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训诂材料,札记体著作中对语言文字的考释,具有与一般的随文释义的传注以及训诂专书明显不同的特点。即:它既有具体性、单一性的一面,又有概括性、广义性的一面,而且能够较为清晰、详细地将训释时的考释线索和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同时每条训诂材料一般都综合运用多种训诂方法进行训释,丰富而多样。这些特点有利于对语义规律、训诂方法及其体系的探讨,具有特殊的训诂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训诂与判断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训诂是以扫除文献语言障碍为实用目的的工具性工具,功能为“用语言解释语言”,它与判断句的主要功能有相通之处,因此判断句式经常被用来表述训诂内容。训诂只使用典型的肯定判断句。判断句式不是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3.
训诂、笺传是中国传统的文献注释方式,而西方传统的解经学也是以解经说文、注疏显义为主要目的,是以狄尔泰为代表的方法论解释学和以迦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诞生之前的技术性的解释学。二者从承担的任务、借助的工具、发展的道路、面临的理论困境等方面来看,都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同时二者又具有明显的文化异质性:解释的文本性质不同,注释者的态度不同,解释的目的不同,意义生成方式不同,发展命运也各不相同。在西方解释学方兴来艾并对中国学术思潮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传统的训诂笺传陷入学术窘境的当代语境下,把中国的训诂笺传和西方的解经学加以比较,开展中西解释学对话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选》李善注的成就在于首先将征引式注释应用于大规模的集部注释,为文学文献注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其次是为后世研究语言提供了资料和课题,并对后代训诂和选学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李善注也存在训诂局限,但同其成就相比,犹白璧微瑕。  相似文献   

5.
词典释义是建立在传统训诂之上的更为严格、更为科学的训诂。在词义方面传统的训诂只能作为词典释义的“资料”,词典编著人必须要有凌驾的功力,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剔除其中似是而非乃至错误的东西。特别是要避免随文诠释、歧义严重、信口雌黄、曲解附会等这些为传统训诂上常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集》是宋代理学的重要文献典籍之一,其正文训诂对我们理解其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训诂内容、方法及其使用的训诂术语等方面对其中的训诂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训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词汇体现了自古代汉语词汇发展至今的历史累积性,而古代汉语又与先秦献语言关系最为密切,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有必要通过训诂材料,运用训诂方法,利用先秦献语言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以正确理解汉语词义,寻求构词理据,分析结构方式以及说明词用法和辨析词语等等。  相似文献   

8.
《论衡》训诂术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王充<论衡>中保存有丰富宝贵的训诂资料,对于<论衡>文本的解读、训诂史、训诂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训诂术语角度对<论衡>中的训诂资料进行研究,初步得出<论衡>训诂术语的特点及用法.  相似文献   

9.
训诂与语言的社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对文献语言的解释,最终必须坚持符合语言的社会性这一原则。贯彻“随文释义”的原则与坚持语言的社会性原则二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词义有社会性,词语形式、用词习惯等都具有社会性。讲语言的社会性,应顾及语言事实和语言习惯,不能简单地仅仅只是按“文法”看问题,也不能单纯地从逻辑事理上去作推断。在坚持语言的社会性原则时,还必须考虑到语言的时代性和语言的地域性这两个更具体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善注《文选》以训诂实证的卓异成就在学术史上确立了其重要地位.于是人们形成一种看法,以为它代表了注释学和文学释义中客观性解释的路数,不染任何自由理解色彩,与随意性解释完全背道而驰.然而若联系李善注全部的丰富内容,以及他灵活运用多种注释手段来看这个问题,则会得出一些重要的不同结论.通过对李善注《文选》在客观注释与自由理解之间的关系作重新思考,从其训诂涉及作品的多义性问题、在训释词语典实和解释作品旨趣两方面都存在个人主观偏重等,可证李善在注重客观注释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自由释义倾向,而且这种自由释义具有他的一部分自觉意识.即使他是作单纯的词义训诂,也只表示为理解划出底线,而将进一步理解、鉴赏作品或更多的释义权利留给读者,并非阻止对作品作进一步释义的可能.训诂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释义方法,对形成中国文学批评传统具有深远重大的影响,深刻地左右着读者的阅读和接受.通过分析李善注《文选》的例子,明了以训诂求释义其实也是能够接纳自由理解的,二者可以相容,这无疑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自由释义传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古文选评的主要编辑目的,并非借以传扬文论主张,而是为了让后学者适应科考而学习作文之法。从历史的角度看,自宋迄清重要古文选评著作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论述无偏颇之弊,材料又较为全面翔实,尤其是指出评点有“知性”的文章学分析和“感性”的鉴赏性分析之别,很具见地。  相似文献   

12.
关于"红色经典"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改编中,种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已经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这说明,对于"红色经典"与"红色经典"现象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仍然十分必要。为此,本刊特组织了这组笔谈。樊星先生的文章,从时代精神、历史选择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张志忠先生的文章,从创作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色经典"作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关照之间的复杂心态;余志平博士的文章,从经典标准、时代需要及改编原则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期待着这组笔谈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对待"红色经典",并进而拓展"红色经典"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古典作品是我国的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记载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及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是从古汉语的音韵、词藻及其文化背景三方面的特点出发探求汉语古典作品英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来,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播出以及"红色经典"作品的畅销,"红色经典"再掀热潮。但在这片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对京剧《沙家浜》的改写、对小说《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改编中,种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和做法已经受到舆论的关注和批评。这说明,对于"红色经典"与"红色经典"现象作进一步讨论和研究仍然十分必要。为此,本刊特组织了这组笔谈。樊星先生的文章,从时代精神、历史选择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阐述了"红色经典"的当代意义;张志忠先生的文章,从创作发生学角度探讨了"红色经典"作者在历史记忆与现实关照之间的复杂心态;余志平博士的文章,从经典标准、时代需要及改编原则几个角度对"红色经典"作了一些颇有意义的思考。我们期待着这组笔谈能有助于人们更加科学地对待"红色经典",并进而拓展"红色经典"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语言审美的过程,其艺术性可以通过美学的观点来认识。作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客体文学作品存在于审美主体译者和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并依赖接受者的理解传导,从而产生美感。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承载,具备独特的审美功能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因而具有重大的美学意义。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两个译本进行研究,从词美再现、句美再现及辞格再现3个方面着手,评析两个译本所传递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强大的剧场演出阵容撑起了本届香港艺术节的另一片天空。史无前例的奥斯卡金像奖创作组合带来的莎士比亚名作《暴风雨》,注定要成为2010年香港剧坛最风起云涌的盛事。这个众星云集的制作选择香港作为其世界巡演的第一站,香港艺术节的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方音乐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形成和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原文化、诸羌文化、西域文化、吐蕃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因此,通过对西北地方音乐文献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各种音乐信息的序化和优化,使音乐文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文献搜集-文献组织-文献传播工作流程的畅通,不但符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需求,也能满足学者对西北音乐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文选》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继承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的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全面论述“创新思维”,把创新问题系统地提到全党面前,开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数量庞大,丰富多彩,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欣赏和发掘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分析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审美类型,可以让人们在音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的平等、轻松和愉悦,并进入到音乐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增强爱国情感、升华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体魄,培养和谐意识的崇高目的。  相似文献   

20.
经籍传注以解词释义为主要形式,但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训诂内容。本文以产生于纪元初的《毛诗故训传》为例,从典章制度、民族心理、日常生活词语、历史背景4个方面,具体分析《毛传》文化训诂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