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董卉川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7-102
《过客》是鲁迅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诗剧,其体裁独具一格。现代诗剧《过客》内在的核心结构是作者的意念,鲁迅本人的强烈意念取代了戏剧情节与戏剧冲突,成为结构全文的核心;同时,结合鲁迅创作《野草》的时代背景,可以发现诗剧《过客》的语言形式与象征系统也是独异众人的,《过客》的语言形式是一种诗语与剧语的结合;而《过客》的象征系统则体现了鲁迅孤独战士的精神特质,将这一时期鲁迅的心路历程通过独具一格的意象折射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3.
古大勇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82-86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4.
吴翔宇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20-123
鲁迅的名篇《过客》演绎了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由模糊的时间背景与断裂的时间动态构成的时间形式体现了个体此在的非历史性。路和门物理空间的并置规定了两种可供反应参照的存在的价值取向。依靠聆听和解释,主体让受遮蔽的存在之真敞亮。面对着存在的悖论,主体绝望的选择脱离了日常逻辑经验理性,也扩充和获致了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对存在意义的质询。 相似文献
5.
吴翔宇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57-61
鲁迅的名篇《过客》演绎了“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由模糊的时间背景与断裂的时间动态构成的时间形式体现了个体“此在”的非历史性;“路”和“门”物理空间的并置规定了两种可供反应参照的存在的价值取向。依靠聆听和解释,主体让受遮蔽的存在之真敞亮。面对着存在的悖论,主体绝望的选择脱离了日常逻辑经验理性,也扩充和获致了常人所不能得到的对存在意义的质询。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7.
欧阳钦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作为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哲学思潮,存在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危机的产物,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有"新《儒林外史》"之称并蜚声中外文坛的长篇小说《围城》,则以寓言漫画的方式,表现了现代文明的缺失及其人生的虚无与荒诞。在此基础上,钱钟书进一步强调了一种不畏终极的虚无与荒诞而进行自我肯定的存在勇气,这与鲁迅所倡导的"绝望的抗争"的人生态度,与冯至所倡导的"正当的死生""正当的为人"的人生态度,可谓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8.
张立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相似文献
9.
11.
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变化会带来纪录片的不断创新,以这一社会规律为出发点,引出对中国30年来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发展历程的概述;以《话说长江》和《远方的家》两部纪录片为例,并将二者放在时代变迁下多元文化背景和生态文明语境中,结合纪录片中的具体内容,对中国人文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变化加以分析;结合视听语言、叙事策略等理论,对比两部纪录片中具体的创作手法,剖析30年来中国人文地理类纪录片艺术表现手法的变化;创新之处在于对两部纪录片的同地比较研究,对中国未来纪录片发展创作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强中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6-21,70
前人多笼统言说《韩诗外传》与《荀子》之间的诗学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以《韩诗外传》和《荀子》所用之“诗”较多相同为证据,推论二者在《诗》传上之关系等问题。而通过对《苟子》与《韩诗外传》在同一语境下用《诗》情况的微观考察可见,《韩诗外传》用《诗》与《荀子》大异而小同。同时,就著作目的而言,《荀子》为立说而用《诗》,《韩诗外传》为解诗而引事、引理。而就具体每一处用《诗》来说,《韩诗外传》与《荀子》类似,体现出以诗证事、以诗证理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张祖群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6-140
针对中央电视台和国外电视台推出多部"中国边疆"的纪录片,选取《远方的家·边疆行》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地理的空间意义阐释。边疆与内地同属于中国,却呈现不一样的二元空间意识。增加中国文化地理版图的一致性和文化认同是该影视节目流露的额外价值。《远方的家·边疆行》的成功之道在于以细节打动人,体现人文关怀。它显示中国纪录片的一种风格转型,对以后的类似纪录片处理国家、民族、文化、稳定等主题时候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同时,边疆旅游可以有效推动边疆地区的"去边缘化"运动,消弭边疆与内陆之间的无形界线。 相似文献
14.
《小世界》和《围城》都属于学者型小说。本文试从意义的虚无、讽刺手法的运用、现代与后现代的分野三个角度比较分析这两部作品。《小世界》与《围城》都描述了现实的荒诞,意义的虚无,但却有着其不同之处;戴维·洛奇以其幽默轻快的文风而著名,钱钟书更因他绝妙的讽刺比喻而妙笔生花,两人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可谓不分伯仲;两部作品分别有着现代和后现代写作特征。由此得出两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梁凤英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5-26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通篇"走"意向贯穿始终,"过客"作为鲁迅心灵世界具象化的形象,它象征、暗示、隐喻了作者于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焦灼、彷徨、苦闷,但绝不放弃前行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17.
孔德凌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40-42
《韩诗序》仅零散地保存在一些书籍中,吉光片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们可以借这些佚文窥斑知豹,以了解今文《诗经》学的说《诗》特点,并且可以通过与《毛诗序》作比较来看两家的异同得失。 相似文献
18.
郑艳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44-48
读余秋雨散文总能给人一种宁静与厚重之感,寻这种感觉的来源:自然背景下呈现出的厚重的人文气息,无限沧桑和慧悟,哲学背景下显露的审美情趣。本文作者通过再读《文化苦旅》,从以下四方面来探历史背景下突出的独特审美心理,人生背景下显出的 相似文献
19.
谢海燕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雪国》是一首美丽而有充满忧伤的梦幻曲。冷艳、虚无、缥缈的超现实的美集中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美的执著追求。倘若将《雪国》看成一支凄凉、感伤的乐曲,那么虚无就是它的主旋律。幽玄理念与日本传统文化是形成其虚无思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