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语方言大词典》引用《甬言稽诂》1 400多条,既丰富了《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内容,也扩大了《甬言稽诂》的社会影响。但在征引过程中,也存在“理解原书不准确造成的疏失”“原书表述不清晰造成的疏失”“引用原书文字方面的问题”“原书明显有误而照搬照录”等情况。为了还原方言本真,避免以讹传讹,有必要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中出现的“睹当”、“堵当”、“覩当”、“赌当”等一组口语词之间存在形音义上的交叉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词汇是个立体性的系统。而《汉语大词典》对该组词所作的“参见”关联指引存在失误,不仅未能起到合理建构词汇系统、明确词汇源流演变过程的作用,反使其形音义关系混乱。反映《汉语大词典》“参见”关联指引存在界定模糊、不符合《汉语大词典》编纂方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汉语中语素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一些成语从界说和义差等方面作了科学的辨正,同目前国内较流行的《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成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词典》中的欠缺和失误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4.
徐锴在阐释《说文》时,注意用当时的词语(包括其方言词语)进行语言转换,因而记录了一些唐五代词语。这些词语有《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者10例,有《汉语大词典》收录而释义未备者3例,有《汉语大词典》收录而书证偏晚者11例,对《汉语大词典》和《唐五代语言词典》的修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汉语大词典》有一些词语的书证晚出,今选取26条已经在明代笔记中出现但《汉语大词典》所引书证晚出的词语,提供其明代笔记中的例证,以补《汉语大词典》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权威的汉语语文辞书,但某些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本文通过《建康实录》中的“练实”、“笃尚”等词,分析《汉语大词典》中个别词语词条需补正之处。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是汉语外来词引进的一个高潮期,在《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一些从英语、法语、满语等外国和外民族语言中吸收的外来词。这些外来词涉及的领域众多,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不过,日源词和科技词语的收录较少,这不能不说是《汉语大词典》的一个缺漏,因此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补录了近500个外来词。希望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工作提供有益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别的表现之一是同形而异义 ,采取望文生义的态度对待这样的方言词就会造成误解。本文以四川广安等地方言的“在行”一词为例说明此意 ,并对全面认识“在行”词义的历史面貌提供线索 ,指出《汉语大词典》在收录该词义项上的遗漏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姓氏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姓氏的起源和沿用,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而渐渐形成的。回顾人类历史,自姓氏的出现后,英汉语姓氏就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但如果通过双语对比,我们又可看出华夏民族与英语民族在姓氏来源方面存在一些主要相似点,了解时空的变迁导致英汉语姓氏庞杂的原因。从“姓氏比较”这一角度来探索英语民族的人文演化过程和讨论英汉姓氏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文献资料和作者自注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宋诗》中的“横枝”、“浇山”、“泥滑滑”、“寿发”、“眼食”这几条文化词语进行例释,可知它们或为《汉语大词典》失收(包括失收某词和某词的某一义项),如“浇山”、“泥活活”、“眼食”诸条;或可修补《汉语大词典》释义,如“横枝”、“泥滑滑”条;或可将《汉语大词典》例证提前,如“泥滑滑”、“寿发”条。对这些文化词语进行整理释义,既对阅读宋诗、研究宋代诗学有参考意义,也有利于辞书的编纂与修订,对汉语史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东京赋》“中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词典》里的词条“中畋”引唐张铣注《文选》,释为“在狩猎之中”。文章认为《汉语大词典》对引例的理解和词义的概括均有不妥,同时引例自身存在注释不当的缺陷,文章以《文选注》等有关古籍资料为依据,利用文字训诂和古书记载相互印证,对《东京赋》里的“中畋”词义进行探究,确认“中畋”非“在狩猎之中”义,而是“用于畋猎的良马、好马”。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问题的管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语文》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了毛远明先生的《<汉语大词典 >书证中的几个问题》一文 ,指出《汉语大词典》在书证使用上的八个问题。我认为毛文对第八个问题即“书证迟后”的论述尚不够充分 ,现对此提出一些补充意见。首先 ,《汉语大词典》中有些书证迟后的时间太长 ,这样会使读者误以为这些词出现的年代很晚。例如 :卷 1 ,第 2 50页 ,“三薰三沐”条。书证用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百中“坐我三薰三沐之”句 ,实际上南宋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早已有“三薰三沐 ,师黄太史氏”之语 (《四部丛刊》本 ) ,两者词义相同 ,而年代…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的一部汉语语词词典,但其书证晚出现象严重,补证这些滞后的书证,对于词语溯源和辞书编撰均有裨益。“二程语录”语词颇具特色,然辞书对其重视不够。本论文以“二程语录”语词为考察对象,共提前《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滞后的单义词169个。  相似文献   

14.
以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西晋竺法护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及刘宋宝云译《无量寿经》这三部异译经为例,首先对其中的讹、脱、衍、错进行了校勘。再结合中土文献考释了《汉语大词典》失收的“面类”“端圆”“愦就”、《汉语大词典》义项不全的“适莫”、《汉语大词典》所举例证偏晚的“贪餮”等六个语词。最后对具体的通假现象如“裁”通“才”、“造”通“曹”、“那”通“奈”、“匮”通“遗”、“施”通“势”等五组通假作了论述,不仅勾勒了通假范围扩大的轮廓,而且归纳了利用这三部异译经可印证的十组通假。文章着重于从微观的角度来论述同经异译在校勘、语词训释及破解通假等三方面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指出利用同经异译进行语言研究时应结合其它材料,应考虑同经异译情况的复杂性,慎重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说“Bo”     
“Zi”字是一个正字,义为母牛,“Bo”则是“Zi”的e俗字,刘师培《左 外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这一问题上有疏失。  相似文献   

16.
读《汉语大词典》杂识马固钢《汉语大词典》中的“神”,除已收有“治”义外①,似亦应有相当于“乱”的义。《论语·述而》云:“子不语怪、力、乱、神。”乱,有“乱”、“治”二义②,这是公认的,训诂将它作为反训的典型。力,也有相当于“治”、“乱”的二义。其相当...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词典》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特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大词典》仍然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文章以五代墓志文献为研究语料,对《汉语大词典》中部分条目的始见例的不足进行商补,希望有助于加强汉语词汇史研究和《汉语大词典》修订。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序言,简略地介绍《汉语方言大词典》的编纂过程。第二部分介绍《汉语方言大词典》的性质、规模和特色。第三部分是重点,以《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收词目的语言资料为例证,从理论上分析阐释《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汉语词汇史和语音史研究,对汉语方言与普通话比较研究,对汉族民俗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文化学术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化利用”的涵意,应该可以从两个层面去加以理解。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历史文化遗产”定义为有形文化的角度而言,它显然远不止是所谓“历史遗存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ofhistoricalrelics)”的经济行为,而是旨在充分地实现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对有形历史遗产的资源共享的文化事业。而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我们现在或许正处于一个很重要的时期,需要在将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相观照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能否对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惊人成果作出充分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明代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语料 ,不过《汉语大词典》对它并不重视。本文以《隋史遗文》为语料 ,从“书证滞后”和“书证缺失”两方面 ,对《汉语大词典》中的若干词语的书证试作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