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发展具有丰富的矛盾内涵:它以承认矛盾为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状态,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各要素对立与统一的结果;和谐发展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国有企业“老三会”的改造与调整徐蕾在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建立以“新三会”为基本框架的企业领导体制后,如何处理“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如何使“六个会”和谐统一于现代企业领导体制中?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  相似文献   

3.
建构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都需要以辩证系统的思维方式进行深入思考,以及对“差异、相互作用、和谐、矛盾、统一和系统”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深入探讨是“排斥和离异”的相互作用表现“和谐”,还是“互通有无、互利平衡”的相互作用表现“和谐”,以及矛盾与和谐的相互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思想意识前提.  相似文献   

4.
一儒家美学与基督教美学都以“和谐”为旗帜,把主体与客体、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悬为美之理想,但是二者精神实质有绝大差异。儒家美学“和”的境界是人本主义、现世主义的,美的理想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人的  相似文献   

5.
历史与现实都说明,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与“何人为本”相统一的关怀。在阶级社会里,人文关怀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我为本”与“以你为本”之间的人文张力,其中,“君本”与“民本”之间的人文张力是否相对平衡适度,是一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有三大特征,即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思维注重整体统一、“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追求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辩证思维”重视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以追求和谐协调、统一为目的。“直觉思维”是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的,是人类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中国古代,道家、佛教以及儒家都特别重视直觉思维,三大思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尤其深重。中国之所以没有能自行步入“近代科学”的殿堂,部分原因可以追溯于中国思维。  相似文献   

7.
“和谐”包括从民族关系而论的国家统一和从社会关系而论的国家安定两大内容。在实现和操作方式上,则主要有“和一”与“和同”等不同的进路。“和一”,意味着在循守等级职分和社会分工前提下的国家上下协同一心;“和同”,则是以和兼同。倡导“和而不同”与要求将“和”与“同”整合起来并不矛盾。和一、和同与和谐是互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和谐观或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国家民族的上下协同一心、同心同德才可能实现。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最终目标的“大同”社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和谐。传统的和谐观立足于静态“均平”,在今天则须添加进“发展”的内涵。社会国家的安定统一与个人心情的舒畅自由,最终保障着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汉代儒学宗师董仲舒,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和保持汉家天下长治久安为政治理想,苦苦寻觅君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基本方针和治国方略,力图找到“致治”和“长治”之途,提出了以“大一统”为前提条件,“以德治天下”为主要体现,以“礼制”为根本保证等内容构成的和谐思想,以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消除不和谐的风险源,建立稳定、协调、有序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和谐人格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并能组织好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和谐的人格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表现为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平衡、“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以及“真、善、美”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滥觞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返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就要在传统文化中对其追根溯源并用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新”,既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返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建军是中国当下一个“不可忽视”的批评家和小说理论家。作为一个批评家,其文学批评是一种以真善美为标准和旨归的批评;具有“判断与事实”和谐统一、“激情与理性”和谐统一、“朴实”而又富有“诗意”、说“真话”与“人话”等特点。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及其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李建军的主体因素、俄罗斯文学、布斯、巴赫金等人的相关理论或观点、英美新批评理论、鲁迅及中国优秀的文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李建军的文学批评触及了当代文学创作的要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打破了当代文学批评界“一塌糊涂,提不起来”的格局,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因中日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所处历史阶段及企业具体情况不同,中央企业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创造的经验只能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即正确认识“文化”的特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确立经营“文化”的新视角;正确处理实施CI战略与实施CS战略的关系,及时导入CS战略,实现企业形象的新提升;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充分认清以人为本原则的“三个特性”(前提性、历史性和整体性),从“三个特性”的要求出发落实以人为本,把落实以人为本原则推向一个新层次;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构建“六种和谐关系”,即“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区(社会)、企业与环境、职工身体与心理之间的和谐关系”为目标,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提高企业全员的文化自觉,尤其是要把提高企业家的文化领导力与提高职工的文化执行力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企业的同向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文化的两种基本形态,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破解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时代主题,也是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和谐文化应该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有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比翼齐飞”,才能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而实现文化现代化,发挥和谐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和谐文化的特质为和谐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从思想层面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从实践层面到教育层面,努力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  相似文献   

14.
大学出版社改革在理论上必须解决五个关键问题:一是深刻反思实行了20多年的“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现实合法性;二是确认未来大学出版社的改革是过去改革的继续,是一种扬弃;三是认清从“事业”、“企业”维度出发规划未来大学出版社改革的非科学性;四是深刻批判“事业”、“企业”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五是要在未来的改革中提倡“有为”与“无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天人合一”、征服自然、可持续发展阶段。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适度发展。“天人合一”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美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中,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谐之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思想是马克思对美看法的根本。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人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结果,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的同时,还会产生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马克思的思想中,深刻蕴涵了“劳动创造了美”,通过劳动实现人类从必然到自由、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美的境界,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美与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若干关系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按照舆论统放适度的原则,以“一”(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导“多”(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以“多”促“一”,“一”“多”共生,“一”“多”共荣。应坚持阶级性与普世性相统一,既要正视意识形态斗争的客观现实,坚守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也要认识到,人民内部矛盾是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矛盾,民主的方法是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矛盾的主要方法,“以人为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之一;既要承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也要承认意识形态的普世性,充分尊重和努力扩大普世价值,以维护世界和平并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谐与稳定。应坚持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统一,正确把握批判与包容、继承与创新的内在逻辑关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以西方文化为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的本土化,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周来祥 《文史哲》2006,(2):87-93
“和”、“中和”、“中”等词语、概念的历史发展清楚地表明,和谐观念、中和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我国古代哲学是主客体结合的关系本体论,我国古代文化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知识论与价值论、认识与践行、自然与人文素朴统一的文化,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文化。从中和、和谐这一本质的规定看,中国的哲学是一种美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9.
张江洪 《船山学刊》2008,(2):151-153
董仲舒面对汉武帝时期新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着手从思想领域廓清认识,他从哲学的高度出发。以“中和”、“合”作为其哲学范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创立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思想的封建伦理。并提出了缓和当时社会矛盾的经济措施。推动了西汉中期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建构和谐社会是新的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它不仅要立足现实也离不开对历史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如主张“和实生物”的宇宙和谐论;“和而不同”的人际和谐论;“以和天人”的天人和谐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实现三大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