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东盟关系稳定发展、不断升级,为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步入“深水区”,一些挑战难题近年愈发突显。美国等域外势力炒作南海争端并在经济和安全领域拉拢东盟国家,严重干扰地区合作深入推展。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应坚持因国施策、双多边共同推进,可优先建立“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开展务实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引领地区治理规则建设。中国与东盟国家还当灵活运用二轨平台夯实“民心”基础,促进涉海文教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2.
姚莹 《南海学刊》2022,(1):44-58
海洋问题关乎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历史上主要大国崛起的经验以及国际海洋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中国特色与现实需要的海洋思想,包括“和平共处”思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思想和“海洋强国”思想。这三种海洋思想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八大之后三个阶段的相关海洋法实践得以彰显和检验。中国共产党海洋思想的法治愿景应设定为,立足于增进人类福祉,在考虑当前需要与长远目标的基础上,深度参与并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增加很快,主要海洋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偏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海洋产业结构、布局有待调整。科技开发水平不高,科技成果急待转化。海洋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宏观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海洋管理体制不顺,开发秩序不佳。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建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理念在海洋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国际性的社会工程。知识所反映的发展规律可以形成说服其他行为体参与集体行动的软实力。引领未来的海洋治理需要我们具备提出治理方案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推动制度建设,构建区域性制度、领域性制度,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中,中国要赢得全球伙伴的尊重,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公正、合理、可持续的海洋秩序做出贡献。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团结在理念和利益方面的志同道合者,支持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伦理基础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海洋立国战略指导下,日本确立了内阁首相领衔、海上保安厅主导的海洋体制,并利用现有国际海洋法的缺陷,以维护海上安全为借口不断扩大自身海洋权益。日本以中国为海洋战略竞争对手,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强化对中国的海上围堵,遏制中国海洋战略发展,同时深化日美海权同盟,企图共同主导全球和地区海洋秩序,从而建立起扩张型海洋体制,借此实现恢复“正常国家”和谋求大国地位的梦想。日本这种扩张型海洋体制不符合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应该走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7.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包含和平、安全、发展、合作、可持续等要素的理念,在法治层面上体现为维护海上安全、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等全人类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方面的共同利益。进入21世纪,全球海洋治理赤字加剧,面对传统海洋治理体系日益面临碎片化和霸权主义等重大挑战,中国针对性地提出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球海洋法治的视角看,中国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依托,从建章立制、推进合作、塑造共识三个维度对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问题提出实践解决方案,为将政治愿景转化为法律行动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引。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进一步落实,需要推进全球海洋法治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8.
9.
近现代主权理论的产生使传统的抽象主权概念发展衍生出行使实在性权力的管辖权,陆上主权向海方向的延伸催生了国家管辖海域的出现。国家海上管辖权早期主要呈现出海上主权的特性,在其制度化后主要服务于国家海上主权和主权权利。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在海洋领域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国际法治发展趋势。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相关活动仍要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主权权利基础之上,通过推动符合全人类共同体利益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理念导向的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国际法治,促进基于国际法的全球海洋秩序朝着更加公平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正>2015年1月8日,全国海洋经济调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管理办法》。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领导小组组长、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至此,我国第一次全国范围的海洋经济调查正式启动。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是国务院确定开展的一项重大的国情、海情调查,2012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同意立项。2013年6月,  相似文献   

12.
13.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法律体系,必须服务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目标,并为实现海洋强国各项具体任务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围绕推进海洋各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岛礁领土主权和区域性海洋权益、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这三个海洋强国目标,我国已在海洋领域部门法制定上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同时也面临缺乏海洋领域立法顶层设计,对外国和国际海洋立法最新趋势缺少回应等问题。当前,应当以推进“海洋基本法”为契机,实现海洋领域顶层设计的法律化。同时,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继续完善部门法单行法立法修法任务,特别是加强海洋新部门立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崔燕 《青岛画报》2011,(12):16-29
"你在其间,独一无二,不可或缺。"这是蓝色硅谷的光荣与梦想,这是青岛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一个目光高远的动人蓝图,正徐徐开启城市崭新的前程;朝气蓬勃的蓝色力量在这里蓄势待发,一个蔚蓝色的新青岛呼之欲出。山东省陆地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近海海域面积达到17万平方公里。从高空俯瞰,山东半岛形似一只翱翔大鹏的羽翼,向宽广的太平洋伸展出蓝色的活力与炫动的激情,大海的颜色让这片热土绽放出蓝宝石般的璀璨光泽。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要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海洋治理进程中,“政府间”机制的局限性凸显非政府组织的补充价值。既有实践表明,非政府组织正在广泛地承担海洋研究与管理、政策游说、产业发展与治理能力建设以及公众教育等工作,并已成为实现全球海洋“善治”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直接参与和间接推动两种路径,非政府组织活动同国家及国际组织形成了协同与监督并存的互动模式,深刻地影响全球海洋治理的走向。我国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时,应当充分重视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警惕非政府组织的“政府化”趋势和“垄断”现象对国家海洋权益的威胁,着力发展适于我国现实的“公私协同”海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海权角度来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是其自身实力增长和海外利益扩展的自然反应,目的在于维护海外利益和岛礁主权以及海洋主权权益。陆海复合体的地理现实与历史经验决定了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点在于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有限海权,通过采取依靠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多边主义路径,建设地区性防守型海权强国。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迎来了全新的战略机遇与挑战。就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客观环境而言,竞合时代背景下的东亚地区海洋安全问题呈现出新旧问题交融的特征,并呈现为以海洋战略对冲为核心的域外大国安全态势、以海洋领土主权为核心的域内国家安全态势和以海洋公共问题为核心的地区公域安全态势。在此基础上,中国海洋安全业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而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战略指向分别是积极防御姿态下的“大而渐强”、发挥主导优势下的“有效塑造”以及维持总体稳定下的“创新引领”,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主要机遇是中国国家实力的稳步提升、地区海洋秩序的变动状态以及全球海洋问题的治理需求,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主要挑战则是中美战略竞争的外溢效应、东亚域内国家的权利争议以及全球海洋安全的合作困境等。有鉴于此,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应当在相应总体战略规划基础上,围绕传统安全的维护与拓展和非传统安全的预防与合作予以相应的战略安排,从而形成新时代中国海洋安全的战略依托。  相似文献   

18.
1982年通过和开放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一部重要的海洋领域综合性法律文书,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尽管《公约》构建了现代国际海洋秩序的法律框架,但《公约》并未穷尽关于海洋权利义务的所有事项。回顾《公约》通过40年的历程可发现,《公约》的谈判、通过、生效和发展无一不是时代的产物和利益的博弈,其精心构建起的微妙平衡反映了海洋管辖与海洋自由这一对相生相伴矛盾的互动。《公约》通过后的40年间,国家实践的差异、海洋技术的革新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给包括《公约》在内的海洋法发展提出了诸多新挑战,外化表现为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断扩权与随意滥用。中国与《公约》同行40年,在国内发展、国际形势和《公约》的共同影响下,逐步确立和深化了自身的海洋观念,践行着有特色的海洋实践。展望未来,中国应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出应对《公约》挑战的可行方案,增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海洋强国梦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热门词汇,加强海上力量建设、发展海洋经济等已成为中国官方的正式宣言。然而发展是相对的,强弱也是相对的,中国究竟要在世界海洋秩序中谋求什么样的权力地位?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府政策规划,这都是一个远未澄清的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中国海洋强国崛起的条件及环境,结合中国的海上利益诉求,重点从必要性及可行性两个方面,系统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洋强国的三大权力目标,即地区性海上力量、国际海洋政治大国、世界海洋经济强国。  相似文献   

20.
发展海洋文化与培养国民海洋意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时代,让国民重视海洋,认识到发展海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而为培养国民的海洋意识,提倡和发展海洋文化及教育是重要的举措。国民有了强烈的海洋意识,对国家发展海洋会有强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努力提倡和发展海洋文化及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发展海洋文化的必要性、中外关于海洋意识的比较、我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教育的现状及如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提倡国民海洋意识和教育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