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国民福利核算框架下的福利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民福利核算框架的构建,离不开对福利概念的科学界定。我国的福利概念来自西方学界两个不同性质的术语:well-being和welfare,导致国内学界在研究福利问题上的混乱。本文首先对福利概念进行了梳理,将其区分为主观福利和客观福利两种类型;其次,讨论了国民福利核算的概念基础应是客观福利而不是主观福利;最后,提出和论证了国民(经济)福利是国民生产与环境质量的统一的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国民福利核算理论中国民产品的标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诺德豪斯-托宾的国民福利核算模式中的不足提出改进。 相似文献
3.
After analyzing and exploring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welfare" from the view angle of welfare quantity and welfare quality, the author raises both definitions of "nominal national welfare" and "real national welfare". The author also analyses the problem accounting the cost of external damage in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 welfare accounts. 相似文献
4.
全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2008年SNA中的经济所有权概念;第二部讨论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后,海外加工货物和转手贸易处理的变化,以及新处理方法对于国民账户的影响;第三部分探讨引入经济所有权概念和核算原则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20世纪经济科学领域的最大成就之一,业已形成一个内容完整、结构复杂、方法多样、理论丰富的科学体系。它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国民经济为整体,旨在从数量上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条件、过程和结果。既反映总量状况,又反映内部结构和比例;既反映一国的经济活动,又反映国际间的经济往来;既反映各种经济交易、经济变动的流量和流向,又反映经济存量的规模与成因。因此,它在为国民经济科学管理提供基本数据的同时,还为之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基础。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需要国民经济核算,众多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研究人… 相似文献
6.
苏联现行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反映着国民经济整个过程的最基本的几个方面: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再生产,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即综合物资平衡表、部门联系平衡表、综合财政平衡表、居民货币收支平衡表);劳动资源的再生产(劳动资源平衡表;国民财富和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国民财富和固定资产平衡表)。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其基本原则是:(1)国民经济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两大部类;(2)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形态分为转移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新创造的价值分为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态分为补偿基金(生产消费)、消费基金(非生产消费)和积累基金;(3)无论价值形态,还 相似文献
7.
8.
试论国民帐户体系和宏观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帐户体系(以下简称SNA)引入我国,引起了经济学界特别是统计界和会计界的普遍关注。1984年,SNA的创始人R·斯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我国统计界和会计界对SNA的学科属性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会计界,把SNA称为国民经济会计的论述不断涌现。会计界之所以称SNA为会计,最重要的原因是:从字面意义上看,西 相似文献
9.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核算体系中属于经济存量核算的范畴。通过国民资产负债核算 ,可以正确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产负债总规模及结构状况、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目前 ,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数据资料很大部分取自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部门的会计资产负债报表 ,这些机构部门的会计核算资料已成为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重要基础数据来源。但是 ,由于国民资产负债核算和会计资产负债核算的目的、主体、范围、方法及具体指标都有所不同 ,存在一定的区别和差异 ,因此在编制国民资产负债表时必须根据… 相似文献
10.
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的国民核算新模式——关于国民大核算体系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战以来 ,备受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高速增长进入 70年代后 ,人们逐渐发现 ,由于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 ,人类也为之付出了相当重大的代价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贫富悬殊……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人们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 ,更是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 ,自 80年代后期 ,各国政府都在努力实施从传统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战略 ,向强调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全面协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1952-2007年时序数据定量研究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损失和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并侧重考察两种福利损失的大小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前后的阶段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总体而言,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并不必然远小于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损失,在相关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内,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大于经济增速放缓的福利损失是相当普遍的情形。因此,中国政府部门在重视长期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草率否定短期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世界经济论坛(WEF)历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分析,指出2002年以来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竞争力(GCI)排名下滑是客观存在的。通过研究参加排名的国家和地区数量的变动对中国大陆经济竞争力排名的影响,以及GCI各层子指标变化对中国大陆经济竞争力排名下滑的影响,本文指出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排名下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国际国内研究动态分层次归纳、阐释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议题。具体包括:以国民账户体系2008版(SNA-2008)为起点的前沿研究,SNA中心框架的灵活运用研究,接驳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CSNA)及其实务的优化和创新研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综合应用研究。最后针对中国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做讨论,比如是否过分关注与GDP的关联, 如何充分发挥卫星账户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深沪两市50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就业数据和企业动态劳动需求方程来重新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张(即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效应。因此,企业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区国民素质竞争力研究"课题组 《统计研究》2008,25(3):12-19
国民素质竞争力是国家基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人力资本的发展状况和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与成长的能力。本报告从人口特征、劳动力特征、就业状况、国民教育和生活质量五个方面对全国31个地区的国民素质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指出国民素质竞争力在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在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协调性,以期能有助于提升各地区国民素质的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6.
17.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借鉴Beach提出的分位数法构建时间系列模型,利用中国农村1993-2007年的数据,从受教育水平和教育不平等程度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中国农村,教育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或者说教育的均化会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平均受教育年限与收入不平等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仍然落后,教育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模式仍处于倒U型的左边。上述结论对农村的收人分配政策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考虑不可测环境和努力变量的影响,以及处理环境和努力变量相关性的基础上,改进机会不平等的参数测度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程度进行数量测度。结果显示:样本期间,机会不平等占收入不平等的比例平均达到29%左右;分解结果显示,可测环境变量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占收入不平等的比重维持在27%左右,不可测环境变量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平均而言只有2%左右。此外,家庭教育背景差异、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性别歧视构成了现阶段中国居民机会不平等的主要来源。本文认为,为降低中国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政府应对因外部环境不利而陷入贫困的居民进行救济和补偿,为弱势群体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2000年至2011年中国宽带渗透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宽带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宽带引入和渗透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2000年到2011年的数据表明,宽带渗透率每增长10% 能带动人均GDP年增长率增加约0.19个百分点。分析表明宽带渗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网络效应,当宽带渗透率达到约10%后,宽带渗透对人均GDP年增长率的贡献率增加。此外,宽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宽带对于东部、中部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而对西部还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西部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东、中部地区还有较大差距。截止2012年,中国宽带渗透水平以及宽带传输速率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具有现实紧迫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