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刘献君在《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撰文指出,高校教师职业是学术职业,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要遵循学术职业的特点。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主要应根据学术职业的要求,针对我国高校实施教师聘任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改革思路和对策:(1)在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中,要根据学术发展的需要设置岗位;(2)根据学术职业的特点,将“有固定期限”聘任和“无固定期限”聘任作为一种制度设训,建立学术职业“准入”制度;  相似文献   

2.
浅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以及其它相关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指导,试图在认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深刻阐述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制度变迁之路,提出有效的制度变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 《南都学坛》2000,20(4):56-5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内部管理体制。精简机构、优化结构、推行聘任合同制和全员聘任制、实行编制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提出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然而目前还停留在缓慢甚至停滞阶段。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制度惰性这个角度,并结合我国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运用制度变迁理论的相关观点来探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缓慢甚至停滞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相应投资融资制度改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全球最大规模的形成,已经将其支撑体系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到了十字路口上,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没有退路。本文从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融资体系、多元化办学及产权改革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并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思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论制度结构及其互补性对制度变迁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度变迁是体制改革中必然发生的事情。制度变迁中的绩效如何则直接影响改革方式和道路的选择以及最终结果。影响制度变迁绩效的因素很多 ,但制度结构及其互补性则是直接对制度变迁绩效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之一。改革中某些制度变迁的实际效果与理论预期相差甚远 ,关键就在于任何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种制度之间的共生互补性决定了单个或局部的制度变迁是不可能在长期内不受制约而获得持续的绩效增长  相似文献   

7.
浅谈高校师资共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 ,是人力资源中的一种稀缺资源。如何将一种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不仅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谈在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 ,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以及高校教师实现资源共享的形式 ,并提出了建立高校教师资源共享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建立产权明析、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框架。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延伸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大进展。它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高校人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建设具有丰富的经验,如设立"高级讲师"和"终身教授",统一评审标准,实行动态评审,建立复核和仲裁制度,加强聘后管理等,这些制度可为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变化,制度网络结构中一项或几项制度必然需要变迁,这其中还涉及多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制度,若它们同时进行协调变迁,则可以将单一制度变迁的效果放大。基于制度网络结构形态,构建关联制度的协同式制度变迁模式,以此分析网络结构中的制度变迁独有的特点,进而从结构内部具体分析协同式制度变迁运行的机理,并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提出从全面系统性角度进行改革的思路,如制定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方案,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应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差别待遇,主要分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两种。造成大学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所以,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大学生、高校和政府各自的救济路径,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随着贫困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和就业形势的进一步严峻化,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实现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意义,通过对当前影响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进行梳理归纳,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妇女组织的制度变迁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当时背景下有其合理因素,但是也受到统治者的偏好、有限理性和一致同意原则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变,在制度选择集合和制度服务需求两个方面导致了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引起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因此,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探寻适合我国妇女组织发展的制度变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制度文化最早源自于企业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和文化联在一起形成制度文化的时候,制度原有的特征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借鉴企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以至于大学制度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的品位意义重大。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体现了高校管理者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要着眼于制度体系的导向性、激励约束力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15.
制度治理是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制度治理,不同程度存在权力之治、碎片之治和形式之治问题,影响了治理效能,通过构建制度体系、塑造政治生态、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执纪提升高校制度治理能力和水平,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摆脱"毕业即失业"的国境,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和解决归根结底依赖于经济发展,但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用人单位须着眼长远发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学生自身须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高校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调整专业设置尤其是课程设置,改变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7.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意义、研究现状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人事档案是高校最为重要的人才信息源,是高校人才选拔任用、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和实施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和载体。围绕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是从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人事档案服务目的,以及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的。要实现现有研究现状的突破,必须从理论、方法、路径和渠道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它为高校发展服务的本来属性。  相似文献   

18.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为什么会发生流转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是我国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过程。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角度剖析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 ,有三个原因 :一是制度创新使潜在收入得以增加 ,二是制度环境变化使潜在收入分割成为可能 ;三是制度安排成本在降低。  相似文献   

19.
大学制度和学术环境是影响高校学术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学术治理的逻辑起点。大学《章程》是对高校自主办学地位的制度化保障,是突破制度困境和跨越实践阻碍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尊重高校教师作为学术创作者的主体地位,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方式和学术管理体制,协调学术创作、学术评价、学术出版和学术应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建立学术共同体,使之能够有效运转,并以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为重要依托,鼓励和激发学术创新,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劳动经济学中的雇佣关系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雇佣关系问题是西方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雇佣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沿着制度主义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雇佣合同风险和激励 ,以及隐含合同和效率工资等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企业内部劳动力的管理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 ,雇佣关系的研究也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微观基础 ,从而促进了理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