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言文互动"不但是"五四"文学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文学建设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方式.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在"言文互动"中逐步深入的.首先,通过分析晚清白话文运动的理论误区和历史局限后指出,言文互动的阙如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主要在于"言文互动"的形成.然后着重阐述新文学在言文互动中的探索,和新文学作家以"言文互动"的理论和创作对新文学的开拓之功.文章在最后还指出,由于文学和文学语言的本质及其发展要求,决定了"言文互动"将与中国文学的发展相伴始终.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在肯定民主理念之普遍价值的同时,更为强调民主制度与中国特殊文化传统的适应性,对"中国式民主"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制度设计。在其乡村建设理论中,他继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提出"人治的多数政治",对西方代议制民主的两大基础"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和"法治原则"予以颠覆,凸显了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特质,表现出鲜明的协商民主的色彩。儒家思想与协商民主具有很强的亲和性,能够成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积极资源。  相似文献   

3.
杜慧 《人文杂志》2015,(1):90-96
自北伐完成后,国民党开始力倡"建设",努力于由前之"革命"变向为"建设"的历史转折。各种建设思潮顺势涌现,逐渐凝聚为时代主题,近代中国以建设为朝向的历史帷幕渐次开启。期间,官方机构、社会精英及社会团体都曾进行过种种心智和行动上的探索与努力。回顾与反思民国建设从思潮到事功的演进历程,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历史规律和启示,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国家建设的进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比较的宏大参照系之下,近代中国人在探索西方何以富强的过程中,逐渐将其富强之因与议院紧紧联系起来。同时,也认识到议院与"民气"、"民心"、"民隐"的关系。出于富强之功利考虑,不少人积极鼓吹仿立议院;从维系君权之统治权威与尊严出发,不少人提醒要谨防议院带来的挑战。无论是1898年前对西方富强原因的探讨,还是此后关于议院的定位、议院的职权、议院的类型选择等分析,以及民初有关国会的实践状况,近代中国人对议院的认知主要是基于工具价值,始终以"有用无用"来判断。从中给予当代中国最富价值的启示是:没有全民对诸如议院等制度的认同,就很难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成熟定型的元素,也无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常态治理。  相似文献   

5.
颜炳罡 《文史哲》2021,(4):145-153+168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既是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是他对人类文明之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主观构想。他一再断言:中国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也不能复制西方文明的模式,只有认取自家的根本精神即儒家的精神,结合西洋文化的优点,走出自己的路。这个路就是以农业现代化引发工业现代化,以乡村情谊文明滋润都市文明,再建中国社会"新礼俗"的路。他力图以乡村的现代化撬动整个中国的现代化,以"改良"为手段实现中国整体社会结构调整的"革命"之目标。以乡土唤回"儒魂"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坚定走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乃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建设历经90年,为使其发展更趋完善、成熟,需对其体系建设进行思考。大致来说,体系建设包括"主题"、"内容"和"线索"三大部分。中国政治思想的"主题"是追求或构建合理的政治秩序。围绕这个主题,其"内容"主要表现为追求或构建合理政治秩序的社会条件,追求或构建合理政治秩序的理论逻辑,追求或构建合理政治秩序的具体模式,实现合理政治秩序的基本举措,实现合理政治秩序的主要价值。就"线索"而论,大致经历了孕育形成、制度化、流变、转变、转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陈平 《人文杂志》2020,(9):10-14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既是交往行为,也是价值重塑和实践创构行为,且彰显了三个理性向度。在交往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政治建设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耦合中既回应了"历史之问"与"时代之问",又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特质。在价值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政治建设依凭其价值期待,既实现了"政治价值"与"人本价值"的辩证协调,又显扬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道德取向。在实践理性的向度中,党的政治建设在制度建设与具体实践中达成了辩证统一,在时代特色和理论原创的实践阐扬中得以延续与创构。  相似文献   

8.
体系化是一个科学的党建理论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指导,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优化党的建设总体目标、总体布局、实践方略等方面的内容,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不断走向成熟定型。辩证审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建设中的"变"与"不变",可以更深入地探知继续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推进的启示:一是必须践行知行合一,增强党建理论与实践的动态耦合;二是始终坚持价值守正,彰显党建理论的人民性立场;三是牢固树立问题意识,促进党建理论的针对性发展;四是勇于借鉴他山之石,推动党建理论的开放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六十多年的探索历程,大致可以分为1949—1978、1979—2002、2002—2012以及十八大以来四个阶段。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探索,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再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蓝图的整体勾画与相关保障体系的完善,表明这一探索是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校正、深化和完善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应对现实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前进的。当下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必须上升到重要执政理念和基本国策层面,要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切实推进,同时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与制度建设、法治保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追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人民性,就是要从价值观上牢牢把握"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谁之需要"这四个基本维度。在现实维度上,要从市场经济与道德原则的二律背反中把握人民性的哲学依据;在认识论维度上,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照中把握人民性的价值旨向;在实践维度上,要在"剧作者"与"剧中人"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人民性的价值驱动。只有回归群众生活直面当代中国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人民性的价值维度才能够得以真正显现。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朱德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而深刻。应该说,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又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值得深入认识并积极借鉴。"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思想本身,更具有时空延伸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与高歌猛进,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或社会主义的"中国式"休戚与共。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走自己的路都是我们的不二选择,也是历史的结论,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将还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为研究对象,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本质的、规律性认识的开放式的有机整体.其"科学性"充分表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观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的"科学认识"上,表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近九十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实践"中,表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的"科学结合"上.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与实践历程突出地表现出了三大时代特征:发展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一统性与多元性的有机统一.这充分展示了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性的"理论自觉",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4.
十八世纪英国的建筑家威廉·钱伯斯在其撰写的"东方造园论"中首次向西方读者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园林的面貌,并将之与西方园林进行对比,从造园手法、形式布局、造园诉求等各方面分析了东西方园林的不同。本文试图探索十八世纪东西方园林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依此思考中国当代园林建设。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创造性伟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将对世界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对政治行为的“社会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把握一般的基础理论和明确自身内在需求的前提下,破除某些传统政治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深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探索和提供更为成熟的指导理念。突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对政治行为做"社会化处理",是对以往经验教训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理论上,它符合国家本质的要求;在实践中,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是对政治行为做"社会化处理"的重要体现。这不是一般性的调整策略,而应内化为中国基本的执政理念和战略高度上的设计,并需要着力体现在政府工作的各方面。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造性探索,已经深刻地融入到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治国方略之中,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展现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成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8.
学术信息     
《学术界》2012,(2):253-254
本刊讯2011年12月25日,"2011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本次论坛从全球化发展的宽广视域,从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深刻审视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现实性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问题,对全球化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理论问题和实践路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西方各个国家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维护都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特征,即在"发扬本土"和"吸收外来"的关系调整中探索适合本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路径.对现代西方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煜 《江苏社会科学》2007,6(6):166-170
本文从中美两国外交发展的历程比较谈起,提出前瞻性概念,揭示中国外交从"幼稚"逐渐"成熟",由"被动"走向"主动"过程中存在的前瞻性问题,并且进一步发掘其根源,从而为我国"前瞻性"外交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