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实践克服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同样致力干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主张以身体的主体性取代意识主体性,从而克服认识论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成见,揭示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并将艺术活动视为领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身体主体性思想对于完善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探究艺术的审美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双关的分类及其审美价值英语修辞格Pun(双关 )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 ,构成双重意义 ,表面上是一种意义 ,实际上指另一种意义。英语中每一词语都由音、形、义三部分组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 ,有意使同一词语的音形义双方关联 ,言此而意彼 ,此和彼有内在的联系 ,所以听读者能够由此及彼地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 ,它含意深刻 ,耐人咀嚼 ,余味无穷 ,因此能引起深入的思考 ,丰富的联想 ,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英语双关类型复杂 ,从词的读音、含义、形状到它的上下文中引起的联想等都用来构成双关。(一 )谐音双关。…  相似文献   

3.
象征理论及其审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征”这个术语运用得非常广泛,它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和驳杂,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出现歧义,用法上也容易产生混乱。因此至今未能对“象征”概念作出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规范。我们首先必须对“象征”的概念和各种象征理论进行一番清理。“象征”概念的最通常的理解是指艺术表现方法。《辞海·文学分册》把“象征”定义为“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个定义既不准确,也太狭窄。即使在文艺学的范围内,这种理解也仅指狭义的“象征”,而没有把创作方法和流派现象意义上的象征包括在内。而实际上“象征”这一术语的运用已远远超出文艺学的范围,在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宗教学、美学等各种学科都广泛地使用。广义的“象征”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概念。象征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人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表现,包括原型象征、宗教象征、心理象征、社会象征、艺术象征等类型,情况相当复杂。那种一谈起“象征”就把它简单地认作一种艺术手法或特殊的艺术流派,无疑是偏狭的。  相似文献   

4.
试析审美场中主、客体三层面对应结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场是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双向交互作用中发生共振效应所形成的四维形态。它存在于审美直觉中。未产生审美直觉,便没有审美场。审美直觉离不开人与物的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因而,研究审美场及其中的主、客体关系,必须首先考察人与物关系的环  相似文献   

5.
杨欣欣 《中州学刊》2006,(5):297-298
由于价值观和民族心理的不同,政治制度、风俗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语言本身的特异性,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语义对应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英汉语义的不对应关系可以分为部分不对应和完全不对应两种,对英汉语义的不对应关系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6.
谈到理论与实践的对应关系,便首先想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口号.某些同志无视这一口号,是针对王明等人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提出的历史背景,无视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的今天的客观实际,过分强调理论与实际的对等关系,有些人甚至无视当今出现的未来学等预测人类将来生活的新学科日益引起普遍关注的新情况,据此口号排斥某些对现实富有超前意义的理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知识大爆炸使得新兴理论层出不穷,超越现实的、预测未来的理论体系不断出现.以理论与实际相对等为主体含义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已经难以恰当地表述现实中理论与实践的适应状态.这种状况迫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口号,思考理论与实践在现实中的对应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理论与实践呈现出三种对应状态:第一,理论落后于实践.这种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现实的发展将某些原本正确的理论抛在身后,使它从正确变为谬误;另一方面,某些理论虽属新产生之列,却因种种原因仍落在实践的后面.第二,  相似文献   

7.
着眼于审美活动的心理分析,这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这是因为,随着美学基本理论讨论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美感经验的精华总是在审美主体的身上发生的,人们的审美活动无论怎样严格地受到审美对象的限定,但最终仍要回到对主体心理机能的分析研究上来,这样才能科学地解释美的本质问题。基于这个角度,本文试图讨论一下,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在审美心理机能理论上有无贡献?它对后来的西方美学发展起了何种影响?应该如何予以评价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梁慧 《浙江社会科学》2002,2(2):163-168
审美中介原则是康德美学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它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我们的思维视域 ,并由此构成贯穿现当代西方美学的隐性线索 ,但长期以来该理论原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关的研究也尚在起步阶段。本文由此详细考察了审美中介学说的创立与演变 ,并指出它与政治问题(实质是人的问题)的结合是它在后世产生的最为持久的效应 ,审美乌托邦即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产物。康德勾勒了审美乌托邦的思辨轮廓 (它的目的是导向自由的道德王国 ) ,而促使它真正成为一种艺术政治学说却是由席勒、马尔库塞等美学家相继完成的。虽然由于美自身的囿闭注定该理论的不可实现性和改造现实社会的软弱性 ,但审美乌托邦体现了一种终极状态的审美理想 ,即人类对幸福和完善社会的永久渴望。  相似文献   

9.
般若观即佛教禅宗的成佛观、世界观、哲学观.本文从梵(佛)我同一、心物同一的一元论,对世界万物作整体观照,非理性的直觉体验三方面论述了禅宗般若观的主要特点;阐明审美与禅宗般若观对事物的总体把握有相通之处,但审美中的灵感(顿悟)是以主体的生活积累、审美实践、审美经验、文化修养乃至理性思考为基础,而禅宗的顿悟是神秘的、唯心的、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10.
胡友峰 《中州学刊》2020,(1):145-156
在"媒介即信息"的消费社会中,电子媒介带来的技术变革不仅影响到文学形态及其审美的变化,还带来相应的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随着媒介地位的提升,文学批评的标准从艺术性、审美性向技术性、商业性转移。信息交互带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打破了传统学院派对文学话语权的掌控,使得文学批评的主体得到扩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对象——文学文本也发生巨大变异,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话本小说、微文学等批评对象的审美特性及运作机制与传统文学相比差异较大。由于学院派、媒介、读者、作者等不同批评主体秉持的传统审美理念,不能有效地对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文本进行有效阐释,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及物、空洞化、批评标准的模糊性、批评实践的以偏概全等问题。我们呼唤建构一种立足于文本自身的本文诗学,以应对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批评的审美变异。  相似文献   

11.
一、古汉语特殊修辞问题的提出古汉语中,有种特殊的修辞现象未被语言界所承认。如①慨以当慷,幽思难忘。(曹操《短歌行》)②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见忧。(施耐庵《水浒》)③海动山倾古月摧。“(李白《永王东巡歌》)①“慷慨”颠倒后拆开,插入其他成份,谓之“拆词”。②“芦俊义反”分别藏入诗首,谓之“藏词”。③“古月”由“胡”字拆开,谓之  相似文献   

12.
“五四”作家怀疑和批判的文化立场决定了“五四”文学审美思维的求异矢向。创作者否定性的视角、逆反的思路、“扬恶”的颠覆理念,以及审美思维结构中对立冲突的原则,直接挑战了以肯定性为主导的传统审美精神。但是,“五四”审美意识的变更尚无法彻底摆脱传统认同性思维的渗透,这不仅体现在作家对文学功利目的和伦理价值尺度的强调,也反映在他们思维过程中对主观想像力的排斥以及在人生终极命题探索时的浅尝辄止。求异性思维在突破传统过程中的超越和变异,致使“五四”新文学的审美选择呈现出多重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审美层面分析与审美关系建构●邹华审美意识大体包括两个层面,即偏重主观趣味的审美感受和偏重客观精神的审美理想。审美感受是个体性的、活生生的,作为审美活动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它具有超逸审美规范的跃动性和切近现实脉动的超前性。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和审...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必然会反映一个语言团体的文化。由于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表面上似乎对应的词语其实在语义上存在非对应关系。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就英汉词语因在概念意义、联想意义、感情意义或形象意义方面存在差异而造成的非对应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杨建刚 《江海学刊》2012,(4):205-213,239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改造。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伴随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西方学术界却出现了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新热潮,其研究内容在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一旅行和变异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原因,其各种变体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网络交际的虚拟性,为网民提供了平等、自由的交际舞台;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促成了网络语言个性化的风格;网络交际的高效快捷性,促成了网民表意的随意性.这是网络语言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网络语言变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标点符号变异等。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整理、研究,有利于促进汉语言规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交际的虚拟性,为网民提供了平等、自由的交际舞台;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促成了网络语言个性化的风格;网络交际的高效快捷性,促成了网民表意的随意性,这是网络语言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网络语言变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标点符号变异等.加强对网络语言的整理、研究,有利于促进汉语言规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唯物史观中对跨越理论进行探讨的结果表明,马克思对跨越理论的研究贯穿其一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了马克思跨越理论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关系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清楚地界定了社会发展具体道路与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2003年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所引发的学界关于"审美日常化"的思考,由于持续的理论关注与学术内涵的阐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理论话语,成为我们思考当代文化、文学现象的一种方式。从"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的合法性存在、中国语境、审美表征、审美弱化以及审美日常化理论话语对于物化世界的超越这几个层面可以窥见这一理论话语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