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北京、上海、广州作为我国华北、华东、华南三地区的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较高的生活水平、特殊的城市职能及悠久的历史等,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大多遵循着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小城镇向大城市的流动模式,因此,在这里选用占全国流动人口总数近1/9的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作为参照物,基本上能反映出我国流动人口的概貌、特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商品大流通带来人口大流动。流动人口的浪潮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流动人口大约为1.4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在流动人口中,80%以上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流动人口在我国将长期存在。流动人口快速增长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但是,日益庞大的流入人口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挑战,也增加了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难度。我国人口流  相似文献   

3.
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从区域、省份、城市等层面分析了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变动趋势。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分布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从区域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向东部地区集中,越来越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集中;从省级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省份,前5个流动人口最多的省(市、区)吸纳了全国一半的流动人口;从城市层面来说,流动人口越来越集中流向少数城市,表现出突出的极化现象;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由35个左右城市构成的沿海城市带,它们吸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流入地分布的这种集中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此乃制定与流动人口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国范围内人、财、物的流动日益扩大,流动人口这个活跃而复杂的人口群体,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膨胀起来。其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触及到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课题。北京作为首都,其特有的城市性质和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对流动人口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而成为流动人口聚集的热点城市之一。本文试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对城市的影响作一粗略的分析,并根据这个群体的变动轨迹和相关因素,对今后全市流动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并提出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富言  李东 《西北人口》2008,29(4):85-87
流动人口规模的未来增减问题时于一个城市制定长远目标,规划城市建设和市政设施等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全国流动人口的重要流入地,北京市流动人口近年来数量急剧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未来变动趋势是当前社会管理和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趋势80年代以前,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我国的流动人口为数很少。据估计,到八十年代初,全国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超过200万人。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流动人口经历了一个迅速增长的过程。1984年,中央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的控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猛增到2000多万。从此以后,人口流动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1993年,全国约有6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进…  相似文献   

7.
<正> 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从各方面涌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并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北京为全国最大的流动人口聚散地之一,这必然对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有关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北京流动人口与首都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1.4亿人。若按国家人口计生委2008年的调查推算,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01亿人。农村大量人口外出就业,他们广泛分布在各行各业,为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重视和关注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9.
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这一庞大群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正确认识流动人口在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把握流动人口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顺势而上,不断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流动人口的现状和趋势(一)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1982年“三普”调查,全国共有一年以上常住流动人口657万,到1990年“四普”时便上升到2135万,增长2.25倍,占全国人口的1.88%。199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计算出全国流动半年以…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特大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长,据估计,1988年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的日均流动人口总量接近1400万①;1989年夏以后,流动人口虽然曾有短期的回落,但到1990年上半年,许多城市的流动人口又有所回升,接近甚至超过了1988年或1989年春流动人口的高峰值。目前,城市流动人口已呈居高不下的局面,并在不断增长。在总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时间也越来越长。据有关调查,在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中,1956年有85.39%的人居留时间少于3日,而到1987年,则有57.12%的入居…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区流动人口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近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使这个城市吸收的流动人口位于全国城市之首。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逐步推行,上海与全国各地的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与国外的交往和联系则更为频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经济、文化、科技、旅游、医疗卫生中心之一,上海市区的流动人口数量随之激增。1983年,上海的铁路 公路、港口、民航等  相似文献   

12.
朱尧耿  朱犁 《人口研究》2007,31(3):91-94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1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1.5亿~1.7亿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化为城镇人口。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北京市2005年户籍人口为1180.7万人,流动人口为357.3万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数量之比为3.3∶1。2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我国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缓解了农村…  相似文献   

13.
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常勇 《人口研究》2007,31(6):67-75
1问题的提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14439万人。另根据最新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国2005年的流动人口数量达到1473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296万人。在全部流动人口中,县和市内的跨乡镇街道的流动占45.5%,省内跨县市的流动占25.2%,省际间的流动占29.4%(乔晓春,2003)。目前,国内对流动人口分布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上,即对流动人口的区际和省际、或者在一个城市内部分布的分析上,而且多使用的是人口普查和…  相似文献   

14.
何圣  王菊芬 《西北人口》2007,28(3):8-11
本文以推拉理论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并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改革开放后北京、上海、广州吸引流动人口流入的经济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主要依据微观经济因素做出流动迁移决策;不同城市对流动人口产生拉力的具体的微观经济因素不尽相同,即使有相同经济拉力因素的城市,拉力的大小也有差异;三城市的流动人口就业的分布不同,广州流动人口就业集中分布于第三产业,北京和上海则不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成荣  袁艳  郭静 《西北人口》2013,(6):1-7,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普遍化趋势增强,经济因素仍然是主要的流动原因,“中长期”流动不断增加.跨省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三大区域流动人口比重发生不同变化,年龄构成仍显成年化,性别构成均衡化受到挑战,女性流动人口自主化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特征明显,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限。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越发显得劳动力不足,加速了人口的流动性,尤其农村人口向沿海经济先进地区流动。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显示:当前,我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当前我国流动人口流入地生活、就业更加趋于稳定,超过三成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超过5年。流动人口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位置越来越重要,层面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关乎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为重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普遍化趋势增强,经济因素仍然是主要的流动原因,"中长期"流动不断增加,跨省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三大区域流动人口比重发生不同变化,年龄构成仍显成年化,性别构成均衡化受到挑战,女性流动人口自主化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特征明显,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限。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流动人口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多水平模型,在城市、区县、个体三个层级对离城意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发挥影响的主要在县(市、区)级,主体功能区对流动人口的离城意愿没有明显的作用,对居住环境或条件的不满不会导致流动人口离开所在的城市,与老家相比"当前是否更具有幸福感"对流动人口未来是否留在本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两年来本市的流动人口对未来离城的看法并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的规模和范围持续不断扩大,在全国人口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流动人口依然保持了每年新增超过1000万人的快速增长。人口迁移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人口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基于第五次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系统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总体保持稳定,主导特征是高度集聚在东部沿海城市群。但是近10年来,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市区的流动人口增长较快,使流动人口分布呈现出从东部逐步向中西部分散、从超大和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分散的趋势。近年来北方流动人口增长快于南方。省际流动人口规模占比从2010年开始持续下降,省内县际流动逐渐成为主导模式。人口流动由受经济因素单一驱动向受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驱动转变,公共服务机会和环境宜居等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为未来推动市民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市民化政策需要解决落户“供给方”(城市)和落户“需求方”(流动人口)的空间错配问题。应从精准识别流动人口的群体和空间差异入手,制定差异化的治理策略和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0.
韩文丽 《西北人口》2005,(3):36-38,41
成都作为四川乃至整个西部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对流动人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而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外来流动人口在西部的主要聚集地。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外来人口给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显著的影响,并对如何城市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