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迅  王劲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55-164+282
中国古老而漫长的农耕文明,导致中国先民对山水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敬畏,其中包含着对现代生态文明富于启迪的风景美学思想,中国古代山水画则是风景审美的重要呈现方式。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研究,不仅是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的产物,而且是现当代西方美学与中国古代风景美学对话的产物。西方美学的科学主义传统有时造成西方汉学对中国古代风景美学的误读,自然审美伦理化并非中国风景美学观念独有,也同样存在于在西方美学之中。中国先民融入山水之中,把欣赏自然之情转化为热爱自然之德,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对自然的谦卑。中国古代山水画描绘的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川,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局限于目力所及的世界一隅,而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烦扰喧嚣的和平宁静与理想梦幻之地,蕴涵着意趣高古的原始自然对于生命与心灵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与时俱进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还是新实践美学的开启者。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实践创造美学",实践创造美学的集中表现是《美学新论》。实践创造美学,从审美关系出发,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把美归结为多层累的突创和恒新恒异的创造,把美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美的本质系统。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实践创造论美学直接连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中介,还是促进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开辟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综合研究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儒道互补显著特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特征及其在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表现。蒋孔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工程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是中国面临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古今中西多种艺术美学话语轮番激荡,而伍蠡甫是这一时期罕见的兼采中西理论又擅长艺术创作的美学家。伍蠡甫的艺术美学思想立足于其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在接受中国画论传统的基础上博采西方美学理论之长。与此同时,伍蠡甫对西方美学话语并不是一味盲从,而是秉持独立思考与审慎批判的态度,以“本位立场”积极参与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探讨伍蠡甫艺术美学思想的内在理路,特别是厘清伍蠡甫艺术美学中关于理论与实践、中与西、古与今等命题的思路,将为我们思考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路径问题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4.
一和谐为美,在中国和西方不但都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美的重要见解,而且出现的时间也十分相近.在中国,最初萌发这一美学观念的阴阳五行家是郑国的史伯,他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继而运用和发挥这一见解的晏子,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阴阳五行家的美学思想,首先把"和"与"同"视为两个对立的观念,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所谓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美学把美定义为"感觉的完美性",从而把审美经验当作了美学的第一主题,取消了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未来美学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从"感觉的完美性"向"存在的完美性"的过渡,这意味着回归向古代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柏拉图关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二元论是对美学和艺术的最重要的存在论奠基,指出了在感性世界之上还有一层更高、更真实、更完美的理性世界存在,以此规定了美学的基本论域:美是存在本身的完美性,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可见之美与不可见之美的关系问题,艺术的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近代美学理论在引进西方美学理论时,对作为范畴的"美"的概念的翻译,力求选择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相对应的名称,以适应我们业已习惯了的对与"美"相关的理念和实际生活中的美的事物的理解.从词的本义说,西方美学把美学意义上的"美"称为Beauty,也就是美丽,其包含的意义是比较丰富的.而把Beauty翻译成狭义的"优美",就显得削足适履了.因此,把作为范畴的"美"理解为作为形态的"优美",从而使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局限到了"优美"这一种形态上,与此同时,又把同样作为"美"的另外一种形态"壮美"理解为与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等值的概念,这是需要加以辨正的.  相似文献   

8.
悟妙与审美--中国传统美学中心范畴的选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宝春 《江淮论坛》2003,(4):143-145
"妙"和"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两者之中"妙"高于"美","妙"超越了"美","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主要范畴都与它相关.悟妙是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的精神活动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自然、人生与艺术的相通点,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儒家、佛家思想而逐渐形成的,它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周纪文 《阴山学刊》2003,16(2):5-12
周来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的“美是和谐”理论在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 ,因而又被称为和谐论美学派。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体系包括了方法论和体系论 ,美学和艺术本质论 ,美学和艺术形态论 ,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史研究。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 ,周先生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观念 ,理性精神贯彻如一。和谐为美是其思想的核心 ,三大美的理论是其精华 ,主潮风格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关于什么是美、美与善的异同、审美直觉、艺术模仿等方面的观点既超越了前辈学者 ,又对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 ,研究托马斯的美学思想 ,对于我们了解中世纪美学以及欧洲美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审美文化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影响大致以1840年为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况,1840年前较为微弱,1840年后则不断地增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第一次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审美文化,尤其是美学思想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涌入并渗透到中国,引发了中国文学界自觉的美学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一些受到西方美学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艺术家,同时又是诗学家或诗人,他们纷纷自觉地以审美眼光观照诗歌,或者从审美视角进入诗歌现象,对古今中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或者以自觉的审美意识来创作诗歌。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诗歌美学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催生婆,在中国诗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现代诗学家或者直接引入西方美学范畴,或者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启发,对中国传统的诗学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基础的形成正是中国现代诗学家们在西方美学思想启迪之下,对中国传统诗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勾勒与周来祥美学理论述评韩德信一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态势从形成过程看,它是从接受西方美学思想到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建立中国美学体系的过程;从其理论形态上看,它是由近代对立崇高阶段向现代辩证和谐美过渡的过程。鸦片战争隆隆...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美学的逻辑出发点是"美文字之艺术"、人文化了的艺术.本文以美学范畴的原初本质为依据,对风靡世界的后现代主义重要作品<哈利·波特>进行解读,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美学虽然是建立在对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文学美学的批判基础之上,但是这种批判并没有危及和否定"美"学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对美学本质的捍卫,使美学获得了涅槃.在更深广的社会维度上,后现代主义文学发掘出了文学艺术"美"的本质,甚至建构起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汇方向,在人类社会未来总体发展中发挥了某种"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中世纪教父时期美学思想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把上帝当作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其关于上帝的美、精神美和物质美的思想为解决古希腊罗马美学中具体的、可变的、有限的美与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美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把“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谐、映衬”的观念引入美学中,给予丑一定的美学地位,从而丰富了西方美学史范畴的内涵。奥古斯丁论述审美经验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美学思想一个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重要之处,在许多方面决定了西方中世纪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强调艺术应该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其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宗教神学服务,从而为西方中世纪美学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富春 《中州学刊》2005,(3):241-243
伴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身体问题在思想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理所当然地关涉到作为感性学或者感觉学的美学,因为身体不仅是感性世界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还具有感觉的机能.身体美学或关于身体的美学正成为美学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人们不仅试图将身体美学体系化,而且极力重构中国和西方美学历史中的身体问题,以至于要描述出中国身体美学史和西方身体美学史.于是身体美学自身面临着泛化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澄清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社会美”范畴创构六十年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美是中国现代美学独创的范畴,也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要贡献,首次出现在蔡仪美学中,至今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繁荣之后,这个范畴逐渐被冷落,甚至被遗忘。社会美理论的确存在许多有待澄清的问题,但其生活指向和现实关注却显示出中国美学的基本特色,当今文论界所推崇的西方审美化理论,完全可以纳入社会美的框架之中。社会美有古代和现代两种历史形态,当前的审美化理论不过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强化了社会美的古代特点,实际上是向古代美学的倒退。从美善混同的功利性转变为美真结合的认知性,从漂亮炫目的形式美转变为生活原生态的现象化,这是社会美范畴走出困境的关键;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也将切实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深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神三昧的宗白华以他独特的生命美学视角观照宇宙深邃的奥境,以宗教家的大悲心构建起一个映射天地诗心的有情有象的诗学体系,向我们开启了"由美入真"的幽邃之径,宗白华在实现其"世界美学"的理想范型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跨学科视域中建立将宇宙世界与心性、美学、宗教、伦理、科学、社会等领域完全打通的形上论,在跨文化视域中,以他生命本体美学观消弭"中国心灵"与"西方精神"之间的罅隙,寻觅人类心灵一体化的"美丽精神".其"求美学上最普遍的原理而又不轻忽各个性的特殊风格"的入思理路为开创比较诗学的论域空间提供了醍醐灌顶般的神启.  相似文献   

18.
谷鹏飞 《文史哲》2006,9(6):155-162
西方经济学和美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西方经济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美学意味和阶段性特征,即古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近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与功利之美、现代经济美学思想的丰裕与幸福之美、当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和谐与快乐之美。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加强我们对于经济学和美学学科自身性质的认识,可以使我们在学科意义上深化对于经济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思维--清末民初历史小说作品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发了清末民初中国有识之士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不再沉醉于老大帝国的幻梦中,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用开放的、世界的眼光来考察中国历史.此时,小说的启蒙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小说被誉为"文学之最上乘".历史小说创作呈现全球化思维的新特点,小说家配合社会现实的需要,宣传、普及世界各国历史,创作、翻译了大量历史小说作品,包括介绍欧美等国历史的小说作品、反映世界其他殖民地国家悲惨历史的作品和一些世界通史题材的小说作品.他们以开放的姿态翻译、创作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作品带有进化论思想、世界史观等特点.同时,小说家通过"借外鉴中"、中西比较等方法解说历史现象,也促进了全球化思维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  相似文献   

20.
西方美学挟强势文化背景进入中国之后,中国美学西化无法避免,并因面临西化挑战而激活本土传统的某些方向和侧面。中国美学西化,首先是中国美学在中国本土范围内的西化,这是中国美学西化的主流。中国美学西化其实不限于中国本土。中国美学传到西方世界之后,也随之改变自己的存在样态,以利于西方学界的理解和接受,这是中国美学在异域的西化。西方美学进入中国之后产生了两种西方美学的分野:一种是存在于西方的西语西方美学,中国人没有也不可能对它进行任何加工和改造,属于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种则是存在于中国的汉译西方美学,它表达了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诉求,并被过滤和改写,成为中国传统的延伸。西方美学"化中国"和中国美学"化西方"的双向逆行,由趋同性话语而走向普适性理论,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对于非西方后发展国家的美学研究,对于以东西方多元美学为共同基础,使美学超越特殊地域范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学科,解构"西方中心论"并建构普世性美学理论,均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