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宁的物质定义比起旧哲学的物质定义,要科学得多。但是,我认为它也有不足、不够完备,需要加以补充的地方。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中 ,开展了不同意见、不同理解的论争 ,活跃了学术空气 ,丰富了教学内容 ,但同时在认识和理解上也出现了一些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本意的偏差 ,对列宁物质定义中感觉的理解 ,就是一例。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在总结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给哲学物质范畴作了这样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 2 0页 )。有的同志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但长期以来人们却没有搞清楚列宁对物质定义中第二句"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真正含义所在,故无法把握这一定义的精髓。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 “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社会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社会存在”范畴?近几年来,有些同志提出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首先,我们来讨论:“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 什么是“物质”呢?列宁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就是说,物质即是客观实在。物质即是对于一切形态的客观实在物的总和的科学抽象。什么是“存在”呢?人民出版社1980年再版的《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25页)说:“存在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感觉以外的客观实在,也就是物质。”照这么说来,“存在”和“物质”就是完全等同的了。  相似文献   

5.
物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概念的科学理解。对列宁的物质定义作出实事求是的当代阐释,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而且有利于在当代条件下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因果关系的运动’实际上等于在不同的广度和深度上被抓住、被把握住内部联系的物质运动以及历史运动……”(《哲学笔记》第170页)。这一观点表明,因果关系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亦即本质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列宁还对此观点进一步作了具体阐述。他说:“一方面,应该从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对实体的认识(概念),以便探求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真正地认识原因,就是使认识从现象的外在性深入到实体。”(《哲学笔记》第167页)所谓“实体”是和本质、基质、自在之物等属同一序列的概念,而同它们  相似文献   

7.
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里 ,通用着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关于“物质”的定义。这个定义 ,马克思没有 ,准确地说 ,恩格斯也没有 ,只是在《自然辩证法》里有个解释 ,原文说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 5 5 6页 ) ,显然 ,这是对类似于“物质”的定义可能诞生的某种说明或解释 ,而不是定义本身。依照传统和习惯的看法 ,物质统一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 ,为什么著作等身的马克思、恩格斯却没有给物质下过定义…  相似文献   

8.
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唯一特征,作为物质概念的内涵。理解列宁的这一定义时,很早就提出了两个难点: 其一,运动、时间和空间等等,不也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吗?为什么称客观实在性为物质的唯一属性呢?通常在世界的物质性这一章的第一节里讲物质,断定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但翻几页,讲第二节运动时,马上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不是有点矛盾么? 其二,根据形式逻辑下定义的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上应当相等。既然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然运动、时间和空间、规律等等,也是客观的,列宁甚至明确说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那末按照定义,应当认定运动、时空、规律等等也是物质。但是这同哲学常识有所抵触。辩证唯物主义其他原理告诉我们:运动、  相似文献   

9.
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物质的本质是什么?三十多年来,在我国的大学和中学教科书中,在一些政治读物里,一谈到物质概念吋,一般都要引用列宁的一段论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官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并认为这是哲  相似文献   

10.
近代哲学的物质并不是以原子为典型的物质个别,而是心灵之外的全部真实存在的并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物质性实体的总和。列宁所界定的物质并不是包括全部客观实在的最高的物质一般,而是和近代哲学相同的、可感的物质性实体的总和。传统教科书对列宁、恩格斯和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理解和诠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1.
在解释列宁的物质定义时,主要的争论通常是在两派之间进行的。一些人把物质理解为实物和场的客体(例如,尤尔琴科就认为,每种物体、每种物质客体都是物质,可以说物的集合就是物质的集合)。另一些人则认为,物质概念只适用于“整个世界”,并不适用于个别物体。库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目的,是要探讨辩证唯物论的物质论的基本范畴之一——物质客体范畴。一提出物质客体范畴,我们立刻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物质客体?应不应该将物质客体理解为物质实体与物质属性的统一?为什么割裂与混淆物质实体和物质属性就会产生唯心论、多元论和机械唯物论?这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是不是搞了一个“本体论的物质定义”?物质客体范畴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又如何?物质客体范畴是不是物质论范畴体系的细胞?物质客体范畴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其他范畴特别与物质论的其他范畴的关系又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的。经验批判主义的创始人马赫却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觉系列的调整了的(或者协调了的)体系”。“是判定方位的感觉”。“不是具有感觉的人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而是空间和时间存在于人里面,它依赖于人,为人所产生”。伟大导师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马赫的这些荒唐谬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深刻指出:“唯物主  相似文献   

14.
物质和相互作用是相辅相成的,有物质就有相互作用,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物质总会凝聚成自在实体,这是不需要人参与的自然过程,人参与的过程即是自在实体转化为现象实体的过程。“自在实体”与老子的“道”或“无”属同类概念,但比“道”、“无”概念精细。道可道,非常道。现象实体是可道之道。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说过:“……我们能够知道,而且确实知道,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二十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段话作为时代的定义;把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作为区分时代的依据和标准,论证“时代没有变”的论据。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违背列宁原意的。只要仔细读一下列宁这篇文章,就不难发现,列宁区分时代是看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那些特别突出的、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的。在《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6.
要了解划分阶级的客观根据是什么,先必须知道什么是阶级。列宁曾经给阶级下了一个科学定义,深刻揭示了阶级的实质。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导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存另一个集体的劳动。”列宁的这个定义告诉  相似文献   

17.
概念的逻辑体系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从“感觉”唯物主义向“概念”唯物主义思想的“飞跃”是列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研究帝国主义的定义,是研究帝国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目前在撰写有关文章和编写有关教科书中不应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就怎样认识列宁的帝国主义定义,过去在运用列宁的定义上存在什么问题,现在是否应该对列宁的定义进行修正等,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学术界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注意到了物质范畴对哲学史的继承。但是,人们只看到物质范畴同哲学史上“物质(质料)”范畴的关系,这很容易重复历史上片面的物质观。认真地研究哲学史,人们会发现,欧洲哲学史上回答世界本原问题的范畴是实体。物质(质料)只是实体的一个方面,物质(质料)范畴的认识成果是包含在实体范畴的内容中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20.
我们必须区别两类不同的存在问题:第一,在语言结构之内的某些新实体的存在问题,即内部问题;第二,整个实体系统的存在或真实性问题,即外部问题。实在主义者承认物质世界存在,主观唯心主义者则不承认,这一争端经过了若干世纪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不能解决,因为问题的提法就错了。提出物质世界本身存在问题的人,心里想的不一定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问题,即关于语言结构在实用上的抉择问题。如果有人决定接受现有语言,那么无可否认他已接受了物质世界。但这又不能理解为他好象已经接受了关于物质世界存在的信仰;根本就不存在这样一种信仰、断言或假定,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接受物质世界的意思不过是说接受了某种语言形式,换言之,就是说接受了形成言辞陈述的规则,以及试验、接受或摈弃这些言辞陈述的规则。但是物质世界存在的问题不可能在这些陈述范围之内。许多哲学家把新的实体系统存在的哲学问题看作是本体论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当实体存在问题经过本体论研究证明属实之后,使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才是合法的。与此相反,我们(指语义学者)的观点是,采用新的语言形式用不着任何理论证明,因为它并不意味着对于存在的任何肯定。抽象实体的合法地位问题,最近又在语义学里引起了争论。在语义学的意义分析里,某些语言里的词语常常说是表示某些“语言外的”实体。把物质的或有形的事物、事件看成是“所指”,不会引起严重的怀疑。但是有些人,特别是经验主义者,则坚决反对把抽象实体看成是“所指”。有些英国哲学家批评包含有抽象实体的语义学方法,事实上语义学者一点也没有认为他们述及的抽象实体可以直接通过感觉或某种理性直观使人们获得经验。斗一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