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1,28(1):70-75
中国古典美学比较突出地体现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说到底仍是为了发掘其现代意义 ,为建设现代美学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美学研究中某些思维片面性具有防范作用 ,对于美学研究方法的某些欠缺之处具有弥补和完善的意义 ,而其中某些富于生命力的因素也可以整合到美学研究的现代思维之中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味觉美学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 独立性,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是中国饮 食美学的滥施,而且是中国饮食美学的基石。为了便于 研究,我采用通常的观点和意见,将其划分为五味说、调 和说、品味说。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共同构成中国 古典味觉美学的基本风貌。其表现从五味立美,发展到 具有丰富意义的品味,显示着中国古典饮食美学发展的 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我企图清理它的内在联系和理论 渊源,这样大体上勾勒出古典饮食美学的基本特征和发 展线索,希望有益于饮食美学的研究和建设。 一、自然之道:五味说 “五味”…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淀,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一套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体系,只是翻译或照搬西方理论,所以目前的中西美学比较实际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比较”。本文认为,以大文化为背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富活力的命题与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对中西美学中“意”与“真”的含义、用语、价值判断等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儒道佛不仅可与现代美学对话,而且其理性主义、强调自由本质、当下直了等又对精神分析学、维特根斯坦的美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有所补益。对此作更深层的开掘和全面的译介,则中西互补,将使人类的思维系统变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正如一部交响乐有其必不可少的主题一样,《中国美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一书也贯穿着两个主题,即: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质特点问题;二、中国美学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问题,后一个是隐藏在全书背后的主题。我国文化发展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是摆在现代学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如果说,这个问题在近代思想史上以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之比较研究的方式出现的话,那么,它在当代则主要表现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的研究和把握,在美学领域,就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实质和特点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表现着不同的审美理想。实际上,“典型论”和“意境说”两种不同审美理想的差别不只是表现在方法论意义上,不仅仅在于西方古典美学长于逻辑思维而重视模仿说,进而发展了典型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囿于形象思维而重视表现说,进而发展了意境说,更反映着对美本体认识论上的差异。比较中西方古典美学,我们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在审美理想、美学整体结构、审美认识方法上都带有浓  相似文献   

6.
"虚静"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中颇具特色.它具有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整体直觉思维特征."虚静"的深刻意义在于:老子、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道",从而使虚静、本、道、自然、天道无为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虚静本作为体道的人格修养功夫出现,但对后来的文艺创作主体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体系中,人始终处在中心地位,以人为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生长点.现代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点.以现代思维方式构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包客性、民族性和时代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把社会各阶层、群体、人民群众有机凝聚在一起,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与工程是人类三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相对应,科学思维、技术思维与工程思维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从思维科学高度对科学思维、技术思维与工程思维进行比较研究,对深刻把握科学、技术与工程各自的特殊本质与本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增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的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对于丰富和发展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工程哲学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思维、技术思维与工程思维在思维对象、内容、性质、逻辑结构、功能作用、形式方法、构成要素与思维过程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区别,同时它们又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裴萱 《阅江学刊》2016,(4):111-122
文艺美学在1980年代伴随"美学热"的出现并非完全是理论的孤立现象,而是在艺术自律、审美独立视域中与政治意识形态"对抗"的结果;此种意义不单单是局限于审美性、体验性等学科的框架体系,更是处在中国古典资源、西方现代资源以及中国现代美学探索的历史"合力场"之中。从外在的视角而言,社会学视野和政治意识形态对抗构成了文艺美学的生成机制;从内在的视角而言,从中国古典到西方现代的美学理论知识学谱系构成了学科建构的"两大支点"。从社会学诉求到知识学资源,文艺美学构建了崭新的中国式美学样态,获得了自身合法化存在的价值与面向历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论现代民本思维与古代民本思维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根洪 《学术交流》2004,(11):23-27
由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截然不同,决定了现代民本思维从根本上超越了古代的民本思维。这种超越性体现在现代民本思维与古代民本思维具有着七个方面的根本区别上。即人民之"民"与臣民之"民"的区别、自本之"民"与神本之"民"的区别、主体之"民"与客体之"民"的区别、本体之"本"与工具之"本"的区别、发展之"本"与生存之"本"的区别、政治之"本"与经济之"本"的区别和法治之"本"与人治之"本"的区别,从而使现代民本思维具有了全面性、普遍性、必然性、内在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而古代民本思维具有的只能是片面性、特殊性、偶然性、外在性、局部性、多变性的特点。可见,现代民本思维比古代民本思维更彻底,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本思维。因此,只有现代民本思维,才是符合今天时代发展要求的主导性政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意境与中国影视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菊  丁卉 《唐都学刊》2005,21(5):119-121
作为凝聚着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中心范畴的意境,在现代中国的各门艺术中依然有所传承。在电影艺术领域,营造意境同样是提升其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小城之春》、《卧虎藏龙》和《花样年华》都是化用中国古典意境的佳作,而各自的风格又全然不同,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电影创作在吸收本民族的古典美学精华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融入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距离概念的提出源于对文本的纯审美关注,古典主义美学家康德的"审美无功利"命题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审美距离理论主要强调主体与文本的一种认知距离.当下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使得对审美距离的阐释不再立足于审美心理与文本接受层面,而是体现为现代个体及其艺术对外在物化现实的审美超越上.在不同的阐释语境中,距离体现并表征着不同的审美文化形态和逻辑.  相似文献   

13.
韩伟 《阅江学刊》2014,(1):91-97
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的审美心理学和人生论美学研究为禅宗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2年出版的“禅宗美学三书”是皮朝纲禅宗美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14.
以气论哲学为基础的中国气象文学在不同阶段一直都延续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气象现象在先秦至汉代成为领会“天意”的重要途径;魏晋至唐的气象文学中则主要呈现为物候学的特征;宋以后的气象文学中,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山水”面目被注入作者越来越多的主观情感;近代以来气象文学逐渐沦为气象科普之类的通俗读物。道、气、象是气象文学的基本范畴,雄浑、劲健、豪放、实境、含蓄、超诣等为其主要美学原则。倡导当代气象文学创作与研究,是跨越横于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间不可逾越之鸿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代美学命题,更是现代中国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文化现代性主张;既是一个启蒙现代性方案,又具有审美现代性的内涵;既深受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又难掩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既包含终极追求精神,又体现出世俗关怀的抱负.这些价值矛盾的生成是同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复杂生存形态及其发展路径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7.
舒开智  张丽 《唐都学刊》2010,26(1):31-34
消费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重新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品格与表征,同时也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审视和思考。面对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平面化、世俗化、快感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学术界在调整自己学术理念的同时,更要坚守传统美学精神和审美正义,发挥审美特别是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和批判性潜能,揭穿日常生活审美化光环遮掩下的消费欲望横行的现实,从而完善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心性良知,挽救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异化"。  相似文献   

18.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梁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19.
百年美学的兴起和演变与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相伴,它既受西方启蒙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改造,涌现出粱启超、鲁迅、王国维以及宗白华、朱光潜先生等一大批美学大师。他们将美学建设与改造国民性、塑造健康人格时代重任结合起来,其立人精神与美学理论浑然融为一体,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留下了令人景仰的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