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然而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有各种物质资源。物质资源的存在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限的,而人类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依靠自己的资源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摆在人们面前的首先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比例关系,是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伴随着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外理论界对恩格斯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理论存在两种观点:其一,一些国外学者认为恩格斯晚年提出两种生产理论,把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看作同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错误的,应予以摈弃;其二,国内多数学者认为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和发展,但人口生产在历史中并非始终起决定作用,它只是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生产力不发展的情况下,与地理环境一样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决定作用,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自身的生产就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仅是社会存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已。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物"与"历史"概念的解读,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本质,以及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过程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从其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解析着手,剖析人类现实历史发展的进步性与现实性,可以让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出来。其中,对"物"的解析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物质生活的生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以及其贯穿于"历史"中的客观规律客观法则。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涵义的分析,涵盖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赋予和实现人类存在发展可能性的过程、精神生活依赖物质生活展开的过程、人类社会各层面各领域矛盾运动的过程,以及人类社会由低向高、由简单向复杂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社会、网络社会概念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交往而组成的有组织的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映像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具有不完整性和扭曲性。不完整性表现在参与网络社会生活的人只是现实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主要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技术的年轻人,扭曲性表现在人们往往在网络社会中刻意表现出和现实社会不一样的方面以及作为网民群体一员而表现出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5.
论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李宁人际交往关系是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中基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关系。首先,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要求人们彼此结合,相互交换其活动。马克思说:人类为了满足自身最基本的需要,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  相似文献   

6.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诸领域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为实现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具有显著的特征,对社会的各方面包括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并最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不仅要求物质资料生产有计划地进行,而且要求人类自身的生产也有计划地进行,以实现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平衡。在人口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局部的不平衡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这就要有计划地进行调整。只有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才能持续而稳定地发展。 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划分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及关于两个方面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宗教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直伴随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它以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传载着人类的某些需要以及个体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它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改变着人类群体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9.
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质和任务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层是观察社会一种特殊角度,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作为观察角度,我们可以用一系列的指标来描述社会;而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身需要被界定,以探寻社会分层言语结构的逻辑基础。社会分层作为由各个个体的生产力发挥而形成的社会集合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是人在塑造自己、塑造社会、塑造世界的过程中的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表达的客观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的学说指明,社会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统一。实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现代化,必须有人口再生产的现代化与之相适应,人口再生产的现代化,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现代化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因此,为了更快地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个问题予以重视。一人口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和物质资料生产一样,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人类通过新、老世代更替来实现自身的不断更新和延续,就是人口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总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物质资料再生产从低级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指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性,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一种需要。从心理学上讲需要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的一种摄取状态,它是有机物、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如果把个体的人作为需要的主体,需要则是指维持个体生存、延续种族和参加社会生活的客观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欲求状态。在哲学意义上,需要则是有机体或主体对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内在的自觉的指向。需要作为一种贯穿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社会存在,近几年已引起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普遍关注。但是,从哲学的视角观察与研究需要却明显不足。本文试就需要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客观必然性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分层是观察社会一种特殊角度,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现象。作为观察角度,我们可以用一系列的指标来描述社会;而作为社会现象,其本身需要被界定,以探寻社会分层言语结构的逻辑基础。社会分层作为由各个个体的生产力发挥而形成的社会集合之间的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是人在塑造自己、塑造社会、塑造世界的过程中的自身能力的发挥和表达的客观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两种生产学说的初步形成,是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理论背景的。对两种生产学说的具体阐发,是在对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的“社会存在”的诠释与解析过程中逐渐展开与不断深化的。而所谓社会存在,按照马恩著作的原始文本,也就是指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这样两种生产的辩证综合。  相似文献   

15.
自从人类懂得物质生产以来,其生产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整个社会来说,任何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日益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越来越广泛,在满足了一种需求之后,还会不断提出各种新的需求。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人类的需求与满足人类需求的有用资源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的。这就迫使我们寻找某种办法来缓冲,也就是要求我们以人类需要作为生产目的而进行生产,然后根据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社会间进行分配。于是,人类需求又受社会生产规模、生产效果所制约。本文提出的商品效用问题,就涉及到上述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肯定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一重要特点。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意识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不能真正理解历史。那么,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下面,根据国内几本较有影响的哲学原理教材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谈几点粗浅看法。所谓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非总是保持着平衡和一致。社会意识的这种相对独立性,来源于人类意识的本性及其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我们知道,社会意识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经产生就要通过一定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18.
对“社会存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种界定淡化了社会存在的过程性,消解了其实践性,没有凸显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之处,从而使其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社会现实的解释力和对人们的说服力,消解了社会存在理论的现实意义。根据马克思的思想逻辑,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另一种意见是满足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两种提法又各有若干不同的解释)。为了叙述方便可把前者概括为满足生活需要,后者为满足社会需要。我认为前一种意见是对的,但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大都没有把满足生活需要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讲清楚,而只是简单地把除了生活需要之外的其他社会需要的各项排除于生产目的之外;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体现在各个企业的生产任务之中也缺少分析,以至把社会生产目的同企业生产目的割裂开来。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那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可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之“物”,即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和社会生产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这三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