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入关后,特别是在康雍时期,为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的管理、填补东北防务空虚、巩固东北边疆,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徙民编旗"政策,将少数民族部众大规模迁入内地,以"新满洲"形式编入满洲八旗.这对于加强东北边防,巩固边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以库雅喇为例,对"新满洲"形成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对东北"龙兴之地"极为重视,为防御沙俄侵略、保卫东北边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边防建设。编入新满洲的东北各部族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守卡巡边等职责。在开发东北边疆的同时,新满洲又成为东北边疆的保卫者,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保障边疆地区稳定,恪尽职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享有“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第一人”美誉。中国民族主义是在清末列强瓜分中国领土、中国领土边疆危机频发的背景下诞生的。东北边疆危机伊始,国内还少有人能够理解主权、领土这样的现代概念。反观梁启超能够较早认识到东北边疆危机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妄图独占中国东北、甲午战争后日本染指中国东北、日俄战争,以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西方列强对中国东北领土的觊觎,梁启超逐步提出以维护现有东北边疆疆域、收复丧失领土为目的,以加强对东北地区控制,东北地区能够达成自治、自强、发展为目标的民族国家领土战略。了解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中对东北边疆危机的认识、对边疆领土问题的重视、加强边疆领土开发构想也是了解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清初墨尔哲勒氏新满洲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墨尔哲勒氏新满洲考述麻晓燕,那晓波清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在统一东北边疆的过程中,曾对当地各部族普遍以村屯或氏族为单位实行编户管理制度。入关以后,清政府出于填补东北边疆防务空虚的需要,于康熙初年开始将这些边疆地区的各部属民大规模地迁入东北内地,...  相似文献   

5.
关于拉林地区满族移民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旗满族向拉林地区移驻的历史前后达百年之久。这场有组织的移民活动巩固了东北边疆,传播了中原文化,促进了农耕经济在东北的发展,其历史贡献很值得后人去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战略助推边疆经济的繁荣发展.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中国边疆经济势必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而税收是边疆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税收与经济关系密切,税收对边疆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文章在分析满洲里边疆城市的税收与边疆经济的关系基础上思考了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边疆经济,维护中国的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四年六月十六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成立整整十年了.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在我们祖国云南省的西南边疆上,它的西面和南面与缅甸毗邻;东部和东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接壤;西北部紧靠西盟.自治县的面积约有二千七百多平方公里,境内多山,间有小块平坝,地形比较复杂,最低的地方拔海只六百米左右,最高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流域满族历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流域是满族及其先民的发源地.从文献记载来看,满族先民是黑龙江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为黑龙江流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祖国东北边疆的巩固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在历史上.满族及其先民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朝和清朝三个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及带来的流动社会催生了边疆人类学的诞生,开创了边疆研究的新途径.边疆人类学无论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内容,都提供了新思维与新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展了边疆研究,形成了人类学视野下与众不同、斑斓多彩的边疆观,继而彰显了自身独特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取向.从人类学视角出发,由边疆看世界,梳理全球化时代的边疆观形成过程,既能够理解流动社会中"边疆"这一概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涵演变,也有助于全面认识边疆问题的时代特征以及相应的治理安排.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清时东北连青海,东接四川,西北界准噶尔,西与克什米尔.南与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接壤,为我国西南屏障、战略要地.在西藏驻兵戍防,对清代巩固边防,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止外来侵袭,统一多民族国家是至关重有的.是清朝统治西藏必不可少的设施.一、驻藏防军的设置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清代,力求边疆地区"夷夏一体"的思想已成为清代治边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并且直接影响了清代边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实行"因俗而治"政策,完全是适应当时当地现实需要,在继承和发展以往各代治边思想与政策基础上形成的.新疆改设行省标志着清政府"因俗而治"的治疆理念被内地划一的治疆理念所取代,这是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的历史性转折.  相似文献   

12.
怒俅殖边:近代云南一次意义深远的边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黎 《民族研究》2002,(5):91-95
民国初期 ,云南地方政府在滇西北怒江少数民族地区的设治经营 ,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对怒江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各民族的进步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怒俅殖边”这一历史进程 ,认为它使怒江地区的民族关系得到明显的调整与改善 ;使怒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遏制了英国侵略势头 ,对巩固滇西北边防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东北朝鲜族村整体步入"小康社会"。这一成果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率先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东北朝鲜族开始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它们的发展可以成为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从建设示范性、发展超前性、产业优势性和地缘族缘优势性研究东北朝鲜族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总结"十一五"东北朝鲜族新农村建设,为"十二五"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兴边富民行动"是国家民委根据党中央的精神,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发起的一项配套工程.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促进生产力、真正使边疆各民族群众得到实惠的富民强国的行动.本文通过探析兴边富民与法规保障的关系,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套保障"兴边富民行动"的法律和法规,做到"以法治边",才能实现各民族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14,5(4):41-46,114
在两宋时期,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吐蕃、羌、僚、诸蛮、西南夷部等。吐蕃人主要居住在现今的甘孜和阿坝地区,羌人居住在岷江上游,特别是在威州、茂州即今阿坝州的理县、茂县、汶川、松潘、黑水和绵阳市北川等县境内。僚人广泛地分布于巴蜀各地,从川中丘陵到盆周边缘的广大地区都有僚人居住和分布,而尤以川东南的南平军和川南的泸州、叙州最为集中。诸蛮分布在大理国与宋之间的川南、川西南地区,包括"黎州诸蛮"、"叙州三路蛮"和"泸州蛮"等。西南夷部主要居住在川东南的黔州、涪州、夔州沿边至贵州境内一带。总体上,两宋时期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特点是:汉族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沿边地区。  相似文献   

16.
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最早称"肃慎",汉代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16世纪后期,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族———满族。(杨烈,2010,P105)本文以东北地区满族人民的语言、服饰、饮食、民居、宗教等五个方面为重点,介绍了满族的传统民俗,及满族民俗文化对后世尤其是东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曹玮与北宋西北边防整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前期对西北边防的整饬,曹玮独具慧眼,成绩卓著。他从与西夏李氏政权的斗争、宋蕃关系的调整到弓箭手制度的建立和蕃兵兵种的奠基以及边防堡寨的构筑、土地问题的清理整饬等方面入手,对西北边防进行了全方位的治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成为宋代史上一位值得称道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8.
道光三十年(1850年),包头便成为黄河中上游的水运货物集散地,作为边境贸易城镇的区位优越性更加明显体现出来,光绪五年(1879年)天津洋行买办到西北收购羊毛后,包头皮毛市场功能从产地市场向转运市场转变。民国11年(1923年)京包铁路通车后,两种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方式在包头汇集,连接着皮毛的产地市场和终端市场,包头成为北方广大地区的水陆交通中心和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引发黄河中上游地区商品流通渠道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19.
秦、西汉的“内臣”与“外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 《民族研究》2003,(3):69-79
本文对文献记载中西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时出现的“内臣”和“外臣”作了分析 ,归纳了它们在与中央政权关系上各自不同的特点。作者在分析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础上认为 ,秦简中的“臣邦”相当于汉代“内臣” ,“外臣邦”相当于汉代“外臣” ;并指出文献中的“羁縻”制度等同于“外臣” ,“葆塞蛮夷”相当于“内臣” ;同时提出“内诸侯”和“外诸侯”的称呼不适合于汉代分封和民族政策 ,应以汉代习称的“内臣”和“外臣”为准。最后 ,本文归纳了“外臣”向“内臣”转化的途径和原因 ,提出中央政权军事力量的壮大是完成此转化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