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5年朱德熙发表了《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一文后,汉语方言反复问句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20多年来的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研究,大致可分为兴起期、深入期、繁荣期三个阶段。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对各种方言反复问句格式的揭示、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分布及相互关系、方言反复问句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层次、方言反复问句的归属等方面。其研究较注重语言事实的描写和分析、多元视角的探讨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比较。而扩大发掘面、加强共时的比较和结合语音研究将是今后研究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清代汉语选择疑问句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清代汉语选择疑问句系统包含简式系统与繁式系统两个子系统。简式系统中有VN式与V1nV2式两种主要格式。VN式中的“V没有”──表示对情况是否已变的疑问与V1nV2式中的“动不动”、“动宾不动”──表示一般情况的选择问,又是其中最常用的形式,二者在表义上是对立互补局面。繁式系统中的主要格式是“是A,是B”式,其主要形式是“是A,是B”、“还是A,还是B”、“是A,还是B”,而“是A,还是B”式表义功能最为完备,最富生命力。就选择疑问句系统而言,清代汉语是近于成熟的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3.
从《骆驼祥子》看汉语话语中的物象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象的描写是作品组成中的重要部分 ,而对多个物象的描写 ,由于多以话语的形式展开 ,因此就存在一个排布、组合的问题。如何布局这些物象 ,语序位置上体现什么样的特征 ,以及选择哪些物象进行组合 ,一定程度上都会体现出作者的某些倾向性原则和认知喜好。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 ,系统研究了汉语话语中的物象描写。  相似文献   

4.
一在《西游记》讨论中,神魔问题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对孙悟空的基本评价,影响着人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为了不使讨论过于枝蔓,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其一,《西游记》是在民间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甚至有许多重要情节都来自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因此它不是吴承恩的独立创作。但是,与以前一切取经故事相比,《西游记》在主题、人物、结构和语言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部“神骏丰腴,逸趣横生”的杰作。正如郑振铎所说:“吴氏以他的思想和灵魂贯穿到整部《西游记》之中。”(《中国文学研究·〈西游记〉的演化》)我们应该把《西游记》作为一部有着整体艺术构思并体现着吴承恩的“思想和灵魂”的长篇小说来理解。其二,读《西游记》的人,往往很自然地由神魔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并不觉得神魔世界离现实生活太远,这是由于作者颇为自觉地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融入了对神魔形象的描写之中的缘故,因此,我们应该承认神魔有象征意义,或者说有寓意。作者的《禹鼎志序》可做旁证。《禹鼎志》是作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与泰山关系考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百回本《西游记》描写原型为泰山独有的景观和可推断为泰山景观,以及可资联想到《西游记》故事的景观约有三十余处。这诸多景观与《西游记》所写地理环境对应的一致性或相关的密切性,表明泰山景观是《西游记》地理环境描写的主要蓝本,《西游记》的神魔环境与“五岳独尊”的泰山景观,在很大程度上有摹本与原型的对应关系。泰山不仅是孙悟空“故里”,而且是大半部《西游记》故事的舞台背景。而《西游记》作者必是一位久居泰安熟悉泰山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文本潜藏着儒道释三种思想混杂的“生命即游戏”的美学主题,表现等级森严的世界模式和“取经修正果”的人生价值观.在艺术表现方面,混合的母题结构和循环的叙事策略及其重复性的空间描写构成其审美特性.简言之,《西游记》是一部思想内涵有限和呈现世俗化美学趣味的民间文学文本,游戏性和娱乐性是它最重要的艺术价值构成,荒诞和非理性则是其重要的审美修辞.  相似文献   

7.
细节描写与叙述方式是一部作品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生命如歌》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创作者独到的功力 ,叙述方式也别出一格 ,是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8.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还乡》中景物描写翻译例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进行翻译研究,通过对《还乡》译本中景物描写的相关译例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揭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代表 ,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明人的关注。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 ,明人以为《西游记》是一部修心的寓言 ,既包括儒家的“存心养性之学” ,也包括道家的“修心炼性之功”和佛家的“明心见性之旨”。从艺术上看 ,明人从《西游记》的奇幻中认识到了通俗小说的虚构性艺术特征和消遣性审美功能 ,从《西游记》与《水浒传》的比较中认识到了人物个性化塑造是通俗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明人对《西游记》的认识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是我国十六世纪写定的一部优秀的长篇神话小说,鲁迅关于《西游记》曾作过多次评论。这些精辟独到的见解以及所遵循的文艺批评原则,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取世态铺张描写,使作品几乎改观《西游记》在明代中叶以后,就广泛流传,但作者是谁,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是元代“长春真人”邱处机所作,鲁迅根据宋祖舜的《天启淮安府志》  相似文献   

11.
王娟 《兰州学刊》2010,(7):169-173
文章主要研究“V—neg—V0”与“VO-neg—V”两种正反1"3句的生成机制。我们认为正反问句中的“V—neg—V”是由基础形式的动词“V”带上能够恰当表达动词体的否定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构成。单音节动词重叠后构成的形式是“A—neg—A”,双音节动词重叠构成的形式主要有“A—neg—AB”和“AB—neg—A”两种。“A—neg—A”和“AB—neg-AB”这两种形式与“A—neg—AB”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分别生成“V-neg—V0”正反问句和“VO—neg—V”问句。正反问句中的I范围内的标识语气类型的中心语Foc具有的特征决定了两种正反问句中的“V-neg—V”形式和“VO-neg—V”形式移位至Foc位置。正反问句的语气类型已经通过中心语Foc得到标识,所以正反问句不需要投射至C来重复进行标识。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的词汇中,动宾式动词数量较少,普遍的看法是动宾式动词在句法上一般不带宾语.但是作为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的,而且,现实语言生活也表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日浙趋多.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动宾式动词与宾语的相互选择、相互制约所构成句法形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古今汉语差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疑问、否定和强调的词序变化。在生成语法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分析先秦汉语中特指疑问句、否定句与焦点的关系,本文发现在特指疑问句中,当焦点为对比焦点时,位于动词或者判断动词后的对比焦点在语义逻辑表达式中发生隐性逻辑移位;当它在句法结构中移至动词之前,发生显性移位;当焦点为信息焦点时,虽然在语义逻辑表达式中发生隐性逻辑移位,但在句法结构中并没有发生显性移位,仍停留在原位。在否定句中,焦点在语义逻辑表达式中发生隐性逻辑移位,在句法结构中移位至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的语言多元系统及其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一书具有较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明代社会,特别是下层城市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它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起着很好的示范作用。上述两个方面已有很多学者做过很好的分析、论述和评价,我们这里要谈的是来自完全不同方面的考察,即它的语言价值方面。《金瓶梅》比较完好地保留了明代中后期当时都市下层群众的口语。真实地、完整地呈现了那个时期的汉语的自然口语面貌。这一点比起它以前的任何一部长篇小说,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都要珍贵十倍,就是它以前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偏正式名.动(NV)复合词中的名可以表比喻、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结果,据此可将偏正式名.动复合词分为不同的类型。对《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现代汉语双序词语汇编》等3部辞书的穷尽统计表明,各类偏正式名.动复合词的数量多寡不一。要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必须从共时与历时两个角度入手:历时上的原因主要是句式的分化作用,而共时上的原因则表现在音节限制和N的选择以及同构歧义上。历代偏正式名.动复合词之所以有不少传承至现代汉语,原因在于它们被高频使用着。动词性偏正式名.动复合词数量多于名词性主要源于动词的指称化。  相似文献   

16.
一、《西游记》是一册神话小说历来人们总把《西游记》看作是谈经说道的故事,或者把它看作是神魔小说,以区别于神话和叙事诗。我以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酌的。《西游记》从其基本精神上来看,实在是一部神话小说。它那全体的艺术构成,是以民间的世俗传闻为经,以神话的想象和传说为纬,相互交织起来,并在那上面点染了佛道教义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17.
以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为研究材料,运用了“韵脚字归纳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押[-m][-n]韵尾的诗词韵脚字进行系联,将具体韵部与《中原音韵》的相关韵部对比,指出明末汉语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对比结果发现:《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同时印证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它幻中有理,这个理就是宋明两代已经佛学化了的心学。作者的创作意图就是通过唐僧一行的形象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佛化的心学,宣扬佛教的“明心见性”、“自度成佛”,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性完美的追求。因此《西游记》是一部昭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真谛的文化小说。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与《心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西游记》作者对佛学典籍并不熟悉 ,唯独对佛教的《心经》特别关注。《西游记》作者不但将《心经》的内容融入小说情节 ,而且还将自己对《心经》的理解贯穿作品的构思 ,以致于《西游记》成为一部“修心”的寓言  相似文献   

20.
龙国富 《云梦学刊》2002,23(1):109-111,128
从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入手 ,描写“已”在“V +(O) +CV(完成动词 )”格式中作补语的情况 ,分析它的语法功能 ,对汉语史的研究 ,很有意义。而且 ,佛经中的“已”在“V +(O) +CV”中表示一种先于主句所表达的主要行为的行为 ,与主句行为者相同 ,根本原因是其性质和来源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