上的影响具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王庆石 《统计研究》1990,7(5):57-60
根据人口生命表的原理,建立反映人口婚姻转移过程的表,在人口统计学中,叫婚姻表。一它是根据一个假定的同时出生的人口群体(通常为100000人),以及人口分年龄的初婚概率,用一定的数学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种人口婚姻转移模型,在人口婚姻分析和预测中有重要的作用。婚姻表有两种:一种是婚姻粗表,一种是婚姻净表。粗表只考虑结婚一个因素,不考虑“死亡”因素,即假定这个人口总体无死亡。净表则既考虑“结婚”,也考虑“死亡”,即把结婚和死亡两个因素作为人口总体减少的仅有的两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经典Lee-Carter模型的基础上,将各个时间、年龄组内的死亡率差异考虑入模型的构建中,提出死亡人口服从负二项分布的Lee-Carter模型改进形式,并运用中国1993~2009年分年龄分性别的死亡率对模型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表明,改进后的模型优于经典泊松分布假设下的模型。模型残差图显示中国人口死亡现象没有队列效应。最后,本文运用改进后模型预测出未来6年内中国分性别分年龄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贾毓慧  徐钢 《中国统计》2003,(12):34-35
户籍管理制度是我国特有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户籍管理相结合是我国人口普查的一大特色。一、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多年来国家严格控制人口城乡迁移和地区间流动,给户口赋予了许多社会管理职能,把户口与就业、社会保障、教育、计划生育、税收和补贴等公民权益挂钩,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随着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诱因。第五次人口普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首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普查相比,户籍管理对人们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现存的历史人口总量数据,提出基于人口学特征的四点理论假设,应用微分方程组建立人口演化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1741—1850年人口年龄构成做出了估算。通过对人口曲线的分析,得出了战争是影响中国历史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和60岁以上人口比例相对稳定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如期公布,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特别是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在大部分年龄组上,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相似文献   

20.
开篇语:为满足第五次人口普查划分城乡的需要,1999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第五次人口普查依照该规定取得的分城乡人口数据,得到社会各界的基本认可。但由于各种原因,试行规定并未完全在各专业统计中使用,城乡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依然存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从标准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对1999年的规定进行了研究和修订,并于2006年3月发布了《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和《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工作管理办法》。近期,国家统计局将在全国开展城乡划分工作。为配合此项工作,我们将在“统计科普”栏目开设专题讲座,分三期介绍城乡划分的方法和有关内容,以便科学、准确、真实地反映我国的城乡分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