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我国城市中形成了一批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本文描述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现状 ,再从传统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和个人角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主导因素 ,即城市下岗失业。并具体地描述了城市贫困人口在吃、穿、住等方面所处的困境以及他们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由于城市贫困人口收入低下而给社会带来的威胁 ;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的影响等。从而提出了要从扩大就业面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两方面来缓解和控制城市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
失业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我国长期是低失业率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职工下岗、失业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自然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从而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压力。因此,研究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但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在失业现状、原因分析、政策建议等方面,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总体调查和实证研究不多。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方法,采取随机调查收集重庆下岗/失业人员的有关资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类别(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得出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下岗失业女性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也是一个边缘化的群体。厦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厦门的下岗人员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78%下降到2003年的45%。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女性占有较大的比例。据厦门市劳动和社会  相似文献   

4.
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提出改革开放20年了,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什么下岗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对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下岗失业...  相似文献   

5.
本溪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弱势群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矿产资源的枯竭,在辽宁一些城市形成了规模较大、同质性较强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不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处于困境。它的存在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因此,弱势群体问题研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和失业职工的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退休人员保障制度、以及对下岗(失业)者制定特殊扶助政策,将会较大程度地缓解这些城市的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6.
徐云 《社区》2007,(22)
关注再就业日益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金桂苑社区开展的"送一个岗位、送一份保障"活动,不仅对社区下岗、失业居民做了大量工作,对特殊群体的再就业问题的关注与帮助真可谓倾尽了爱心、诚心和耐心。  相似文献   

7.
社会排斥概念是对已有的社会剥夺、边缘化、歧视等概念的丰富和深化。文章从社会排斥的角度对下岗群体进行分析,解决下岗群体的贫穷、不平等、就业等问题,并通过国家立法、制度和政策上的扶助,逐步解决下岗群体的社会问题,以便更好的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在求职和就业中容易和已经遭遇挫折和困难的人群,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女性就业者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本问题表现在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同时,就业困难群体问题的存在且日趋严峻,也必然影响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国家立法、制度和政策上的扶助,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和非正式网络的扶助作用,逐步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社会问题,才能体现社会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稳定,化解政治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失业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与自身的先赋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确实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导致了其在就业中遭受一定的社会排斥。“新失业群体”的父辈由于本身的失业下岗而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由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特殊的体制转轨境地,使之遭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挤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西安市下岗失业人员及其配偶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路径模型分析了配偶生活事件、下岗失业人员应付方式及其压力应激之间的关系,指出家庭关系压力和经济压力直接影响下岗失业人员压力应激;家庭关系压力和经济压力通过影响不可抗拒、寻求支持等应付方式间接影响压力应激;经济压力通过自我责备这一应付方式间接影响压力应激.  相似文献   

11.
社会网络及其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探讨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是对弱势群体研究的重要视角.统计资料显示,弱势群体的网络规模小,密度高、同质性强,关系种类少,这种状况致使弱势群体拥有的资源较少,社会承受力脆弱,向上流动困难,发展受约束.因此,应该通过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培育市民社会群体,形成公民参与网络,实现社会性相互作用,积累社会资本等途径,重建弱势群体的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和社会性两大类。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与交通工具设计等未能充分考虑交通弱势人群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了其社会排斥问题。生理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主要包括基本出行、教育和就业、消费娱乐、社会心理几个方面,社会性弱势群体参与城市交通的社会排斥则主要表现在空间、时间、经济、社会关系网络几个方面。解决我国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可在构建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模式,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降低弱势群体出行的交通成本,建立城市交通中社会排斥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问题是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然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自中国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关注弱势群体已成为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待这一问题上十分注重“法律”的作用,他们通过大量的立法为弱势群体的各项权益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有助于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论弱势群体与教育关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弱势群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给予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只能解决暂时的生活需求,而实施"教育关怀"才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与政府反贫困治理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之中使社会行动得以实现的资源。社会资本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特征,一些贫困群体因在社会结构中占有较少的社会资源而陷入关系贫困的境况。关系贫困是在社会资本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贫困分析范式。从关系贫困的视角,政府反贫困治理要由目前的物质资本范式和人力资本范式转向社会资本范式,其具体策略应包括提高贫困者的社会地位,构建贫困者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增加贫困群体的社会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6.
促进社会融合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受社会排斥的现象还相当严重,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心理问题,这些社会心理问题阻碍社会融合的推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融合的进程,就必须从整合社会阶层关系、实现社会利益公正、扩大社会有序参与、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以及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等方面入手,对社会心理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伙伴关系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用于协调社会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理论范畴和政治工具,政府、雇主组织与雇员组织是社会伙伴关系的主要方面。社会伙伴关系的四个关键要素是:强调伙伴之间的相互认可、共同参与决策制定、雇主对雇员实施综合职业培训以及进行企业制度建设。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综合,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伙伴关系可以被运用于建立国家层面及企业层面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学术界还较少关注国家底层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逻辑。国家底层不同于国家,它是国家与社会直接衔接的重要层面,它在与社会群体的互动过程中会有怎样的逻辑与原则,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围绕国家及其政策、国家底层和社会群体三个主体,形成了国家逻辑、科层制逻辑和社会逻辑,并伴随着深刻的行为意义,而这三个逻辑交织在一起也使得国家底层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变得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19.
媒体的舆论监督部分地满足了人们对日渐强大的利益集团、权力集团予以监督制衡的社会需求,开始回归最符合新闻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轨道。舆论监督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社会心理、法律、社会效率等三方面,故而当务之急是帮助人们确认媒体的舆论监督本能,求得全体社会成员观念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支持,及早出台《新闻法》,着实提高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从弱势群体的特征界定弱势群体的概念和典型形式;接着,论证了法律应保障弱势群体的原因,并指出弱势群体是社会保障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制定统一的社会保障法来保障弱势群体。通过本文的探讨,以求在法律上对弱势群体保障的形式公平,最终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