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1介词“从”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同表处所或时间意义的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法结构成分。“从+NP”作为一种语言结构,是一个结构整体,不存在“从”的隐现问题。但是,这种结构运用于语句,就有个隐现的问题了。和“从”同义的介例还有“自”“由”“打”等,这里只讨论“从+NP”“的“从”的隐现。  相似文献   

2.
“对+NP”的“对”的隐现陈信春1.1“对”这个介词在语言运用中是很活跃的,可以自由地同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同某些动词性词语)组合成介司结构充当句法成分。介词“对”多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有时也表示对待.同“对于”相当。“对于”主要用来表示对待,凡用“对...  相似文献   

3.
“到+NP”的“到”的隐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NP”的“到”的隐现陈信春一1.1“到”兼属动词和介词。不管作为动词还是作为介词,都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相组合。但作为动词所组成的述宾词组“到+NP”,主要句法功能作谓语,在通常情况下不存在“到”的隐现问题;而作为介词结构的“到+NP”,不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4.
"There be NP PP"和"NP1有NP2"分别是英汉语中表示静态存在句的典型结构,意思是"某处有某物/人".两者有许多共性,并具有对应性.但两者在各自语言中的使用都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考察两者在各自语言中的使用,尤其是存在处所的名词使用情况.对比分析,总结异同,并将结果运用于英汉互译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被动句式“NP1 被 NP2 VP1 VP2”中“被”的管辖范围有两种可能,这就造成“被 NP2 VP1VP2”有两种可能的语法关系,当“被”只管辖“VP1”时,“被 NP2 VP1 VP2”是连谓结构;当“被”既管辖“VP1”管辖“VP2”时,“被 NP2 VP1 VP2”是状中结构,这两类结构中的“NP1”、“NP2”和“VP1”、“VP2”之间具有不的施动、受动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6.
“NP1+对+NP2+?”结构(NP代表名词,?表示未知成分)中,NP2在名词的选择上会受到NP1的限制。当NP1和NP2的生命等级度一样,或者NP1的等级高于NP2时,句式才成立。及物性理论能解释“NP1+对+NP2+?”结构中NP 位置构成的原因。句中NP2是参与者,语义指向不会指向参与者。介词“对”是参与者的标记符号。“NP1+对+NP2+?”中的NP遵循着生命等级度规律。  相似文献   

7.
连谓结构是使用频率较高的结构形式。连谓结构中V1+NP+给和V1+给+NP两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前者可变换为后者。本文从语义和结构两个角度对这两种形式进行分析,得出V1+NP+给变换成V1+给+NP要满足V1和给,二者的施事对受事的动作趋向存在交集这样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关于现代汉语不+NP和很+NP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说明二者都具有强化语义的作用,是两个意义相对的结构,但是在使用中具有不对称性。文章还对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对称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现代汉语动词“谅”的用法。“谅” 的后续成分通常是一个否定性结构,其NP具有[+人]的语义特征;“谅”字结构主要用作 对某人不可能出现某种情况或不具有某种情况的主观判定。  相似文献   

10.
“以+Np”的句法功能是作状语和补语。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以”的隐现问题:一、无“以”不成话,“以”必须出现;二、有无“以”,结构语意不同,“以”不是可有可无;三、有无“以”,结构语意都一样,“以”可以隐现自由。不管属于哪种情形,都同一定条件相联系,从中找到了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研究“在+NP1+VP+NP2”这一结构四种不同的层次分析方法,总结不同层次中NP1和NP2的意义和表达形式,用30余万字的语料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检验,目的是试图为计算机识别这一结构提供语言形式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一 量词 NP"结构中,数"词一"或"量词"在使用过程中常常隐现,从而造成这种结构的两个变式":一 NP"式和"量词 NP"式。量词、NP及句法位置是这两种变式形成的主要制约机制;此外,结构前动词的音节和附着成分、结构与动词的亲密程度以及话语的语义重点,"对量词 NP"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深层的社会原因和语言内部的理据等是制约产生这两种变式的主要原因,两种变式在语用上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介词"向"与动词搭配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本文讨论"走向"后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此格式的构成情况和句法功能,然后归纳总结出了此类非NP可进入的条件,最后分析了"从/由A走向B"这一相关格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实际语言片段中抽象出了"NP1+VP+NP3+给+NP2"格式,运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法理论对这种格式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语义特征看,有三类动词可以进入该格式,由此,本文认为该格式包含了三种小类.三种小类的变换方式也有差异,其中S(Va)可以转换为一种双宾语形式,S(Vb)可以利用插入式扩展法把隐含的第一失者显现出来,S(Vc)可以利用扩展法把制作的原料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谅+NP+VP"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分析"谅+NP+VP"构式的句法结构特点;从语义、语用视角考察其构式义、适用语境和话语功能;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探索该构式的成因理据,认为该结构的构式义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在《金刚经》的六个汉译本中,及物动词后有时会使用“于”介引宾语,这一现象可能是受到译者的汉语水平差异、“于”自身的“未完成”用法以及汉译佛典四言文体的韵律制约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相同动名结构间“于”的使用具有一定开放性,这与动名结构所对应的梵语以及译者的主观选择有关。当译者有意识地使译文呈现“四字一顿”的文体风格时,会通过调节动名间“于”的隐现以增减音节,这在玄奘译本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突显了玄奘强烈追求四言文体的翻译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18.
从"潜在歧义论"的观点出发,指出现代汉语中"NP+自己+VP"结构是一种潜在歧义结构,并运用义项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了"自己"在"NP+自己+VP"结构的主谓句中的语义指向有前指主语NP和后指谓语VP两种可能,揭示了"NP+自己+VP"结构在实例化为具体语句时,因动词V蕴含的语义特征有[+单方主体]、[-单方主体]之别,从而影响着"自己"的语义指向归属。  相似文献   

19.
"传"类网络新闻标题有三种形式:①传+(NP+VP),②NP+传+VP,③NP+被传+、门P."传"暗示信息不一定确切、真实、可靠,以置于标题句句首为常,并且在语篇标题中,导语、主体、背景、评议部分与"传"形成照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从语法分布角度,分别对此类句式中的NP结构(一般是人称代词或其他名词结构)、动词进行分析。重点是可进入此句式的动词类型考察,在论述句式中的NP结构与动词类型的同时,探讨了此类句式所表示的特殊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