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农村基层政权及“三农”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问题研究的三次高潮及特点,指出了农村基层政权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论证了进一步扩大农民自治范围、改变目前“乡政村治”基层政权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明包涵志愿者服务,志愿者对社会服务的“质”与“量”从另外一个侧面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目前志愿者项目大多数还是依靠“党团主导+专门机构发动+单位协助+大众支持”的模式与管理机制,这种模式具有典型的“一过性”而不能长久。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作为高校附属医院这一有效载体,通过不断探索与修正,探索出“党团发动与监督+医院与学校主导+第三方机构”共赢共担的多元化志愿者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三农”问题是影响哈尔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依据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针对目前哈尔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把建设现代农业,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哈尔滨市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乡镇企业与农村、农业、农民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可是,对乡镇企业过去二十年发展过程的考察却发现,乡镇企业与“三农”间的关系呈现渐离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研究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并从中寻求合理对策,不仅对乡镇企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三农” 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倡导者、支持者和领导者。他在总结中国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农”思想。关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关于农业发展的主体、关于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于农业的现代化是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基本框架。我们应以邓小平“三农”思想为指导,努力探寻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尤其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新思路,即加强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相似文献   

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热点和难点.认真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四对转移措施之间的辩证结合,对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运作意义重大.这四对结合是:跨行业、跨城乡的转移模式与农业内部转移模式辩证结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辩证结合;鼓励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辩证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国内转移与国际输出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7.
当前,生态农业已是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生态农业”。作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长株潭地区,近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限制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需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措施加以破除,以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诸多矛盾的反映,实质是拥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和新的方针政策。十条基本方针、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方略、重中之重思想、“两个趋向”论断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构成了“三农新政”,带来了“三农”历史性的转变。“三农新政”引导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为时代的呼唤。它呼唤“三农”理论重建、农民重塑、产业重构。社会呼唤沈阳农业大学培养出更多的“三农”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期待沈阳农业大学的师生成为“三农”发展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坚持产学研结合,为“三农”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类社会问题,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三农”问题具有普遍性,不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特有的现象;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差异较大,该问题又具有特殊性。“三农”问题有表现为工农发展失调、城乡发展失衡的相对“三农”问题和农村处于绝对贫穷、农业处于绝对落后、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绝对“三农”问题之分。把握“三农”问题的这些特性,是进一步研究“三农”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同志在系列讲话中提出了若干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观点,其“三农”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马克思主义先驱的“三农”观、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三农”思想,具有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城乡一体化等,对于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的逐步产生和破解一直伴随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从一个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走向新兴工业国家的第一天起,工业反哺农业这种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模式就已经被提出,但由于观念和方略的滞后,运行结果却差强人意。“三农”问题的本质是虚拟价值与实体价值的不对称,因此有必要从基于价值创新的广义虚拟经济新视角来审视以城乡差距为表象的“三农”问题。取这种视角对三种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进行探析,就必然会得出以改变土地寻租模式和劳动力大迁移模式为辅而以发展庄园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为主线的“三农”问题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南省滑县问卷调研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建立耕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户自发、集体主导、市场参与三种耕地流转模式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单一绩效来看,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评分排序同为“市场参与模式>集体主导模式>农户自发模式”,生态绩效评分排序为“农户自发模式>市场参与模式>集体主导模式”;综合绩效评价的评分排序与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评分排序相同;市场参与模式除生态绩效外,绩效优势明显,集体主导模式次之,农户自发模式除生态绩效占优势外,整体绩效落后。  相似文献   

13.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的逐步产生和破解一直伴随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国从一个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走向新兴工业国家的第一天起,工业反哺农业这种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模式就已经被提出,但由于观念和方略的滞后,运行结果却差强人意。“三农”问题的本质是虚拟价值与实体价值的不对称,因此有必要从基于价值创新的广义虚拟经济新视角来审视以城乡差距为表象的“三农”问题。取这种视角对三种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进行探析,就必然会得出以改变土地寻租模式和劳动力大迁移模式为辅而以发展庄园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为主线的“三农”问题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正确处理好面向“三农”与银行商业化运作的关系,强化“三农”服务,金融部门必须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指导缺位、市场定位不准、信贷支持乏力等实际问题。本文结合对镇江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农村金融更加有效服务“三农”作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陕北设施农业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延安郊区和县南沟流域为例,分析了设施农业在我国陕北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表明设施农业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自然资源有限和环境条件脆弱的陕北农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视角,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刻地剖析,倡导建立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1~ 2 0 0 2年“三农问题研究”栏目发表论文情况的基础上 ,探讨了“三农”问题各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三农”问题的的落脚点仍然是农民问题、农业国际化问题 ,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问题 ,“三农”问题的政策和宏观调控研究及加强调查分析和采用新方法研究等 ,为“三农”问题研究栏目办出特色提供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是成功的 ,但存在着不少问题。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农村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企业型农业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工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最根本的驱动作用,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存在形式,工业化、城市化必然要求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实质上还是工业化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问题。本文建议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等来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