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海玲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72-74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变化,原来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生存发展危机.因此,应加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同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用法律保障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康鹤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Z1):137-138
我国具有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是我国在保护与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呈现出内容递减、传承断裂的现状。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保护,以实现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文化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直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政策有效性偏低、评价政策滞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教育传承现状堪忧。通过梳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建立全方位的教育传承体系有所裨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力量。 相似文献
4.
刘晓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1,40(3):35-43
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荣昌陶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响亮的名片。荣昌陶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凝结了深厚的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精品。通过对荣昌陶器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文化发掘、组织管理、传承发扬、品牌营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从人才培养、旅游发展、品牌建设、合作交流、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赋予荣昌陶器新的发展动力,并为其他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千百年来,华夏各族人民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保护目标,必须切实尊重并保障非遗知识产权主体权利,构建科学、规范、理性的利益分享机制,从健全国内法制、明确主体责任及权利、发挥传承人引领作用、实现代际公平等措施入手,做到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一致性,遵循文化遗产保护规律,为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黄龙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6):23-26,30
濒危语言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特类。当前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身份得不到确认,不利于濒危语言的深度记录、整理、保存以及实际传承和具体保护。加强濒危语言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与依赖其作为重要载体的民间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活态的群体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7.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层面——兼谈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NG Li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形式并非都是非物质的,物质层面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化空间的概念,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托的文化空间也是物质的。应该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去探讨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彬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163-167
浙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新专业,编写特色教材,开展免费远程教育,构建立体教育体系,可促使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跃上新台阶,培养一支从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文化的地方性正和多样性正在逐渐消亡,一些传统的文化正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文章拟就安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从而对其传承与保护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作为河北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通过对伯夷叔齐传说文献的梳理以及物质遗存的文献梳理及实物考证,全面解析伯夷叔齐传说历史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当代物质遗存的现状,为保护、利用、发扬其价值寻找出更为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对土家族聚居的渝东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我们认为,20多年来该县在对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中做了不少工作,出了一批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保护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北京门头沟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此积淀,它们具有历史文化传承、艺术欣赏价值和教育功能等.因此,了解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传承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芸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3,(6):145-148
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以政府、社会、市场为切入点,探讨构建符合遗产地实际的社区主导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深挖民族文化底蕴和社会基础,探寻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的原因,提出其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苑焕乔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5)
北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铸就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衰退、失传的困境,根本问题在于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因此,认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运用文化生态的理念分析其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村),同时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保持特色的关系等,以推进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作为一种新的保护理念,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正处于不断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山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将该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作为调查对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通过对山西省17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1+X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对于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作为一种新的保护理念,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正处于不断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山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将该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作为调查对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代表性。通过对山西省17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1+X的发展模式,不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对于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崔璨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3):212-2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其中传承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调动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传承人的规定较为简单,只是从义务的角度规定了传承人的传承义务,导致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不高。对此,应当加强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权利性认识,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传承人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通过程序性规定和法律救济措施的制定进一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权利主体对传承活动所享有的传承权。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苑利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2):1-8,21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