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春光 《中华魂》2014,(5):48-50
早在井冈山时期,人们曾一度将骁勇善战、雄姿英发的红军青年将领王尔琢、伍中豪、黄公略、张子清和林彪5人,并称为"朱毛"手下的"五虎将",而王尔琢居于首位。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在记载国君死亡事件时采取了不同的记述方式。《系年》在记述一国之君杀另外一国之君时均用"杀"字而非"弑"字,基本句式为"某杀某",这与《春秋》经传的记载类似。但《系年》在记载国君被该国臣子所杀的时候,几乎都用"杀"字,这与《春秋》采用"弑"字表明褒贬明显不同。《系年》对孺子王被灵王所杀,灵王被公子比所杀均未非常明确地采取"某杀某"的记述方式,这可能源于《系年》的记述者为楚国人,所以对本国国君的遇害采取了"内讳"的方式。对"弑君"事件的不同处理,可从另一侧面佐证孔子对《春秋》确实进行了修订及"《春秋》笔法"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129名非英语专业"专升本"学生为对象,调查研究了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及二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专升本"学生倾向于工具型动机,且动机强度不高;同时,学习策略使用频率趋于中等水平,补偿策略是学生最常用的,其余依次为记忆、元认知、认知、情感和社交策略;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动机类型和动机强度影响策略选择和使用;其中动机强度、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均对策略有正向预测作用,三者能联合解释学习策略44.7%的变异量。  相似文献   

4.
联想意义在英汉语言中的比较分析——以颜色词"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语的联想意义在语言交际中应用得相当广泛,它能适当地表达使用者的感情,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不同的语言由于其文化内涵不同,其词汇也显示出与之对应的不同的联想意义。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从语义学的角度,以颜色词"红"为例,比较分析了联想意义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现象,以期能更好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5.
在主流话语规训下,"十七年"文学的上海书写几度变形:上海被赋予道德外衣而恶魔化了,作为腐蚀革命意志的渊薮,成了"恶之花"和城市恐惧症的替罪羊;改造的上海遵循主流话语的规训和召唤,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红色转身";上海的小资式的华丽与精致的"狐步舞"同时又在红色的外衣下悄然现形。在共和国革命语境中,上海始终无法言说自己,尴尬地成了失语的"大他者"。[1]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派"文学思潮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东方佛禅品质,"垮掉派"诗人正是这种品质的代表,其中以艾伦.金斯伯格、加里.史耐德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最具代表性。这三位"垮掉派"文学的领军人物设法以"不离文字"的方式将佛禅"不立文字"的神秘经验写进诗歌,他们由此或寻求实时解脱,或表达生态思想,或追寻虚空顿悟,因而从不同侧面映渗了东方佛禅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自21世纪初以来,网络穿越历史小说大行其道,其中又以"清穿"小说为甚。与传统历史小说不同,"清穿"小说大多突破史料限制,大力书写现代人穿越到清朝之后,与皇室贵族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其关注的焦点不在历史教训,而在古今女性的生存体验,包括她们的生存困境、焦虑感与爱情诉求。其中的优秀之作也不乏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但就整体而言,以"清穿"小说为代表的网络穿越历史小说显示出对史料关注不够、娱乐性过强而思考力度不足等缺点。  相似文献   

8.
当代印度与美国不时泛起"中国威胁"论,都有各自的渊源。两者的共同点:立论基础都是虚无或虚假的,都是为了妖魔化中国,都是为了遏制中国而达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都有转移本国矛盾焦点而获取政治资本的功能,都有意识形态上的冷战思维并有合流趋势;两者的差异: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上的倾向不同,采用的手段与国际地位不同,对中国的影响路径不同,理论的完整性与水平不同。在分析其异同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应对的战略与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同素同构的异形词,包括单纯型异形词中"词(字)音的音节结构、词(字)音与词(字)的形体相结合的词义结构"不同的词,合成型异形词中构成成分和"语素义之间的组合结构"不同的词。在信息的传播中,这类词比同素同构异形词干扰更严重,是规范的重点,应当运用系统性原则针对不同意义结构的类型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0.
珐琅质剥落     
子雁 《社区》2009,(36):62-62
有一位姓陈的牙医回忆说,有一天,医院来了一位患"珐琅质剥落"(一种严重的牙病)的男病人,他很好奇,因为他从来没有真正看过"珐琅质剥落"的病人。所以,他立刻叫手下所有的牙医统统过来,对他们说:"你们看,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对君与臣的关系进行了很深入的思考,对以往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讨,达到了当时最高的理论水平。从君与臣关系的实质、君对臣的控制、君与臣的矛盾等三个方面对韩非的君臣观进行考察,可以揭示其君臣观的实质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始终是秦汉以后历代帝王修齐治平的主要指导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强势影响下,社会各层面形成一种自主性和制度化因素,使君主专制具有了内在调节与制约机制,从而相对降低了君主权力中的随意性和非理性成分。儒生与君主之间的博弈、君主历史观、权力观的建立以及皇家儒学化教育等方面,都体现出儒家文化对君主权力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韩愈《毛颖传》并非是抒发作者有才而不能见用的感慨,或是揭露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而是曲折表达了韩愈对体现在官员致仕问题上的君臣之道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韩愈与白居易、裴度等人所代表的意见存在分歧,从中折射出元和士人政治态度的分殊。《毛颖传》通过微末之物模仿庄重之举产生俳谐意趣,这一笔法与中唐以至五代某些流行的文学观念存在冲突,因此对此文的批评基本上出现于这个时期,宋代以后,韩愈的地位受到充分尊重,对此文的评价转而以肯定为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王权与立法的关系、王权与司法的关系以及法律对王权的维护这三方面的对比 ,指出了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在王权与法律的关系上的不同 ,认为古代中国的王权基本上不受法律的制约 ,而古代罗马的王权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先秦诸子君臣关系模式对中国古代君臣文化研究及思想家对政治领域的影响研究的重要意义,却存在一直没有系统的加以总结和论述的问题。从君臣道义论、君臣惠忠论、君臣逸劳论、君臣尊抑论四方面分别阐述了先秦主要思想流派儒、墨、道、法四家各自确立的君臣关系模式,试图对先秦君臣文化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维护“君主私利”的封建法律,追求以“天下公利”为目标的正义法律,超越了以礼治为核心的“尊君”的法律思想。明末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现代化因素和政治环境的改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外在因素,明末清初思想家价值观念的转变是该时期法律思想发展的内在根源。明末清初法律思想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7.
先秦秦汉时期,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上天和所谓代表上天的君主的作用产生了质疑,而对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则越来越重视.他们或者认为既要尊天,又要保民;或者认为天事和人事互不干预;或者认为君主的地位是有民众决定的;或者认为天意就是民意,以此约束君主的行为.这些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廉政观是《淮南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涵,内在体现出君廉、吏廉与民廉的三重理论维度,深刻反映出黄老道家"清静无为,政反于朴"的根本主张。以"君廉"为核心内涵,《淮南子》廉政观试图以"清净无为"思想影响与制约专制君主的政治实践;以"吏廉"为重要组成,《淮南子》廉政观树立政治典型,力图有效推动官僚政治走向良性发展;以"民廉"为社会基石,《淮南子》期待王朝政治实现内在的整体和谐,在良政与美俗的现实互动中达到"通治之至"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9.
祢衡论     
祢衡以狂名于世,但他不只是一介狂生。祢衡深受东汉党人“忠君”、“忧道”思想的影响,在汉魏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的时代,特立独行,承袭东汉党人余烈,坚守儒家正道,以忠君爱国为立世之本,以刚傲清狂张扬忧道之情。他的种种狂言悖行出自一个目的:以“狂”的方式,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0.
臧知非 《南都学坛》2013,33(3):8-14
从先秦至汉初,不存在后人所理解的君臣尊卑之道,君尊臣卑以君守君道为前提,不能以厚实的君尊臣卑观念衡量项羽与怀王的关系。怀王排抑项羽在先,项羽独立发展在后,以当时君臣权利和义务衡量之,项羽没有绝对服从怀王的义务。古今学者对项羽放逐义帝而后弑之、背怀王之约的理解并非历史的真实。刘邦对项羽的批评正体现了项羽政治品格的光明磊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