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中国当代军事文学的嬗变过程,一是作家描写战争视角的转变,即由对战争过程的再现转为对战争内涵的思考;二是英雄形象塑造的演变,即由对外在的英雄行为的描绘转变为对战争这个特定环境下人的本质的揭示,其中蕴含着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件变化与其说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莫如说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种审美经验对另一种审美经验的反叛,无论是十七年文学,还是新时期文学,作为历史阶段已结束。在这里,军事文学只是一个角度。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探讨了20世纪战争文学的成就和价值。作者认为,战争文学是20世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时代的记录和历史的见证。与历史著作相比,战争文学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具体性及情感倾向性等特点。20世纪战争文学注重描写战争境遇中的人,揭示人的内心活动,反映出人性的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其鲜明思想倾向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相似文献   

3.
画出魔鬼的面目与灵魂——简论丘东平笔下的战争马全应战争文学一直是华夏文学的重要一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不无缺憾。我们的战争文学注重对战略决策、战争场景、英雄行为等的展示,而缺乏发掘战争中人的隐秘的深层心理与生命本能的微妙复杂性。战争的酷烈悲壮...  相似文献   

4.
徐光耀论     
与新中国一起诞生的作家之中,有一批是有着戎马生涯的战士。当他们投身到共和国温馨而幸福的怀抱里时,对于往日血与火的热烈自审,和作为幸存者对于已逝者的极不安顿地追思,常常使之不安与骚动。或许,由于这种社会反思与文化心理情不自禁地碰撞,在建国初期的文学历程中曾经出现过一股战争文学热潮。徐光耀便是勇立潮头的弄潮儿之一。当他把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奉献于文坛,曾引起一阵不小的激赞之声。生活造就作家,作家选择生活。从此,徐光耀毫无犹豫踏上战争文学之路。六十年代初期,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及其同名电影,对于战争文学,又有新的开拓,进入新时期以来,他仍躬耕不已,痴迷于战争文学。近期又以中篇小说《四百生灵》,显示出他探求之气雄心不减。通观他的创作道路,可以确认,他是一个开拓型与坚韧性的战争文学作家。现在研究他的生平与创作,对于发展新时期的战争文学,总结战争文学的内部规律,无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战争是极丑与极美的统一,在大丑中孕育大美。只有正义的战争才可能是美的,并且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的一方才有战争美可言。战争美是社会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战争的美,美在英雄人物,美在智慧谋略,美在沙场景观。战争美是冲突造成的暴力美,是崇高之美,又是悲剧之美。战争造成仇恨,战争文学却要播洒爱的阳光。英雄主义是战争文学的魂魄,理想主义与爱国主义使战争文学具备了强大的精神穿透力,战争文学的阳刚之美鼓荡着人们的魂魄,战争文学还具有"传奇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对于战争小说而言,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代。在南线战争爆发之后,一大批反映战争题材的军旅小说异军突起,彰显出军旅小说的独特品格和重要意义。综观这一时期的战争小说创作,无论是其文学理念还是题材内容,无论叙事风格还是审美品格,都因其对于"英雄是人"、"军人是人"理念的重新确立而展示出全新的风姿。由完美英雄走向伤痕英雄、由阶级英雄走向民族英雄、由正统英雄走向民间英雄,成为80年代战争小说英雄塑造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有人作过种种探讨,①现在又有了权威性的解释。②我这里所要讲的,主要是在民族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自人类发展到有国家出现的时候起,当这个国家遇到战争的威胁,以致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总会涌现出一批仁人志士来关心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保卫国家的生死而战,这样重要的历史内容,便是爱国主义文学产生的土壤。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久远,文学记载的缺乏,最古老的爱国主义文学情况如何,已无从得知  相似文献   

8.
一 苏联从六十年代中期起到八十年代,陆续诞生了一批“全景性”、“史诗性”的卫国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如邦达列夫的《热的雪》、西蒙诺夫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恰科夫斯基的《围困》、普罗库斯林的《命运》、斯塔德纽克的《战争》等等。其中,恰科夫斯基的《围困》篇幅最大(近二百万字,比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多六十多万字),是最能体现“全景性”战争文学的特征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9.
战争本身是一种独特的美,战争本体美经过作家这一中介环节而转化为文学美,这是战争促生出的独特的文学气象。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建安文学中的战争美,包括打上战争印记的自然奇观和社会奇观。雄奇的山川因军旅的涉入,也成为战争美的范畴。曹操的山水诗,艺术地表现了打上战争烙印的自然景观。战争满目疮痍一旦被诗人写入作品,它就成了审美的对象,建安文学中的惨烈之美烧灼着人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代,正当苏联战争文学向前发展时,杰出的作家省洛霍夫,在战争文学中另辟新径,以独特的题材真实地描写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反革命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歌颂了英雄的苏联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写下了一篇悲壮的作品——《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继承了以往战争文学的优点,丰富了战争文学的题材,使主人公的形象多样化,对战争素材作了新的处理。这部作品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苏联评论界称它是“军事小说发展的转折点,开辟了一个整个时代,是浓缩成短篇小说的史诗,标志了战争文学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战时大后方文学与法西斯国家文学交往片论苏光文如果说,和平时期文学对外交往还有一定的弹性、模糊性与宽泛性的话,那么战争时期文学对外交往就显得单纯而明朗得多,甚至只能是认同或排击的背反走向,因为,战争说到底是两种文化的大搏斗。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2.
西南联大抗战文学是西南联大文学的一部分。由于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相始终,西南联大文学往往投射着抗日战争的影子,因此,研究西南联大抗战文学不能局限于“抗战”内容,而应顾及西南联大的全部文学。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把西南联大直接描写抗战和投射着战争影子的作品都称为西南联大抗战文学。西南联大抗战文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关注战争中的人,揭示人与战争的关系,描写人性在战争中的状况、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这样三种内容:一、描写战争中人的生存状况;二、寻求救国的力量——人性;三、揭露军队中的人性状况。笔力所至,战争对于中国人生存的影响,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扭曲被深刻地描绘了出来。这与通常叙写战争过程,鼓舞战斗情绪,歌颂胜利功绩,宣扬英雄主义的抗战文学不同,呈现出抗战文学的别一种风姿。这种风姿的形成与西南联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平等自由意识和文化创造觉悟等精神特质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认识世界有两双眼睛,一双是科学的眼睛,一双是文学的眼睛。”这是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科学与文学既统一又对证,科学创造多姿的物质世界,文学建构丰富的精神家园;科学需要理性的探究,文学需要情感的积淀;科学让战争更加残酷,而文学一直呼唤和平;科学有时伤害解剖生命,而文学一直在呵护关爱生命。  相似文献   

14.
徐亚东 《南都学坛》2006,26(6):56-60
20世纪后半期革命历史战争小说创作,一方面因其对战争的政治层面的透视与表现而体现出革命战争观的政治认知特征;另一方面,又因其在战争与人性层面上凸显战争暴力对人性的扭曲、伤害,以及对战争暴力的纯审美表现而体现出战争本体性的认知特征。这种战争认知特征的转向,不仅使中国战争小说创作表现出超越性的特征,也使中国的战争文学体现出走向世界,与世界战争文学接轨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苏联战争文学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按时间顺序浅析了战争文学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演变,把从四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的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诠释了战争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战争的硝烟逐渐远去,历史进入相对和平的九十年代,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军区作家们依据自身处在特区这一优势,从时代的高度认真审视军队这一历史的独特现象,提出了“特区军旅文学”的口号,并且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中认真地完善它。“特区军旅文学”的出现,是九十年代军旅文学进一步地域化、多元化的标志,从此,军旅文学又多了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追寻文学的历史感刘谋文学与历史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文学必然经常地要把历史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中外名著,就不但是写史,而且几乎可以称作“历史的文学”。历史是一个流动的生生不息的过程,这个...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五四”时期文学的历史进化观念的得与失耿传明翻开一本本世纪文学史后面附的文学年表,你就会发现中西文学所呈现的不同风貌:即以波及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而言,美国自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宣布参战开始至1945年战争结束止,文学年表上列出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9.
40年代中国特殊的战争背景使中国的女性文学主流走上了一条在取材与主题上都与男性文学趋同的道路,女性作家的创作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女性意识淡化或女性书写雄化、无性化的倾向。但是,她们追寻“五四”先驱的脚印,创作了一批富于“性别批判”内涵的文本。尽管在强大的民族国家语境中,她们的创作只能处于边缘位置,甚至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但她们的存在毕竟丰富了文学的发展,为女性解放和女性文学的进步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学院派文学自80年代在高校出现,继而很快形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涌现出一大批学院派作家,出现过短暂的辉煌,到90年代,学院派文学转向后现代主义。这个转变昭示了学院文学的代表作家们的心灵与精神的自虐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