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英  肖德仁 《理论界》2005,(2):182-183
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单一粮食生产”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在我国,虽然有些地区的农村经济搞起了多种经营和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但就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是“单一粮食生产”,这种经济结构格局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而这种“单一粮食生产”由于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使得多投入而不能多产出,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第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停滞,城镇化滞后。从较发…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再生产的视角看,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的劣势,对农村三产融合提出了客观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因包括新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赢利增收驱动、支持政策创新等。调研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包括第一产业后延、第二产业前伸、第二产业后延、第三产业前伸、第二产业前后延伸等五类。为更好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合作,创新融合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保障融合发展中的农户权益;健全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强化融合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3.
没有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没有江西全省经济的腾飞,而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转移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输送农民工并不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根本途径,在农村地区发展二、三产业,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才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要以全民创业为主线,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工回乡自主创业,在全省掀起发展二、三产业的高潮,从而推动江西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障碍,迫切需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可以使农村充分引入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效率;有助于打造城乡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优势和增加农民收益;有利于推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在以城乡融合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城乡要素权能不对等、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巨大等问题突出,需要深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深化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大产业振兴力度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保障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为农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但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因此,改革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基于此,从土地确权、创新集体土地产权实现形式、培育经营主体等方面论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路径,以期有助于扫除阻碍三产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资源约束日益明显,农产品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的严峻背景下,探讨并实践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狠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意义重大。研究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探索情况,发现我国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要素流动不通畅、"三链"拓展不足、质量与技术保障不够、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与政策支持乏力等问题。基于以上现实问题,需要从农村农业改革、"三链"重构、技术创新及运用、政府引导与市场开发、政策支持等方面出发推进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金基 《南方论刊》2003,(11):31-32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一是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瞄准国际市场,生产"名、优、新、特"产品;二是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结构,政府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要来作出决定;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近几年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特点。1988年底,浙江全省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达到640万人,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33%,农村二、三产业产值达到655.75亿元,占全部农村经济总产值的70%,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已占到70%。去年底开始,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治理整顿措施,乡镇企业面临种种困难,大批职工向农业回流。  相似文献   

9.
产业融合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并呈现出与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即农业产业融合化。农业产业融合化不仅拓展了农业经营理念,而且改变了农业经济的属性,使农业也具备了与其融合产业的功能和特征。大力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产业融合是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相似文献   

10.
与二、三产业相比较,第一产业(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狭义农业)的比较利益最低。习近平同志把这种狭义农业称之为小农业。小农业是农民陷入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同志著的《摆脱贫困》一书,以闽东地区为研究对象,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闽东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大农业。习近平同志所谓的大农业,是一种立体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还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储存,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小农业不同,大农业大幅度提升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要发展大农业就必须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搞好农村教育,提升人口质量,开发劳动力资源。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就地城镇化是发展大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无从事二、三产业的一技之长是制约其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深层次障碍。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必须标本兼治 ,在消除制度性障碍的同时 ,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扩大农村教育出口 ,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一、一二三产业失调:不合理的农村经济结构现状 农村经济结构是指农村中的一、二、三产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组成和比重。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一直是国家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但是收益不甚理想,我国农村经济结构仍然处于不合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值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奉节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农产品质量低、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比较效益低等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经济学的分工理论,阐述了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决定市场的大小。实践表明,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专业分工一定很强。入世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完善专业分工理论,行动上要打破城乡户口分割的界限,并建立乡镇企业保障制度,让乡镇企业员工与农村土地脱钩,使农民能够从事专业的一、二、三产业生产,解决农民既从事农田劳动又从事非农劳动所产生的磨擦损失,从而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循环农业在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安全保障、农业收入增加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上还差强人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有研究主要从农户、技术、制度等角度展开,缺乏一种"集成"的视角,也即存在循环农业发展的"集成缺失"。然而,无论是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循环,种植业、养殖业和微生物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还是农业系统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效耦合都离不开产业和部门的系统集成。因此,从综合集成的角度去研究循环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理论基础、根本方法、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了一个综合集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促进循环农业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强国的基础。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中国和日本都提出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政策。我国的农业产业融合以支持大项目、大企业、产业园为主,以县城或乡镇为载体,依托产业园实现,强调三产对一产二产的辐射带动作用,且借助数字技术、文化创意,试图培育具有数字化、生态化特征的未来农业模式。日本则更加注重小农户与工商业的连接。从实践角度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既有类似于日本的“接二连三”型特征,即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也涌现出具有数字经济新特征的六次产业融合模式。今后在产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中,应更加注重小农户的利益,更加注重合作社的发展,充分应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李秋红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5(11):136-141
我国正面临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一过程虽然受制度和体制的约束越来越少,但却受当前经济发展乃至经济波动的制约.这方面的制约突出地表现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即大量的需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与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城镇的发展所能容纳的就业量之间的矛盾.从实现农业内部劳动生产率与就业双增长、重视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发展两方面实现就业容量的扩张,通过经济的增长实现就业的增长,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导致农村经济的非农业化。农村社会分工的一般过程是:手工业从农业中逐渐地分离出来,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渔各业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且其产品大部分进入流通。这种性质的社会分工,在纵向形成各种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和经济体系,在横向上各部门通过商品交换,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农村的社会分工,是由低程度向高程度逐步发展的。其直接而明显的结果是:农村中单纯从事种养业人口的比重逐步地下降,工、商、交、建、服等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农村中新的独立的产业部门。 我国农村社会分工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农村的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责任制,为农业生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给农村劳力结构和经济构成带来了深刻地变化。面对这变化了的新形势,如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我们认为,在城郊地区,兴办农业企业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资本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在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不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的调整,而是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资本,也不能主要依赖农民和农村乡镇集体,而应该来源于农村以外的经济组织,如资本市场、外国资本和政府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