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与政治的联姻推动着生态政治的形成与发展。生态政治的重大价值追求是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观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安全观的新安全观,也是一种新的政治观和新的人权观,对于政治价值观、政治结构、政府职能、政治稳定以及公民社会的建构都具有重要影响。执政党的生态执政观、生态型政府建设、生态型公民社会的培育,是推动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生态安全理念建设、生态安全制度建设以及生态安全行为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推动着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说利     
利益是人劳动后的为人所需的成果,利之所以为利的两个基本特征———有用性、价值性,对于国家和个人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益是人追求的目标,更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对待利我们要做到取利求益不能忘害;见利不能忘义;取利要合理合法,不能违法乱纪;要在尊重承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之时,不忘自己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义务。当个人私利与国家人民公利冲突时,应把国家人民的公利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的生机活力,来自广大利益主体对利益的积极追求。但若不对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进行适当约束,这种积极性就不可能实现或完全实现为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推动力,而会成为破坏力、离散力和阻碍力。 利益约束的核心在于约束人们的求利方式。只有形成了社会利益约束机制,才有可能在约束人们的求利方式上,取得长期、稳定和良好的效果。社会利益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形成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中观及微观机制,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预防和减  相似文献   

4.
功利主义与义务论辩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明 《社会科学》2003,(12):75-83
义务论的道德标准 ,一方面 ,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中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义务论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害与利的比值最大的道德。反之 ,功利主义的道德标准 ,一方面 ,则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最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最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功利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大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欧阳超 《河北学刊》2004,24(3):93-97
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最初动因。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既得的利益,总要不断地追求利益数量的最大化和利益关系的公平化。追求利益数量最大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繁荣最强有力的永不消亡的原初动因。人民利益数量最大化,是一条基本利益原则。追求社会利益关系公平化,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动因。社会利益关系公平化,是又一项基本利益原则。利益有公利和私利之分,权力有公权和私权之别。公权只应和公利相结合。人们对权力和利益合理结合的追求,强有力地推动着政治文明和反腐倡廉。权力和利益结合的合理化,是又一项基本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6.
利益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利益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人的生存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人们追求本真利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生活场域,完整、准确地理解利益内涵才能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本真利益,并为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本文从总体性维度、批判性维度、价值性维度和历史性维度对利益内涵进行多维解读,鼓励人们追求精神性与物质性、自然性与社会性、意义性与实在性、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的利益,引导人们形成自觉的利益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吴毅 《人文杂志》2007,(5):154-159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在秦国长期的变法活动及后来总结出以法治、农战为主线的政治学说体系中,渗透着"好利恶害"的人性学说,在排儒的非道德主义的思想认知中,并未完全否定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的约束和自律作用,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在"一断于法"的治国原则下将道德的观念一统于法律的规定中,使之成为法律的道德律条,同时,商鞅及后学在追求法治和小农经济的社会理想中,折射出明显的倡导力、战、勤、朴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合作安全作为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赖这一发展大势的必然逻辑,体现出了冷战后国际社会在安全思维上的理性回归.它主张在国家间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以渐进、开放、非军事和机制化的方式,来实现共同安全和综合安全目标.其中,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并践行着的新安全观,作为中国特色的合作安全思想的集中体现,有力兼顾了国家个体安全利益和国际社会整体安全利益,对于构建和平有序的国际安全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缘战略理论是指导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科学和艺术。中国应以开放、包容、建设性的态度,批判性借鉴西方地缘战略理论,汲取其中的科学品质与合理内容,进而在"以人为本"的总体安全观指导下,树立"立体系统"地缘思维,追求"共享共赢"地缘目标,坚持"对话合作"地缘原则,遵循"以文化之"地缘融合路径,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战略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9·1 1”事件和2 0 0 2年美国安全战略报告出台后,美欧安全观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双方对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威胁以及消除这种威胁应采取的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美欧安全观发生碰撞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有不同的历史底蕴、文化理念、利益追求和军事实力。这种差别使美欧分歧因伊拉克战争爆发出来。大西洋联盟是美欧关系的基石,美欧关系的变化势必影响大西洋联盟的走向。美欧安全利益的一致性将使大西洋联盟继续存在,但日益增长的利益差异及其所引起的安全观的变化,将使传统的大西洋联盟关系很可能转变为新型的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益是与人类社会共存的客观存在,对人类自身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利益追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重视调动利益追求的积极性,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约束、协调,使之真正成为社会可行和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 ,可以将社会交换中的趋利避害作为对人性假设的理论规定。心理学中已有的关于人性利己与利他之争 ,其实归根到底是对人性中趋利避害的不同理解。人性外显为趋利避害 ,行为性是人性的自然前提 ,趋与避是人的自然性的表现 ;适应性是人性的社会本质 ,利与害是人以社会价值判断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性的表现。趋利避害作为人性假设 ,其基本规定就是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人的某种行为能够为其带来奖赏 ,它就获得正强化 ;当人的某种行为能够为其带来惩罚 ,它就获得负强化 ;人的这种趋利避害带有明显地认知特征 ,人可以根据自身…  相似文献   

13.
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利益差异、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但正是这些差异、矛盾和冲突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出发,研究应对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冲突,以及政府对利益矛盾及冲突的协调方法——利益均衡机制意义重大。构建体现包容性的利益均衡机制是深化改革与推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利益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落脚点 就是获得物质利益,获取最大利润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作为个人,正当利益的确认和满足是其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是对 个人能力与贡献的承认和保护,也是对人的能力和贡献的评价标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谋取正当的个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唯 物史观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个人利益的实现是唯物史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生动体现。正是在个人正当利 益的实现过程中,企业与个人才能不断提高能力,发展自身,并实现社会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 大庆精神的优良传统,坚持和发扬奉献精神,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奉献,要把发扬奉献精神与满足利益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奉 献与回报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从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到2012年再次在里约举行的可持续发展纪念峰会,作为国际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政治共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得到了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的趋于清晰和逐渐拓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另一方面,无论在国际社会还是国内政治层面上,对于这一原则的政策意蕴及其应用机制都还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歧见,而这正是国际社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努力一再受挫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仅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变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反映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主体性的发展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人民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人民的需求变化推动着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创造活动促进主要矛盾的发展,人民利益的不断满足是主要矛盾变化的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历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体现人民需求发展、人民创造活动、人民利益实现的历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充分彰显人民主体性的历史。文章通过对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人民主体性的内生机理分析,试图探索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人民主体性规律,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公平分配概念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公平分配的社会前提和基本原则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根据公平的原则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便成为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但是,由于公平分配必须以社会平等为基础和前提,因而没有所有社会成员和各社会团体在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平等,就不可能有社会范围的公平分配。从理论上说,社会平等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指所有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都具有同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在同一起点上并按照同一规则追求各自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权利和机会。凡是在这种社会平等的基础上,由各人和各社会团体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所导致的任何结果,就都具有公平或分配公平的意义。作为社会平等中的各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在生存和发展,以及追求各自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机会的平等,  相似文献   

18.
安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的幸福的首要价值性标尺。人民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发展,生成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新时代,人民安全仍面临风险和挑战,同时人民对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行动指南,统筹国内与海外,以国家安全为保障,以发展民生为基础,以平安中国建设为抓手,以保护海外利益为载体,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安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普遍认为,发展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天然具有维护人类存在的道德价值.正是对发展道德价值的这种误解,导致了发展行为失范,造成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失调.因此,必须重新确证发展的道德合理性,使发展成为一种有约束、有节制、有规范的发展.约束发展的伦理道德原则主要有共在原则、善性原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教师道德无论是从职业行为规范方面还是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始终被认为应处于社会的最高水准,代表着社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教师道德在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的同时,更要坚守教师道德的底线。教师道德的底线是教师职业活动中必须坚守的最低的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道德所调节的伦理关系中最根本、核心的利益关系,相对于教师的利益,学生的利益具有道德上的优先性,学生利益的优先性就决定了教师道德的底线是,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损害学生的正当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