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属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钢铁,便没有近代工业,钢铁工业可以说是人类继青铜时代冶金史上的第二块里程碑,进而成为近代工业革命中的主要支柱产业。那么,中华文明是不是因此而落后于西方呢?为此,我再度访问了林河先生。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一个美好理想工业时代开始的早期,就有人幻想让机器当语言翻译。最初还没有设想得那么美好,先设想编一种机器字典。到本世纪初,有几位科学家进一步提出这种设想,还有人申请了相关专利。但在工业时代,以机械化为主要技术手段的情况下,这只能是美好的幻想。待到...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2月27日,甘肃省民族发展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玉章告知记者一个好消息:甘肃省清真食品行业协会在这一天成立了!此前两个多月,记者采访过甘肃民族发展商会会长唐占清以及马忠华、韩国忠两位清真餐饮企业家。其实,提到甘肃的清真餐饮,许多人并不会陌生。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风靡全国的兰州牛肉拉面,不但受到国人乃至外国食客的好评,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在清真餐饮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甘肃清真餐饮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4.
浪漫情怀于志宏(女,于山东矿业学院毕业后进藏,在藏20年,现任民政部老干部局局长)那年,我大学毕业后进藏,分配到日喀则地区工业局。局里的领导说,关系全部留在局里,人先到基层工作两年。于是,我便来到了日喀则地区唯一的煤矿——东嘎煤矿。第一次去煤井,我还是很兴奋的。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马上便有了一种很神气的感觉。可很快这种感觉就消失了。从矿区到煤井大概有两里地左右,而且一直爬高,空手走路都感到气喘,更别说身上还要背一盏沉重的矿灯。煤井的位置都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上。先要钻进黑洞洞的煤巷,然后拉着一根从上面垂下来的…  相似文献   

5.
甘肃素以贫困著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周总理生前曾亲自安排过甘肃的群众生活。到八十年代初,甘肃75%的农村人口仍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贫困生活。1983年,国务院开全国区域扶贫之先河,将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即陇中)和河西走廊、宁夏西海固地区列入国家“三西”农业建设范围,历经十年,到1993年甘肃农村的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到21%左右。从  相似文献   

6.
兰州歇后语颇具兰州的地域特色,且有兰州方言的融入使它区别于普通的歇后语,读来既有兰州地区独有的"黄土"气息,又有黄土高坡上人们直爽的气质。本文不仅对兰州方言歇后语种类及特征进行分析,还融入了飞天神话形象,使其与歇后语的结合更形象地传达所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马安良是清末民初时称霸西北的回族军阀,建立了一支可以左右甘肃政局的军事力量。马安良势力,发迹于同治年间甘肃回族起义,由此而经历了一个逐渐壮大、称霸的过程。在这其中,清政府负责镇压回族起义的大臣左宗棠的善后措施,从客观上给予马安良以有力的扶持,对其后期的称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西北回族中一支重要的宗教和经济力量,西道堂的历史也因此而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甘肃高等教育借助西部开发的浪潮和高校内迁的外在优势,在战火中获得了更多生存和发展的希冀.这一时期,甘肃学院通过由“省立”改为“国立”进行了有益调适,并在教育经费、师资改善、学生管理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移植”到兰州后,不断孵化成长,在校风建设、学科力量、研究生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进展.这两所院校在抗战时期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甘肃较为安定的环境和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成为甘肃高等教育整合的两大关键力量,整合后的甘肃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成为推动甘肃地区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砝码.  相似文献   

9.
Q记者:西北民族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校,在建校52周年到来之际,请您谈谈创办西北民院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A马麒麟:西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1949年9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创办了“藏民问题研究班”。不久扩大为“藏民学校”.1950年1月又改称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  相似文献   

10.
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的著名领袖马化龙之死,史有确证,向来并无异议。《光明日报》1984年1月18日发表的陈炳今同志《关于回民起义领袖马化龙之死》一文,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该文根据河南省汝县县志总编室征集到的两份材料声称,马化龙并非乞降后被左宗棠杀害,而是在金积堡战事中由一名叫杨子英的统领前去诈降而乘机杀害的。事实果真如此,那么根据作者的想法,左宗棠的杀降之罪既有所开脱,马化龙评价的分歧也好解决了。可惜大量事实表明,马化龙被刺杀而死的说法是不可信的。为此特提出商榷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宁夏“十二五”期间回族生态移民工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的低谷里清代同治年间宁夏回族为反对地方政府执行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政策,掀起了起义斗争。1871年起义最终失败,领导人马化龙被凌迟处死,青壮年被编入清军队伍中,开往甘肃、青海及河西走廊地区去镇压当地回族人民的起义斗争。金积堡城内遣出妇女1万多人,左宗棠批示:就地医治择配。战争环境中"就地医治"实是一句空话,而择配一事,实际是由陕北、陇东、贺兰山后各处汉族前来金积堡城下领取回族媳妇。  相似文献   

12.
道教形成于东汉,魏晋时期传到甘肃陇东地区,后渐西传。三国魏文帝咸熙三年(265),甘肃狄道(今临桃)城东北东山北麓建有道教太平观。十六国时期,陇西安阳有道士王嘉隐居于东阳谷修炼,受业弟子数百人。唐代,道教被官方定为正统宗教,陇东、陇南等地道教己显兴盛,榆中兴隆山建有道观,兰州华林山麓建有云峰寺。  相似文献   

13.
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族起义方略及善后措施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治年间陕甘回族起义爆发后,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清政府在一筹莫展中调左宗棠前来镇压。左宗棠是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老手,手段残酷,经验丰富,深受清政府信赖。他在镇压陕甘回族起义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极其残酷的反动措施,一步一步地将长达12年的陕甘广大回族为争取民族生存,宗教信仰权利的斗争镇压下去。  相似文献   

14.
左宗棠于1869~1880年在西北期间,为了恢复西北经济,从改革茶法、发展蚕丝、推广植棉、开发毛织、推动出口等方面入手,力图振兴西北的边贸经济;为了保护民族利权,还与不法外商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总结左宗棠复兴西北边贸的成绩与教训,具有一定的史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数百年来,它已经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兰州地区特有的一种活态文化形式,近年来,兰州太平鼓在国内群众文化市场声誉日隆。对其文化方面的深层研究,可为这一特有民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对于保护甘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族论坛》2003,(5):8-9
民多朴直,无一点繁华之习;俗虽野陋,有一段天性之良。男勤于耕,野无旷土;女勤于织,户多机声。———保靖县志(清同治十年本)酉水太古老,每一粒沙石都刻着历史;酉水太深厚,每一道波光都闪着睿智。酉水流在土家人的血脉里,土家人便像酉水一样坦荡无羁;土家人的故事写在酉水上,酉水便和土家人一样有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相似文献   

17.
青海回族女子教育开始于民国年间。1929年青海省回教教育促进会会长安树德特地从甘肃请了一位女教师,准备创办回族女子小学,时因国民军东下,安树德离任而告罢。继任会长冶生录按原定计划,经筹措努力,在1930年创办了会立西宁回族女子小学,但因族内旧习惯势力的干扰和经费方面的困难,女校不久就停办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列车段京兰车队包乘的第43/44次列车,往返于北京——兰州之间,沿途经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这趟列车,自1959年开行以来,虽然坚持准备清真饭菜,但是回、东乡、保安等民族同胞乘车却大都自带干粮,不到餐车就餐。近两年来,京兰线沿途各地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让各族同胞在旅途中不再吃冷硬的干粮,  相似文献   

19.
高恒 《回族研究》2003,(1):43-44
2005年7月11日,我们将迎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作为几百年前的一位古人,人们为什么会如此认真热烈地去纪念他呢?特别是人类刚刚踏上新世纪门槛之时,能从郑和的理论与实践中得到什么启发呢?在此,我们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与会的各位学长。一、郑和是人类共同追求社会进步的楷模数百年前,中国明王朝是世界上最繁荣、昌盛的国家。1405年,明成祖作为一位古代战略家,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决策,他要“锐意通四夷”,拒海禁,行开放,抱负临御之年建树“四海安宁、万邦来朝”的国政。鉴于郑和“自幼有材志”和辅佐朱棣的赫赫功绩,他便成了明成…  相似文献   

20.
李兴华 《回族研究》2006,(2):88-102
本文首先介绍了兰州的辖域及历史沿革,然后提要式地列举了兰州伊斯兰教的地位。接着根据伊斯兰教传入甘肃的一般情况,谈了对伊斯兰教传入兰州时间的初步看法。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兰州伊斯兰教大事、清及民国伊斯兰教政策在兰州的实施及兰州的清真寺三个方面。特别是在研究兰州清真寺时,倾向于认为兰州是经堂教育制度化中的一个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关键城市。在这之后又对兰州的门宦及其拱北作了尽可能全面和简略的列举。最后探讨了可以认为是清末民初兰州伊斯兰教“特产”的灵明堂及由灵明堂创传所折射出的这时兰州伊斯兰教的“一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