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直接发动的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破坏团结抗战、致使共产党遭受巨大损失的一次重大突发事件。中共在事变发生前站在战略高度,审时度势,顾全大局,及时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对策。在事变发生后中共坚定地维护民族利益和团结抗日大局,处变不惊,冷静分析,采取政治攻势军事守势,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打退了反共高潮。中共的成功应对为今天我们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2.
张勤  郝影利  樊卡娅 《江淮论坛》2001,3(1):116-120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阶级斗争日趋激烈的集中表现。事变前后 ,处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党派完成了一个由孤立分散而至政治结合的联盟过程 ,其主要表现是由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建立发展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对中间党派为坚持团结抗战、反对专制、争取民主而进行的政治结合给予了积极支持 ,因此是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成功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皖南事变中的项英等问题,是皖南事变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是叶挺与国民党第三战区商定并经中共中央同意的路线。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的一起反共阴谋事件,南下茂林的路线不是皖南新四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翟志 《北方论丛》2001,(3):55-58
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屐的西安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关系。张学良将军率领的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遭到了蒋介石的嫉恨,东调改编(实为缩编)于先,抗占中削弱消灭于后。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又把仅存的一些东北军部队全部投入内战战场。但是,中共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战场上,与东北军密切合作,帮助东北坚持进步,坚持团结。坚持抗战,使东北军实践了张学良将军的夙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殷启翠 《北方论丛》2001,1(5):92-94
福建事变是在中日民族矛盾取代国内阶级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时产生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是国民党营垒的破烈,在福建事变问题上,中共党内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与“左”倾关门主义统治的中央分歧很大。“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政策和策略,造成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同时,也是导致福建事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略的策略方针,正是在深刻总结“左”倾关门主义危害与教训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6.
闫知航 《理论界》2002,(3):11-12
在关键的1949年,我们不能说中共与美国根本没有机会建立起某种联系,但双方的决策者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来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中共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在当时都受到意识形态和国际形势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中共与美国的对抗格局。一、中共与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撞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兴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它从发生之日起,  相似文献   

7.
李白与皖南     
李白是皖南诗歌史上的光辉旗帜。他写于皖南的诗有150多首,清新明丽,自然朴实。与皖南山水人文高度契合,使皖南山水名胜增色,被后世奉为典范。本文简要介绍李白与皖南关系特别深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风貌特征及与皖南山水人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皖南事变。这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一次最集中的大暴露。在这严重的历史关头,周恩来以他的大智大勇,领导和团结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力量,坚持了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又团结又斗争和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持了对顽固派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为我党胜利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本文,试就周恩来在皖南事变中的丰功伟绩作一探讨,并寄以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9.
1935年的华北事变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西安事变的发生 ,其历史必然性则在于华北事变所造成的中国政局的巨大变化。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一步阐述。指出 :张学良、杨虎诚的历史功绩 ,实际上正是他们适应了政局的变动 ,抓住时机 ,发动事变 ,最后在各方努力之下和平解决了事变 ,从而扭转了蒋介石的对内政策 ,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龚娜 《理论界》2014,(5):95-97
八一三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为配合卢沟桥事变,借口虹桥机场事件,在上海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对中国扩大侵略的又一重要步骤。昭和天皇不仅密切关注和支持了上海战役,还积极参与了具体的战争指导和战争决策,直接推动了事态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1.
李芳 《西域研究》2004,(2):31-33
本文概述了乌什事变的原因、过程 ,分析了这次事变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蔡廷锴等主张反蒋抗日,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冯玉祥即是重要的支持者。蔡等废止民国纪年,废除国民党,联合共产党,又使不少支持者不愿接受。冯玉祥积极鼓励韩复榘、宋哲元举兵响应,韩等也未敢行动。蒋介石无后顾之忧,即动用大兵,将事变镇压了下去,使冯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13.
张万杰 《学术界》2007,(5):243-247
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入关的东北各阶层爱国人士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以"收复东北失地、打回老家去"为宗旨的东北救亡运动.东北救亡人士为东北救亡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与参与者,他们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引下,争取张学良的思想发生转变,沟通张学良、杨虎城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下定"兵谏"的决心,发动了转变历史的惊人之举,其历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5.
邓正兵 《学术研究》2002,(8):114-119
两广地方实力派在策划两广事变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当事人有不同的说法。本文认为 ,陈济棠是事变的发动者之一 ,但事变的发起者是李宗仁、白崇禧 ,是他们的策动才使得陈最后下反蒋的决心。从他们发动事变的过程可以看出 ,两广事变实为一次国民党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冲突和斗争  相似文献   

16.
两广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以下积极的历史作用:它使两广人民避免了一场兵燹灾难,保存了两广的经济实力,为两广后来的抗战提供了物质支持;保存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对后来抵抗日本的全面侵略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935年蒋介石成功改造黔局后,桂系面临中央势力的严重挤压。为因应时局,桂系试图与蒋介石展开合作换取对贵州的控制权,但在龙云反对下,最终难以实现,同时陈济棠与蒋矛盾激化,再起反蒋之心,最终粤桂联合反蒋。两广事变爆发后,其他地方实力派持观望态度,日本又强烈反对,两广深陷经济困境,且彼此猜忌。随着粤系土崩瓦解,蒋故意撤换李宗仁、白崇禧,桂系进退维谷,意图联络张学良、刘湘另立局面。此后局势逆转,桂系被迫接受和谈,但仍作为独立的地方政治势力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8.
雷马事变是甘肃民国史乃至西北民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是甘肃由冯玉祥国民军势力落入蒋介石统治的转捩点。吴佩孚在这次事变中演出了他在民国政坛的最后一幕。因此 ,研究民国政治史、研究吴佩孚生平 ,不能不于此有所论说  相似文献   

19.
热河事变属于“九一八”事变的组成部分,这次事变之后,日军不仅完成了对东北的殖民占领,而且侵华力量从东北转移到华北。该事变在日军侵华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吴凤琴张冬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