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芬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194-195
贾樟柯电影作品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电影的人文传统,从《小山回家》到《二十四城记》,一直都保持着以纪实为主的创作风格,不仅体现了巴赞电影本体论的观点,而且注重艺术世界里的真人真事以及时空的真实性。他一贯的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影寻求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从影路线对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建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1):99-101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就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其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在体制中坚持了自我的艺术表达和关学观念,很好地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的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标本。 相似文献
3.
张仲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之后,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及其人物就面目全非。本文论述了梁信的电影文学剧本《赤壁之战》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创作思想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艺术特色,高度肯定了梁信电影剧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韩鹭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69-71
机械时代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机器进行创作。本文阐释了电影作为机械时代的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创作的区别及特点,尤其是数字技术出现后,计算机作为电影艺术创作中一个新的工具和媒介,对传统时期电影"真实美学"理论的彻底颠覆,以及带来的艺术创作主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黄献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55(2):224-230
夏衍的电影创作紧跟时代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但概念化的痕迹较为明显 ;他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塑造出了许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但又因拘于写实 ,囿于再现 ,限制了他的电影主题的深度 ;夏衍具有理顺时代风云的理性力量 ,但其创作因过于理智往往唤不起人内在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苏联的波斯彼洛夫曾概括说:“什么是艺术地反映生活的规范化呢?它是社会性格的这样一种再现,其中性格的相互关系和发展,不是服从于时代和国家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性格本身的客观内在规律,而是服从于作家的创作思想的倾向性,主观的思想感情倾向性,这种创作思想常常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历史抽象性”。但更准确地说,这种再 相似文献
7.
赵海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5)
电影文学剧本是影片制作的最初设计蓝图,它的创作是电影艺术形象创造全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因此,从理论上探讨其创作的规律,对于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问题。 一、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必须鲜明地体现视觉形象性 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电影的视觉形象性。所谓视觉形象性,就是说电 相似文献
8.
9.
吴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1):126-128
费穆自涉足影坛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一部<小城之春>成就了他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从<小城之春>来反观费穆的创作历程,他一生都在追求着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主要从中国电影语言和内容主题两方面论述他对中国电影民族化的贡献,梳理出中国电影在民族化方面走过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毛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67-74
文章将巴赞的纪实理论作为讨论的起点 ,旨在阐述其所确立的纪实性电影美学的美学特征 ,并以之为参照 ,分析九十年代中国纪实电影的新的电影形态。巴赞纪实理论的基础在于他尊重事物本身的纪实观 ,《民警故事》、《小武》和《过年回家》这三部中国纪实电影的代表作都继承了这种纪实观 ,并具体表现在影片的影像和叙事结构上。通过审视该美学在九十年代中国电影创作中的独特面貌 ,可以发现中国电影人对这个曾被巴赞誉为具有深刻审美性而至今不衰的美学原则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贾剑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2):75-79
中国新文学革命行动之一是引进和译介国外的文学思潮、文学样式.鲁迅先生是散文诗最早的探索与实践者之一.他将现代派文学手法与我国传统文学手法有机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散文诗创作成果.本文试就鲁迅先生散文诗创作的概况及其散文诗所表现的思想特点和手法特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微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5):11-13
张爱玲的电影剧本一直为人所忽视,其实她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她的电影主张是展现国人的特性;剧本沿袭了她的小说创作姿态,雅俗共赏;人物塑造寥寥几笔,却可窥见她对人性的冷静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陈宝昌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整整十年了。这是思想非常活跃的十年,是作家、艺术家赢得广泛创作自由的十年,是文艺创作空前繁荣的十年。新时期的话剧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较真实地再现了人民群众同“四人帮”进行顽强斗争的英雄行为;颂扬了高昂奋进的时代精神;展现了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开拓进取的英雄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一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没有不提到郑振铎的,但着墨大多在谈他与文学研究会的关系,鲜有涉及他的小说创作的,即使偶有绍介,也只寥寥数字(如唐弢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有些更干脆只字不表,甚至专治现代小说史的(如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也竟然未置一辞。当然,郑振铎终不以小说家显也确是事实,他的主要成就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俗文学史方面。同时,学术界对郑振铎早年文艺思想也有论述。然而,这一切都正如日本学者尾崎文昭指出的:“在中国,研究郑振铎差不多是陈福康 相似文献
15.
马修浩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74-76
汪曾祺是个衔接现、当代的作家,在创作中他立足于知识分子民间立场,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的民间,在当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作家的创作立场的角度,对汪曾祺的创作观--知识分子民间立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汪曾祺依据民间的道德伦理、生存原则去理解民间,进行创作的独特民间理念。 相似文献
16.
裴登峰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3)
历来论者对曹植文学成就进行的研究已功绩斐然,对一个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人的创作成果予以全面评价,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优秀文化遗产,创造和传播当今的精神文明,这种工作无疑是必需的。但若仅仅停留于对已有成果的分析而不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探究这些成果的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在世界电影史上曾引人瞩目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对我们并不陌生,早在五、六十年代,一些新现实主义影片,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十一时》、《游击队》、《罗马——不设防的城》、《米兰的奇迹》等,就在我国广为放映。但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一次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艺术革新运动,引起我国电影界的重视,并进行认真探讨研究,却 相似文献
18.
倪祥保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电影艺术各种表现手段的处理方式及其感受效果是多种多样的。“异感”即是其中之一。所谓异感,即异样之感或异常之感的意思。它通常是一种因对所感事物觉得新异而去努力认知其为何如此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活动,它也比较多地存在于电影的感受过程中。本文所说的电影异感,则涉及创作和感受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它是指电影作品给观众以新异的(大量是相对而言的)刺激,可名之曰“异感处理”;就后者而言,它是指观众接受电影作品中的新异性刺激并去认知它的含义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可名之曰“异感接受”。电影《芙蓉镇》 相似文献
19.
陆晓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从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广西侗族作家、诗人苗延秀同志,在文学创作这条艰难曲折而又充满吸引力的道路上,已经探索、奋斗将近四十个春秋了。作为一个民族作家,他努力创作出许多富于民族风情和色彩的文学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学园地增添了一朵朵艳丽多姿的民族之花。今天,我们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强调在文学领域中对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来探讨苗延秀创作中的民族特色,无疑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常敬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3)
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是我国当前创作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迫切任务之一。毛泽东同志早在四十年代初就明确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3页)这就告诉我们:“为工农兵服务的社会主义文艺不仅必须具有革命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必须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 文艺要群众化,就首先必须民族化,具有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