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历来享有“美食之都”的美誉。但近年来广州餐饮行业却遭遇发展瓶颈,各种权威评比都显示其餐饮企业市场竞争力不足,主要根源在于餐饮行业小规模经营者居多,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文章从广州餐饮业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剖析小规模经营实体面临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壮大的建议,希望能对促进广州餐饮业梯次发展和做大做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提高出版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能力 ,将自己做强做大 ,是高校出版社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为此 ,高校出版社 ,要讲求实际、分步推进 ;要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经营 ;要坚持以教育出版为主业 ,为教学科研服务 ,全面提升出版水平 ,发展壮大高校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3.
县城是构建全市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是连接市乡两级的纽带。做大做强县城,已成为新时期提高城镇化水平的突破口。做大做强县城,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发展,事关全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事关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事关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主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上市"已经成为中国报业集团做大做强的最高形态。中国报业集团既要坚守党和国家的舆论阵地,又要通过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必须寻求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路径:1.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本平台,借文化体制改革之力,理性选择投资机会,加快资产重组步伐;2.合理运用多元化并购、资产剥离、置换等手段,提高资本运营能力;3.加强管理,理顺关系,提高企业市场化、规范化运作水平,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报业集团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正式提出了“数字经济”的概念。 数字经济的兴起为促进实体经济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推 动四川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拟通过分析二者融合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动当地数字 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希望能够助推实体经济转型,为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数字经济是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利于巩固内循环的问题,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实体经济进行全方位变革突破,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基于我国数字经济支持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产业规模要适中,如果超速扩容,可能导致优势资源向数字头部地区集中,进而形成市场垄断;第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会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三,以信息专利申请数为门槛变量时,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不存在门槛效应,说明科技创新需要对接市场需求,回归本源,这样才能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第四,数字金融的发展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可获性和资金配置效率,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数字经济和实体产业的融合。因此,在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强化数字专利的质量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导向,同时避免数字经济的盲目扩张。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业态背景下“大数据分析”“算法权力”的扩张导致劳动者隐私权的易损性贯穿于劳动关系从缔结到终止的全过程,劳动者成为隐私权的数字弱势群体。此现象不利于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实现。借由劳动者隐私权的宪法理据和人权省思可以发现劳动者隐私权立法应当秉持劳动宪法理念,遵从比例原则,加强劳动基准法保障。在实践层面应当增设相应指导性案例同时提升事前劳动监察能力。从根本上说,鉴于劳动者的从属性地位,信息自决或所谓的“知情-同意”原则保障劳动者隐私权的方式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9.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正在引领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正朝着数字经济运行的模式转变。文章阐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联动机制,即传统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拓展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传统实体产业平台化、网络化、数字化运行和效率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规模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减缓了空间对经济活动的约束,扩大了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实体经济将数字空间里数据驱动的资源配置在现实的地理空间中实现,这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具有互补性。文章丰富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机制的研究,也拓展了数字经济运行模式的研究,为推进数字中国战略提供了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产业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已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各行各业都试图利用其谋求新发展。随着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装备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信息化程度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装备制造业希望通过大数据新兴产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环境下,装备制造业与大数据产业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分析不同类型大数据产业特征,从装备制造企业数据分析需求角度,探讨大数据服务产业、大数据整合产业、大数据挖掘产业与设计研发型、产品制造型、批发零售型及一体化的装备制造企业数据融合发展关系,提出大数据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为装备制造业借助大数据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快能源结构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传统化石能源为辅的转型升级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然而这一转型升级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方能实现,数字经济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研究其能否有效促进能源结构转型以及传导作用机制如何,对实现能源领域碳减排至关重要。以我国2013—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探究了数字经济是否影响能源结构转型,并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新兴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促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传导作用机制,同时考察了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正向影响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进程;产业结构升级、新兴技术创新发挥了一定的传导作用,且二者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数字经济对能源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非线性效应,数字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受到的影响更显著;数字经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并未对相邻地区能源结构转型的推动发挥正向外部效应;此外,数字经济对能源结构转型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东部地区、低碳试点地区更易从数字经济中获益。  相似文献   

13.
数字文化产业是人类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内容,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所进行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新兴产业,体现出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出现诸多新业态,如数字媒体产业、数字电竞产业、动漫及衍生品产业、数字营销产业、网络文学产业、虚拟现实产业、数字教育产业等。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一方面促使了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即传统文化产业和数字技术融合的过程,凭借数字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文化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和生产效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促使了数字产业文化化,即数字产业巨头所推进的文化产业过程,这些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数字文化产业。未来,数字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下一个风口;BAT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资数字文化产业;短视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眼球经济"让位于"耳朵经济";用户下沉成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向;数字营销产业正成为热点行业;数字文旅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旺盛等。  相似文献   

14.
15.
数据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中的新型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新动能。数字经济包括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两大部分,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基本特征。通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数字经济培育经济新动能的理论逻辑,对数字经济的衡量与测算进行总结归纳;基于现有研究提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出以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路径。研究结论: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加快数字产业的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贸流通业效率提升和转型升级,是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持。我国商贸流通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流通企业规模小、城乡发展不平衡、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以数字经济推进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和效率提升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需要通过在生产方面形成柔性供应链、在销售方面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在物流方面形成数字化智慧化物流体系、在融资方面利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等渠道提升商贸流通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推动现有产业的数字化程度,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数字化人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凝聚多方共识,加强各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开放与合作,从而促进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不仅是统筹我国城乡发展的基本单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产业特色优势,依托"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以制度变革和主动融入区域协同发展为着力点,促进县域经济跨区域融合共享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长三角41个城市为考察对象,运用微观贸易数据,并结合其他城市层面数据构成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这一结论;第二,数字经济通过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研发创新水平来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第三,金融发展水平在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起到抑制作用。由此,文章建议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领域的领先优势;制造业企业应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生产方式;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数字中国是涵盖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字生态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性发展战略。实施国家数字中国战略,有助于通过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来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切实赋能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作用机理上,数字中国建设能够强化创新驱动、协调区域发展、保障绿色发展、促进开放发展、推动共享发展。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建设数据要素市场、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以及完善数字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元宇宙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技术为基础,有效整合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料,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数据成为数字经济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改变了生产要素的供应体系,能够提供海量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有利于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元宇宙的作用下,资源配置的时空阻隔效应被打破,供需实现精准预测和匹配,要素组合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数字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依托数字货币构建的去中心化交易支付系统以及区块链辅助构建的低信用成本、优质信用环境的平台,元宇宙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了便捷的支付方式、安全的交易环境、完善的信用体系与良好的竞合关系。在开源思维、共享理念、通证技术的支撑下催生出通证经济、开源经济和元宇宙经济等新兴数字经济业态,数字经济不断进行横向聚合和纵向延展性扩容。数字经济的边际成本逐渐变成沉没成本,在消费引导供给的模式下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其发展空间得到拓展,促进了数字经济的质变与量变。数据作为关键性生产要素渗透到数字经济的全行业和全产业链,既促进数字经济向智能化、高级化和众包化转型,又充分释放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市场潜力,同时,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构建企业最佳生产路径,从而达到节能降耗、低碳绿色发展的目标,推动数字经济与元宇宙的深度融合。元宇宙赋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契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高端制造、医疗健康、智慧农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出新途径,为实现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目前,在元宇宙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两者融合不平衡不充分、核心技术和智能装备不足、重商业娱乐应用轻核心产业发展以及运用安全等问题,未来需要突破关键技术的短板,培育元宇宙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样板以及优势产业集群,向民生保障、国家战略产业、高端制造业等方面深入,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