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协助调解制度的完善以及委托调解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法院调解的主体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与社会化,然而,本文从法院调解制度的内涵角度客观地重新审视法院调解主体的社会化问题,则必然发现基于调解与审判内涵的冲突而产生的调解主体社会化与审判权主体之间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协助调解制度的完善以及委托调解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法院调解的主体由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与社会化,然而,本文从法院调解制度的内涵角度客观地重新审视法院调解主体的社会化问题,则必然发现基于调解与审判内涵的冲突而产生的调解主体社会化与审判权主体之间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冲突。 相似文献
3.
法律理念:法律的社会化进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法律的社会化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以来已近20年了,这场旨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观念的法律社会化运动,其理论设计和实践效果昭示:以往的法律社会化运动只是法律条文的社会化,而法律理念的社会化才是法律社会化的进路。 相似文献
4.
严淑华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3):38-40
法律的出台,重要的在于执行。水法涉及的人更多面更广,其执行力度和程度受到其推广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水法的社会化,是水法向社会普及并严格执行的重要途径。通过水法社会化,将涉及国计民生的水法普及传播,促进公民的自觉法律意识与行为,为社会发展、国家强盛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施行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妒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责任来看,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循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应承担减量化义务,以期更有效地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7.
消费者和经营者是消费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但我国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无明确界定 ,法学界对此亦存在分歧。本文认为 ,消费者可分为三类 :一是为生活消费而购买、使用商品的人 ;二是农民 ;三是像王海之类 ,知假购假进而索赔的“职业打假者”。对于经营者的界定 ,应从行为性质角度理解 ,即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具有经营性质 ,不管行为人是否具有实施此种行为的资格 (在我国即是否领取了营业执照 ) ,行为人应被认为是“经营者”。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主体需求为目标 ,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多个供给主体统一起来思考的产业概念。发展我国物流配送的关键是构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物流配送主体系统。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指涉及将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一切部门、法人和自然人所构成的系统。包括物流配送供给主体、物流配送需求主体、物流配送投资者主体及与物流配送相关的辅助部门等。物流配送主体体系的构建 ,作为一种市场主体经济行为是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运行的策动者和承担者 ,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奠定行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政治社会化的历史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家认为 ,任何个体 ,从其呱呱坠地的一刹那开始 ,就受到文化传统的左右。阿尔蒙德、鲍威尔曾经把政治社会化方式区分为直接方式和间接方式 ,间接的方式即暗示的政治社会化 ,指影响人们对政治体系中相应角色和对象的看法的非政治态度的传递。中国有着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又有着未曾中断的早熟的农业文明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小农经济与血缘宗法制度的结合为背景、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及传统思想文化为养料的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化 ,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间接政治社会化方式。我们在构建当代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只能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因势利导 ,发挥其在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政治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体行为的主动性和制约性,个体与作为政治社会化主体的社会之间的适应性与冲突性,政治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是蕴含在社会政治互动中的四方面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政治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汪志飞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5):62-66
环境污染治理向来被视为公关部门的独角戏,排斥私人资本的参与。但当前公共部门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出现了资金不足、资金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引入ppp机制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选择之一。研究环境污染治理PPP机制应以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以PPP机制的原理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特殊性为基础。处于PPP机制支配地位的是特许经营合同,其本质上是公法关系。环境污染治理PPP机制法律关系的内容涉及公共部门的权责、公共部门与私人投资主体之间的风险分担以及社会公众在该机制中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呈现出的严重恶化的趋势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3.
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网络生成与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睿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2):24-31
网络时代,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获得了新的场域,环境风险信息通过网络实现放大,产生涟漪效应,并导致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次级后果。其生成的主要原因是网络规制立法相对滞后、现实利益表达机制不畅、网络公共领域逐渐形成、地方政府环境风险应对失策等。因此需要完善环境风险网络沟通的法律保障机制,建立环境风险网络生成的法律预防机制,构建环境风险相关各方的利益整合机制,健全环境风险网络社会放大的监管追责机制,以有效应对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网络生成。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之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公益诉讼与传统的环境诉讼比较,诉权得到放宽,适格主体得到扩展,环境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为英美、大陆法系国家环境立法、司法广泛采用。在我国仍为传统的环境诉讼,与环境现实需求、理论发展、制度完善极不协调,亟需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5.
16.
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遂良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先华夏而后夷狄”、“畏威慕德”和“以信义而抚戎夷”等三大部分所构成。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又有个人对民族关系的深切体验,还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浸染,也有唐初民族关系思潮的影响;关注现实和经验理性是褚遂良民族关系思想的最主要特征;他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对儒家教义和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彭清燕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17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学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种种社会矛盾化解对策,但已有研究缺乏法哲学上的整体性追问,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对策无法在最深层的本质上获得某种内在关联,以致社会矛盾化解对策欠缺深刻的"元理解"而碎片化。社会矛盾化解的法哲学根基是重塑的法权理论。法权是权力、权利、义务、责任的统一体,社会矛盾化解是一张由权力、权利、义务、责任组成的复杂的、多元的力量关系图,法权是社会矛盾治理革命的"元叙事",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化解于法权逻辑的框架中得以清晰地解释、融汇、贯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老年弱势化问题凸现是产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对于传统保障的破坏和法律自身缺陷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探求老年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老年弱势群体的法律救济应该走一条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各国法律成果,力除法律障碍性因素的统一法制之路。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风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4):68-69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材料 ,其正确性直接影响到司法公正。为此 ,我们应充分认识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 ,明确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方式及审查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