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女性地位开始提高。郁达夫小说《迟桂花》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女主人公可谓当时女性的缩影,她们受害于传统,在传统中突破,又在突破中妥协。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新旧价值观的对峙,加深了女性内心的分裂。女性进步与保守的思想共存,并在不同的时期因为不同的人和事而相斗争,造成了传统女性生存的苦闷和困惑,她们的人物形象也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女性无法完成对现实的突破,便只能妥协。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位负面的女性形象,她们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人生目的,经历了深刻的物化过程。基于消费主义理论观点,分析小说中三位主要女性人物“被物化”的道德价值观和“被物化”的恋爱婚姻观,探索她们被物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郭小英 《兰州学刊》2007,(7):130-132
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及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这使她们之间能进行无声的交流或无言语的对白.文章重点分析的三位女性在小说中尽管着墨不多,但她们个性突出,笔者认为这正反映了伍尔夫在拓展女性形象空间上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生存图景、命运际遇呈现出的失败姿态展示了悲剧性的女性宿命。这样的主题在以女性代际延续为主线的小说中得到更加完整的阐释。一些满怀焦虑的女作家从母系的发展脉络中发现并感受着女性人生的不幸与惨败 ,在她们的笔下是充满困惑的文本 ,留待我们解读并为此寻找出路。萧红的《红玻璃的故事》、铁凝的《玫瑰门》及张洁的《无字》三部作品就从女性生命历程的视角展示了女性不幸的人生遭际 ,使女性的悲剧历史以形象的方式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探讨萨若马戈《失明症漫记》中"失明"的文学意义,试图进行关于《失明症漫记》中女性主体性的女性解读。本文认为,《失明症漫记》中女性角色用她们的行动无言地塑造了她们的主体性,因此,该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的女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6.
雷蒙德·卡佛活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创作高峰期正值美国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之时.因而,他的作品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如女性视角的选取和诸多女性形象的塑造等等.而这些女性主义倾向在过去的卡佛研究中乏人问津.如以卡佛的代表作《大教堂》中的短篇小说《发烧》为例,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四位女性形象,可见小说的女性成长主题,也可进一步理解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卡佛本人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得是否成功。对女性的处境、遭遇、命运、前途的描绘揭示得深刻与否,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前进的足音,往往也是文学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产生于十七世纪后半期,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它所刻划的女性形象之多、质量之上乘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突出和独特的。在此之前的唐代传奇和宋代文言小说等为我们塑造过不少同中有异、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写出了她们在追求美、追求幸福过程中演出的一幕幕悲喜剧,她们遭遇现实的痛苦、挣扎与呼叫令人动容。“用传奇法,而以志怪”①的《聊…  相似文献   

8.
向丽华 《船山学刊》2007,(2):214-216
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出现了一个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文章结合莱辛不同时期创作的代表性小说,透视了她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并按照她们年龄的差异对其进行大致的分类:少女形象、中年妇女形象和老年妇女形象,同时对她们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9.
李红梅 《东岳论丛》2012,(2):115-119
从18世纪开始,女性作家的创作便日渐成长为英国文学中的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女性文学一直有意无意地将性别问题与帝国政治问题相联系,她们有关帝国形象的叙事书写深刻地展示了宗主国白人女性对殖民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性别问题与种族、阶级等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紧密交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以战争为特征的40年代,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主要可归纳为三类:献身抗战的知识女性、歧路彷徨的自主知识女性和弱质知识女性.罗维娜、曾树生和苏文纨们是这些形象的代表,她们有的成为讴歌的对象,有的则备受争议,关键在于她们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她们的选择相对其人生理想、个性气质、社会环境来说都有合理性,而巴金、王西彦和钱钟书等作家对待女性或同情悲悯或轻蔑嘲弄的不同创作心态也对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通过对小说《到灯塔中去》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和莉丽分别扮演的女性角色——房间里的天使和具有革命精神的叛逆者的形象剖析,揭示出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生存的不易与困惑,以及她们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所做出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12.
凯特·肖邦关注已婚女性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热爱并追求不同于传统的新生活,因而她的小说后来被评论家称为“新女性小说”。本文以《觉醒》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来分析肖邦在此期间作品中妻子的命运,指出爱德娜的死亡实际上代表了妻子形象在肖邦最后写作生涯中的发展:敢于追求自我。  相似文献   

13.
性别角色转换与文本深层内涵──解读《林兰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随缘下士编辑,寄旅散人评点的长篇小说《林兰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该书上承《金瓶梅》以家庭盛衰写世情之模式,并受到早期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着力显扬女子的才德,表现女性的悲剧命运,从而对后来《红楼梦》的诞生起着促进作用。燕梦卿是作品的中心人物,在家庭中的角色相当于《金瓶梅》中的李瓶儿,才情近似于《平山冷燕》中的冷绛雪,但其意蕴却与李、冷颇有不同。燕梦卿形象的表层意义是才女、贤妻,这与古代小说中的一般女性角色,也即受情婚姻角色、家庭角色并无区别。然而,本书在对燕梦卿的性格刻画中,有意无意间寄托了男性角色──“忠臣”的人格理想,使燕梦卿这一形象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蕴,从而与传统女性在性别角色上有所转换。因此,分析燕梦卿形象的深层意蕴是解读《林兰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凯特·肖邦关注已婚女性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们热爱并追求不同于传统的新生活,因而她的小说后来被评论家称为"新女性小说".本文以《觉醒》为例并结合相关作品来分析肖邦在此期间作品中妻子的命运,指出爱德娜的死亡实际上代表了妻子形象在肖邦最后写作生涯中的发展敢于追求自我.  相似文献   

15.
陈映真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大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只是构成陈映真小说写作模式或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在陈映真小说中,对立中的男女双方定位不同。男性常常扮演着一种理性的社会角色,女性扮演的则是一种感性的社会角色。她们善良、真诚、忍耐但有依赖性。作者对有独立倾向的女性不怎样喜欢。如此,女性永远受动于男性话语的支配,变成了男性世界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大都具有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交融的性格特点,也就是既具有传统儒家文化里中国女性温柔、顺从、忍耐的特性,也具有基督式的牺牲、宽恕和博爱精神,而且这两种性格特点是完全“融合于血液里”、难分彼此的.这一特征在她的《少女小渔》、《扶桑》、《金陵十三钗》几部小说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使得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内涵更为丰富、复杂,也更为动人.严歌苓小说中女性人物身上所表现的单纯、善良及美好人性,对于人们反思当下社会中堕落、阴暗、污浊的人性很有现实参照性;她塑造这些人物所采用的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互补共融的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以一个男主角为视点,表现纷纭众多的女性形象,不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老套,一个个栩栩如生,妍媸互见,洋洋蔚为大观,以再现复杂的世相,寄托作者的情趣和情思,这是《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共同特点,也是它为其它小说所难以望尘之处。但如果从思想高度和审美品格上对二书所刻画的女性群象试加比较,你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是那样的不同和出人意外地复杂:一方面她们善恶殊途,美丑判然;同时她们间又异中有同,殊途同归,无论从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 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论题材人物的广阔性,沈从文应首屈一指。但他写得最成功的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则是自然女性。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历史性特征。新旧社会力量斗争构成的社会关系不仅成为新文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被认为是人物性格及环境典型化的主要尺度。这种倾向表现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则是几乎所有女性性格均被描写为某种社会力量自觉或不自觉的代表者,她们的生存环境都是由支配她们的社会关系所构成。鲁迅小说中的祥林嫂和子君,郭沫若历史剧中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便都是代表着某种道德力量而又受道德力量支配的人物。这种普遍的社会性倾向成为新文学矢志不移的发展方向,至3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下,更增加了革命的色彩。于是继“五四”时代的道德女性,又出现了革命女性。茅盾在《蚀》、《虹》等小说中所塑造的就是这类女性的典型。沈从文笔下的自然女性完全是另一类性格。在这些性格中社会性已淡化,而自然性则成为其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文 《学术论坛》2006,(2):155-160
《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呼啸山庄》这两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对疾病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来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小说女主人公莎菲和凯瑟琳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无论是丁玲的莎菲还是勃朗特的凯瑟琳,当她们试图遵守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生活时,她们就抛弃了女性自我,面临着自我崩溃;而当她们违反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时,她们就陷入病态。  相似文献   

20.
近代小说中出现了不少中国女豪杰形象,她们迈出家门或国门,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中国文学形象画廊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新群体。本文认为这一形象群的出现与近代的社会思潮和女性观、先进女性的人生理想、小说家的小说观和责任感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